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雜交稻研究

超級雜交稻研究

《超級雜交稻研究》,是國內外第一本全面介紹超級雜交稻研究的學術論著。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本書論點明確,論述科學、嚴謹,圖文並茂,是國內外第一本全面介紹超級雜交稻研究的學術論著。可供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農技推廣、種子生產經營和農業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水稻育種家,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及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仆刨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率先育成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A和B,實現“三系”配套,並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繼而又攻克雜交水稻制。

圖書目錄


第2章 概論
§1.1 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構想
§1.2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
§1.3 從育種角度展望我國水稻的增產潛力
§1.4 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進展
第2章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研究
§2.1 選育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技術策略
§2.2 溫敏核不育基因置於不同遺傳背景下育性表現變異的遺傳特性
§2.3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起點溫度遺傳純化的策略
§2.4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低溫下育性表達規律研究
§2.5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表達不穩定的遺傳機制與原因綜述
§2.6 實用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鑑定方法
§2.7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不育起點溫度漂移及其控制技術
§2.8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不育起點溫度漂移規律研究
第3章 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3.1 選育水稻亞種間雜交組合的策略
§3.2 水稻廣親和系的選育
§3.3 水稻廣譜廣親和系的選育策略
§3.4 水稻兩系亞種間雜種優勢研究進展
§3.5 水稻廣譜廣親和系零輪的選育與研究
§3.6 水稻秈爪交和粳爪交雜種優勢研究
——雜種農藝性狀的表現
§3.7 水稻秈爪交和粳爪交雜種優勢研究
——農藝性狀的雜種優勢分析
第4章 超級雜交稻株型與生理研究
§4.1 超級雜交稻模式株型的形態學優勢研究
§4.2 超級雜交稻模式組合的生理優勢分析
§4.3 超高產雜交稻冠層形態結構與光合特性的研究
第5章 超級雜交稻選育研究
§5.1 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途徑
§5.2 套用群體改良技術選育水稻溫敏核不育系的研究
§5.3 不育臨界溫度低的兩用不育系培矮64S的選育
§5.4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培矮88S的選育
§5.5 廣適性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Y58S的選育
§5.6 超級雜交稻組合培矮88S/0293的選育
§5.7 兩系雜交稻兩優培九的選育及其栽培特性
第6章 超級雜交稻分子育種研究
§6.1 雜交水稻分子育種縱橫談
§6.2 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與超級雜交稻的培育
§6.3 利用野生稻高產基因培育超級雜交稻
§6.4 野生稻高產基因導入雜交水稻恢復系明恢63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6.5 利用全基因組基因嵌入突變體發掘野生稻有利基因及其在超級稻分子育種上的套用
§6.6 無抗性選擇標記的轉高賴氨酸蛋白基因(LRP)秈稻恢復系的獲得
第7章 超級雜交稻種子生產技術研究
§7.1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的提純和原種生產
§7.2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起點溫度提純的實踐與研究
§7.3 水稻溫敏核不育系高海拔低產田繁殖技術
§7.4 不同水溫處理對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繁殖效果的影響
§7.5 兩優培九高產制種技術
§7.6 培矮64S系列組合優質高產制種技術
§7.7 兩系法超級雜交稻制種技術
§7.8 套用SSR分子標記鑑定超級雜交稻組合及其純度
第8章 超級雜交稻栽培技術研究
§8.1 超級雜交稻高產栽培理論與實踐
§8.2 超級雜交稻生育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
§8.3 兩系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適宜種植條件的分析
§8.4 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的營養特性研究
§8.5 超級雜交稻準兩優527在湖南桂東的示範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8.6 培矮645L/E32的超高產特性及栽培技術
§8.7 超級雜交稻培矮88S/0293在海南三亞單產超12t/hm2的栽培技術
§8.8 超級雜交稻培矮88S/0293在海南大面積示範單產超12t/hm2的栽培技術
§8.9 超級雜交稻培矮88S/0293的生長發育及產量結構特性
§8.10 強化栽培條件下超級雜交稻的分蘗構成及其成穗特性
[附]水稻強化栽培體系
第9章 超級雜交稻的示範與推廣
§9.1 超級雜交稻先鋒組合兩優培九的示範與推廣
§9.2 超級雜交稻培矮88S/0293高產栽培示範
§9.3 超級雜交稻準兩優527高產栽培示範

超級雜交稻輻射利用率

(1)分櫱、葉面積指數、地上部乾物質的積累、SPAD、淨同化率、生長速率在品種、氮肥處理之間存在著差異。超級雜交稻品種的乾物質積累、SPAD和生長速率顯著高於普通雜交稻品種和常規稻品種。
(2)氮肥水平對產量影響不顯著;栽培地點對產量有顯著影響,桂東試點的產量平均比永安點高17.3%。品種之間產量差異顯著,超級稻品種產量最高,分別比常規稻高9.7%,比普通雜交稻高13.2%,且在桂東試點均達到了11 t.ha-1的高產。超級雜交稻高產的關鍵在於有較多的穗數和每穗粒數。
(3)氮肥處理對葉形影響顯著。普通雜交稻頂三葉的葉長、葉寬、葉面積、葉基角和開張角均都較大,而常規稻品種都較小,超級雜交稻有較為合適的高效葉面積和鬆散度,能保證葉片有適宜的緊湊和挺直。
(4)供試水稻品種的RUE值在2.41-2.85g/MJ之間,N肥水平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超級雜交稻品種、普通雜交稻品種、常規稻品種的RUE值在永安試點為2.71g/MJ、2.40 g/MJ、2.74 g/MJ;在桂東試點為2.82 g/MJ、2.66 g/MJ和2.81 g/MJ。RUE值在兩試點表現出相同的趨勢,即超級雜交稻、常規稻>普通雜交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