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新品種淮稻11號

2005年參加江蘇省中熟中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7.50公斤,比對照鎮稻88增產1.2%,不顯著,居試驗第二位。 2006年江蘇省中熟中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0.0公斤,比對照鎮稻88增產2.61%,居第四位,達極顯著水平。 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9.3公斤,比對照鎮稻88增產5.4%,居第一位。

選育經過

淮稻11號是2002年春在海南從淮68(後定名為淮稻9號)變異後代經系統選育出來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種。淮68(後定名為淮稻9號)是本所是以廣親和材料架橋,通過秈粳亞種間雜交育成的遲熟中粳稻新品種,遺傳基礎十分豐富。淮68(後定名為淮稻9號)生長勢強,葉片挺立,莖桿粗壯,穗大粒多,每穗總粒180-200粒,千粒重29克左右,桿青籽黃,穎尖有紫色中短芒,米質優良。2002年春從淮68(後定名為淮稻9號)變異株選得3株無頂芒單株,當年帶回種植3個株系,其中淮68-2基本穩定,除生育期較淮68早熟4天外,其它性狀都繼承了淮68的諸多優點,且抗倒性較淮68有所加強。2003年進入本所品比試驗並種植穗行100個,試驗單產639.6公斤/畝,比對照鎮稻88增產10.2%,居第一位,但略欠整齊。即從穗行圃中優中選優,得3個性狀穩定,生長一致,綜合性狀優良的穗行混收留種。2004年參加江蘇省中熟中粳預備試驗。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省中熟中粳區域試驗,2007年參加省遲熟中粳生產試驗。

產量表現

2003年本所鑑定,畝產639.6公斤,比鎮稻增產10.2%; 2005年參加江蘇省中熟中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7.50公斤,比對照鎮稻88增產1.2%,不顯著,居試驗第二位。2006年江蘇省中熟中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0.0公斤,比對照鎮稻88增產2.61%,居第四位,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9.3公斤,比對照鎮稻88增產5.4%,居第一位。2008年11月8日在國營黃海農場通過由江蘇省農林廳組織的超級稻驗收,連續4條田,200畝,隨機抽取一方,實收1.71畝,平均畝產804.5公斤,2009年3月18日被農業部確認為全國第三批“超級稻”品種,是江蘇省第一個中熟中粳“超級稻”品種。
大面積示範試種,一般畝產650公斤,高產田達750公斤以上。

主要特徵特性

1、米質優良

淮276穀粒飽滿,殼薄粒亮。粒重雖高,但米質優良。據江蘇省種子站2005年統一取樣送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糙米率84.3%,整精米率72.0%,堊白率10%,堊白度1.0%,鹼消值7.0,直鏈澱粉含量18.39%,膠稠度76mm,透明度2級,綜合評價達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飯粒整齊,潔白晶瑩,軟硬適中,清香爽口。

2、株葉形態好,農藝性狀優良

淮276株型緊湊,株高103厘米左右,莖桿粗壯,彈性好,抗倒性強。分櫱性中等,根系多而粗,長勢旺盛,易於搭好豐產架子,能形成較高的生物產量。葉片長寬適中,厚而挺立,葉角較小,分布規則均勻,群體內通透性好,有效、高效葉面積比例高。葉色深綠,功能期長,成熟時仍有3片以上綠葉,生長整齊清秀,熟色熟相俱佳。不易落粒較易脫粒。

3、產量結構合理,穗粒互補性好

多年試驗結果表明,淮稻276分櫱成穗率、穎花分化能力均較高,一般畝成穗19萬左右,每穗實粒數120-130粒,結實率90%左右,穗、粒數變幅較寬,相互間具有很好的互補性,千粒重高達28-29克,對產量的穩定和產量潛力的挖掘均十分有利。

4、抗逆性較強,穩產性好

多年多點中間試驗,無白葉枯病發生,稻瘟病大多數試點無或零星發生,個別年份個別試點中感,田間抗性較好。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多年接種鑑定,白葉枯病為1-5級(9級制),穗頸瘟3級。基腐病未見,稻曲病無或輕度發生。特別是對條紋葉枯病的田間抗性表現為高抗,接種鑑定亦達中抗以上水平。感紋枯病

5、生育期適中,適應性較廣

淮稻276為中熟中粳類型。感光性與感溫性都為中等,全生育期155天左右,比鎮稻88遲熟2天左右。在淮北及沿淮稻區作稻麥兩熟及春茬栽培,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栽培技術要點

1、培育壯秧

要做到足肥、稀播、適齡。濕潤秧宜安排在5月上中旬播種,秧齡30天左右,播量畝淨秧板20公斤左右;旱育秧4月下旬至5月初播種,秧齡40-45天,畝淨秧板播量30公斤左右。秧田施用純氮15-20公斤(磷鉀配合)。濕潤秧要施足基肥,1葉1心早施斷奶肥,2葉1心重施長粗分櫱肥,同時可噴施適量多效唑,移栽前3-4天巧施起身肥,爭取秧苗單株平均帶櫱2個左右。旱育秧要抓好苗訂培肥,藥劑浸(拌)種,保濕齊苗,控水促根促櫱,防治病蟲草害等環節,促使秧苗分櫱同步,生長蹲實清秀。

2、適當擴行

6月15日前後移栽最為適宜。移栽行距一般26.7-30.0厘米,株距10.0-13.3厘米,每畝1.8萬穴左右,每穴3-4苗,基本苗6-7萬/畝(包括2葉1心以上大分櫱)。這是增施穗肥攻取大穗的必要條件,也是強桿抗倒、提高結實期光合效率之必需。肥力水平偏低田行株距可適當縮小至25.0×13.3厘米,保證每畝2.0萬穴左右,每穴4苗,基本苗7-8萬/畝(包括2葉1心以上大分櫱)。

3、科學施肥

畝產650公斤,一般需純氮20公斤左右(磷鉀配合)。根據爭足穗,攻大穗、保粒重的要求,應採用平衡促進法,基櫱肥與穗粒肥之比安排為5.5:4.5為宜。基肥以複合肥加碳銨為好。穗粒肥要前後兼顧,在余葉3.5、1.5時各施尿素8公斤/畝左右。

4、合理控水

在水漿管理上要堅持淺水促櫱,在栽後18-20 天左右,總莖櫱數達20萬/畝上下時,分次適度擱田,爛田、肥田重擱,漏水田、瘦田輕擱。至分櫱末期,達到清水硬板,葉片老健挺拔,出現一黃。栽後28-30天,達高峰苗25-26萬/畝,成穗率75-80%。孕穗及揚花階段,保持淺水層,後期乾乾濕濕,養根保葉。成熟前7天斷水,不宜過早。

5、防治病蟲害

播種前用藥劑浸種防治種子和土傳病害。秧田期用銳勁特等防治灰飛虱和稻薊馬。本田用井岡黴素、銳勁特、殺蟲雙等防治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抽穗前後用三環唑防治稻瘟病1-2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