越王勾踐青銅劍

越王勾踐青銅劍。劍長55.7厘米,劍身有鳥篆銘文,劍首同心圓(下圖)鑄紋細於1毫米(湖北江陵出土)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兵器之王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型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了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讚嘆不已。
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於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於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併戰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為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裡,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晦,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
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特別是他發奮圖強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延續至今。這種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揚,升華為知恥而後勇、奮發以圖強的民族精神,匯入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踐劍曾作為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並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導外,還特意要求複製了一件,陳放於該社陳列室中,作為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後,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為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造出新世紀的現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