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感知覺

超感知覺

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簡稱ESP)指不以感覺器官為基礎即能獲得知覺的心理現象。超感知覺的研究歷程對超感官知覺的研究始於100多年的 英國。有些 心理學家認為,心電感應實驗結果在統計上超過幾率,可能是主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給予受試者某種 暗示所造成。每人面前各放置一副卡片,先讓一方被試以隨機方式抽出一張卡片,並注視它(視為心靈傳送者),然後將卡片反面向上置於桌上,接著要求對方被試(視為心靈接收者)憑其直覺指出該張卡片上的圖形。超感知覺 ,以 感覺為基礎研究知覺現象,是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一向採取的研究取向。

分類現象

人的感覺主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這五大感覺,各自都有相應的生理器官。超感知覺(extrasensoryperceptionESP)無須來自感覺器官的刺激和感覺器官為中介而知覺外界事物的一種現象,俗稱“第六感”。

19世紀時,人們把心靈感測、遙視、預知、意念驅動物體等特異功能統統稱為“心靈感應”,它最初由英國心理學F.麥耶斯使用,泛制指“不依賴自己感官參予,將一個人頭腦里的觀念傳給另一個人腦中的現象。”許多人認為那是通過空間傳遞的 “思想波”。為了避免與這種錯誤的觀念相混淆,人們使用 “超感官知覺”來泛指所有暫時無法解釋的人體特異功能。

分類

超感知覺分為三大類:

心電感應(telepathy),是指兩個人之間不經由任何溝通工具或渠道(語言、手勢或表情)而能彼此傳達訊息的過程。

超感視覺(clairvoyance),是不靠眼睛或任何工具即可看到物體的特殊能力。

預知(precognition),指事件尚未發生之前即可預見的能力。

現象

種類超感知覺現象有多種,主要有“心電感應”、“靈感”、“預感”、“心靈致動”等。

(1)“心電感應”(mentaltelepathy)或“傳心術”(telepathy),是一個人直接傳遞思想於他人的現象。在“心電感應”實驗中,傳遞者從洗過的牌中取出一張牌,並發出信號時集中注意這張牌。其時接受者在另一房間(不能相互看到)力圖形成傳送內容的印象,並指出這張牌的圖案形狀;

(2)“靈感”,是在無直接感覺下產生的具體事物的知覺現象,在研究“靈感”時,要受試者猜一副經洗過的紙牌中某些派的圖案的形狀。

(3)“預感”,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可預知未來事物的發生或別人的思想。在“預感”實驗中,要受試者在某一張紙牌被抽出之前,預測這張紙牌的圖案和形狀。

(4)“心靈致動”(psychokinesisPK)是以心靈的力量來影響或控制物質對象的能力。“心靈致動”的實驗,則要求受試者以心靈控制方法來判定受試者的猜測是否超過了機遇期待的水平。

研究歷史

超感知覺的研究歷程對超感官知覺的研究始於100多年的 英國。1881年6月,一個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對一名叫彼肖普的人的“ 讀心術”進行了調查,並在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調查報告,但這份報告的基調是不想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但委員會中也有些人認為:發展知識比保住以往的信仰更重要得多。他們冒著被稱為“江湖騙子”的危險,著手對超感知覺研究。 劍橋大學教授亨利·希德維克夫人首先進行了一系列心靈感測實驗,得出了驚人的結果。後來,世界各國有聲望的 科學家和學者都對超感知覺現象產生了興趣,其中包括 亨利·伯格森、威廉詹姆斯、卡爾·榮格、希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 居里夫人等。

1882年,英國學者成立了“心靈研究會”,收集並研究了有關超感知覺的實例。學者認為,僅僅收集現象還不足以證明超感知覺已經得到了科學的承認,要反覆得到實驗室試驗的證明。1930年,美國杜克大學的心理學J﹒B﹒萊茵博士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他首先提出大多數人都具有超感知覺功能的潛能。在心理學上,超感知覺的研究,始於本世紀四十年代。在心理實驗上,主要集中在 心電感應和超感視覺上。英國 心理學家Soal和Batemen在五十年代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在五年期間,以單一受試者為對象,先後做過200次心電感應和超感視覺的實驗。結果發現超感視覺的成功率接近幾率,可見超感視覺是不存在的。而心電感應的結果超過幾率支配的範圍,我們似乎可據此推論,人具有相當程度的心電感應能力。

有些 心理學家認為,心電感應實驗結果在統計上超過幾率,可能是主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給予受試者某種 暗示所造成。而支持超感知覺理念的心理學家則認為,由於實驗環境太不自然和實驗程式過分人工化,影響了受試者的表現,使超感知覺實驗不易超過幾率。

研究範疇

超感官知覺屬於超心理學的研究範疇,的一種現象。研究的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思維傳遞,即人們之間的遠距離思想交流。

2.特異知覺,包括遙視,指能看到正常視力範圍以外的事物以及透視密封或遮擋的物體;用聽覺器官看東西;用皮膚感知顏色等。這類現象在中國稱為身體特異功能。

3.預感,指對未來事物的預先感知。

4.心靈致動,是反映以心靈的力量來影響或控制物質對象的現象。

早期實驗

早期實驗者萊茵(J.B.Rhine,1895—1980)在美國杜克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靈學實驗室,並一直致力於用實驗結果證實超感知覺的存在。在他的一項實驗中,採用了一副包括5組圖形不同的卡片(見圖7-4),每組卡片各5張,全套合計25張。實驗開始時,兩位被試對面而坐,中間隔上布簾,彼此間不通信息,也看不到對方的動作和表情。每人面前各放置一副卡片,先讓一方被試以隨機方式抽出一張卡片,並注視它(視為心靈傳送者),然後將卡片反面向上置於桌上,接著要求對方被試(視為心靈接收者)憑其直覺指出該張卡片上的圖形。如果指認正確,即表示兩被試之間有心電感應。按上述程式實驗時,被試如果毫無心電感應能力,純屬猜測答對的機會是20%,即25張卡片中可能猜對5張。萊茵根據其本人以及其他學者的實驗研究,共收集了數以萬計的研究結果,發現數萬被試總平均得分是7.1,即在超感知覺實驗情境下,被試答對的機率是28.4%,比猜中的機率20%高出很多(Rhine,1934,見Honorton,1998)。也就是說,人類的超感知覺能力可能是存在的。

1974年,出現了一種新的心電感應測試方式--超感官知覺全域試驗。這個實驗中的一個人為接收者,另一人為傳送者。接收者在一個隔音的屋子內,並且處於感覺上隔離的一個柔和環境:半個半透明的桌球扣在眼睛上,耳朵上戴著耳機,漫射的紅燈照亮房間,耳機里放著類似收音機調台時輕微的嘶嘶聲。這種單一的視覺與聽覺環境就叫做超感官知覺全域。傳送者坐在一個單獨的隔音的屋子裡,從多種相似的刺激物中隨機選擇一個視覺刺激物,作為本次實驗的"目標"。當傳送者集中注意力於"目標"時,接收者試圖用連續的辭彙描述他的意象和自由聯想。這一過程完成後,四個刺激物被展示給接收者,其中一個是"目標",要求接收者給出每個刺激物與在實驗中意象和聯想的相似程度。當接收者標定"目標"和自己的想像最相似時則為命中"目標"。1974至1993近二十年間,類似實驗超過50次,每個實驗一般包含30個實驗單元。綜合分析28個研究案例(包含10個不同實驗者的835個實驗單元),發現選擇目標刺激物的正確率為38%,遠高於隨機選擇的25%的正確率。這個結果在統計學意義上是很顯著的,因為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小於十億分之一。但對於超感知覺是否存在,至今尚無定論,在這一問題上仍有待於探討。

文獻記載

本世紀中葉以後,人們對“超感官知覺”(簡稱 ESP)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 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也在60年代應運而生,世界各地正越來越多地傳出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的報導。研究者發現,包括超感官知覺在內的人體特異功能並不是極少數人才有的天賦,而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潛在功能通過特殊訓練。以開發和利用,超感官知覺以夢、幻想心靈感測、體感傳遞、預言能力等習慣思維框架之外的形式展示了一塊瑰麗誘人的人體 科學新天地。早期文獻記載的神諭、先知、預言家和聖徒大多以其超感官知覺獲得信息或發布預言,而現、當代文獻中更多地出現了普通人通過超感官知覺預知未來的記錄。

1986年英國當代 生物學家、心理學家萊爾·沃森出版了《超自然範圍外》中記載了70年代以後對超感知覺的研究,並對其結果做了獨立的推斷。在記述了1972年美國加力佛尼亞斯坦福研究院的一次實驗之後,作者寫道:“這一實驗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成功地證明了人們能夠分享他們所無法直接接觸到的東西,而且證明了這種感知能力潛伏於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它給心靈感知與超感現象以堅固的生物學基礎。”在預演的研究者當中,歷來有一派觀點認為所謂預言家就是那些具有時空遙視能力的人。

美國學者富爾曼在他的《古今預言史》中說:“預言家是具有精神遙視能力的人。生理上有近視眼和遠視眼,所以精神上也有遠視眼。如果我們科學、冷靜地考察那些保留下來的預言,會得出什麼結論呢?我們看到的是一些個人,他們窺見了歷史的下一頁(也許他們活不到那個時候)而感到震驚,於是向同代人發出了警告。預言“大體上說預言可以單解釋為時空遙視。”“生理學家以及許多心理學家已經承認了心靈感測和心靈遙視的事實。還有些事實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釋,甚至還有些事實完全解釋不了。人們過去常將未得到解釋的事物看成超自然現象;當今,我們已經不把這類現象視為超自然,而只當作尚未得到解釋的自然現象。(《古今預言史》1936年美國版)

表現

超感知覺發生時的外部表現

1.注意力要集中研究者發現,古代文獻記錄的心靈感測主體,如神諭、先知、預言家、占卜師、算命師等。

他們操作時的共同特點是:事先總要凝視某個目標,例如新宰殺的動物的內臟。此外,還要進行一系列繁複的議事。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使頭腦和身體進入更有利於“接收”信息的狀態。為了同樣的目的,伊斯蘭教預言家要長久地注視淺盤中的細砂子形成的圖案,或一碗墨水。歐洲的算命師要凝視水晶球;吉普塞人要凝視受測人的手掌心。他們大都利用這種方法集中注意力,使頭腦中的潛意識不受理智的干擾。這種狀態與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狀態大致相同。

2.集體潛意識研究者們還提到了超感知覺的另一個特徵:儘管知覺本體似乎是一個個獨立的實體,人們的潛意識卻似乎以某種形式密切地相互作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也得到了超感知覺現象的證實。

人的第六感覺的幾種表現:

第六感覺是一種神秘的感覺,不同的人會有程度不同的感知性。

1. 曾經作過的夢境在現實中果然發生了;

2. 到一個從未去過的新的地方,卻發現非常熟悉那裡的景物;

3. 在別人尚未開口時,已知道他將說什麼;

4. 常有正確的預感;

5. 身體有時會有莫名其妙的感覺,如蟻爬感,短暫的刺痛感;

6. 能預知電話鈴響;

7. 預見會碰到某人,果然如此;

8. 在災禍到來之前有不適的生理反應,如窒息感、乏力等;

9. 常做彩色繽紛的夢;

10.會不時聽見無法解釋的聲音。

科學範疇

超感知覺 ,以 感覺為基礎研究知覺現象,是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一向採取的研究取向。但很多人對知覺現象一直存有另外的想法,認為人類可能有某些特殊潛能,無須通過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即可獲得知覺經驗。歷來的預言家、星象家、占卜家無不宣稱他們具有這種特異功能。這些大體上屬於 心靈學(parapsychology)的範疇,研究人類如何單憑精神或心靈活動就能有效支配其行為。心靈學的特點是不遵循自然科學法則,不承認傳統科學 心理學一向主張心理現象以生理歷程為基礎的看法。

相關電影

超感知覺

超感知覺超感知覺

◎片名E S P

◎國家美國

◎類別喜劇

◎語言英語

◎IMDB評分 3.6/10 (10 votes)

◎IMDB連結 http://www.imdb.com/title/tt0918642

◎片長85 Min

◎導演Adedapo Akisanya

◎主演B.K. Battle ... Kevin

Marshall Bean... Boss

Michael Ciesla ... Rhonda's Boss (voice)

James Jolly... Jeff

Nerissa Kelly ... Tee

Bernard Nwanojuo ... African Man

Kannan Ramanathan... Psychic reader

Yvette Thompson ... Michelle

Leslie Wells ... Boo Man

Monica Williams ... Shawni

Wynita Yancy ... Rhonda

簡介:在電影‘超感知覺’里,怕羞的凱文是一名以哄騙顧客為生的汽車推銷員,可入不敷支,妻子威脅要離開他,除非他樂於參與她的小騙局,不久,凱文成為一個生意興旺的靈媒,而家就成為電話中心。不幸地,如果他再說一句謊話,他的命運很快就會徹底地改變,而他不願意這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