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一首唐代的著名詩詞,作者岑參。此詩抓住有邊地特徵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開頭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後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唐軍凱鏇。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鏇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文解釋

你沒看見走馬川在雪海邊,黃沙揚起茫茫一片,一直連線到天上。輪台到了九月狂風整夜地呼嘯,走馬川的石頭像斗一樣大,隨著風勢被吹得滿地亂滾。現在匈奴牧草茂盛軍馬正壯,金山西邊,煙塵飛揚,漢家的大將就要出兵西征了。將軍的金甲在夜間也不脫下,半夜行軍,槍戈相互觸碰。風頭兇猛銳利,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馬身上的毛掛著雪片仍然汗氣蒸騰,五花馬身上斑紋的汗氣立即變成冰。在幕帳中起草檄文硯台里的水也凝結了。料想敵軍聽到漢軍出征定會懼怕,不敢短兵相接來交戰,將士們一定可以在西門等候捷報。

【詞語解釋】

 
走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境內的車爾成河。
行:當為衍文。
雪海:在新疆。
莽莽:無邊無際。
輪台:今屬新疆。
走:滾動。
匈奴:北方少數民族名,此指新疆播仙一帶部落,即封大夫所去地。
金山:即新疆境內的阿爾泰山。
煙塵飛:發生戰爭。煙:烽煙。
漢家:代指唐朝。
金甲:指金屬做的鎧甲。
軍行:行軍。
撥:碰撞。
五花連錢:均為名馬。又指馬身上斑紋。
草檄:起草聲討敵人的文書。
虜騎:指敵騎。
短兵:刀劍一類短兵器。
接:交鋒。
軍師:當作軍師,是唐北庭都護府所在,即今新疆吐魯番縣。

作品譯文

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著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線雲天。
輪台九月整夜裡狂風怒號,走馬川的碎石塊塊大如斗,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
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征西。
將軍身著鎧甲夜裡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
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
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載)或755年(天寶十四載),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這期間,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岑參對當時征戰的艱苦、勝利的歡樂,都有比較深的體會,曾經寫了不少詩歌來反映。這是岑參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創作的送行詩,與《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系同一時期、為同一事件、饋贈同一對象之作。

詩文賞析

文學賞識

詩人在詩中極力描寫走馬川一代環境的惡劣與艱苦,以此來襯托出征將士的英勇無畏,並預祝最後的勝利。全詩氣勢豪放,節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像進行曲一樣激越豪壯。詩人對細節刻畫得入微而生動,如果不曾有過親身經歷與感受,是無法寫得如此真切的。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後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鏇而歸。
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邊塞之作,奇氣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奇而婉,側重在表現邊塞綺麗瑰異的風光,給人以清新俊逸之感;這首詩則是奇而壯,風沙的猛烈、人物的豪邁,都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寫了這首詩為封送行。
為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抓住有邊地特徵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詩中運用了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濛蒙,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像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中“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捲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頂風冒寒前進著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很善於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名家點評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鏇作冰。”戰馬在寒風中賓士,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緻的刻畫,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出將士們鬥風傲雪的戰鬥豪情。這樣的軍隊必然無人能敵。這就引出了最後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鏇而歸,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全篇奇句豪氣,風發泉涌,由於詩人有邊疆生活的親身體驗,因而此詩能“奇而入理”,“奇而實確”,真實動人。
全詩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全詩韻位密集,換韻頻數,節奏急促有力,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

作者介紹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人,早年孤貧,博覽經史。岑參為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其詩雄健奔放,想像奇特,色彩瑰麗,尤長於七言古詩。岑參善於寫景,在景物中寄寓豪情壯志,想像奇特,感情飽滿,推進了邊塞詩的發展。

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歲孤貧,遍讀經史。 

20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中進士。八載、十三載兩次出塞任職。回朝後,任右補闕、起居舍人等職。大曆間官至嘉州刺吏,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  、《精衛》《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悲慘。火山雲,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卷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 、 《走馬行川》 、 《輪台歌》 。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後,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 ,後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   。事跡見杜確《岑嘉州集序》  、 《唐詩紀事》  、 《唐才子傳》  。
【主要詩作】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別董大》  、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 《寄左省杜拾遺》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逢入京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