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無縫牆布品牌]

赫德[無縫牆布品牌]

赫德(1835-1911),英國愛爾蘭人。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那個時代英國通過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來建設英帝國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晚清海關的外籍總稅務司,赫德在他的權利鼎盛時期不僅控制著清政府的財政命脈,而且直接左右中國的內政外交乃至文化事業,是中國半殖民地社會前期代表英國進行半統治的主要人物,也就是他所自稱的清政府的“太上顧問”。由於他曾參與了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因此對他所遺留的資料進行研究也就成了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手段。迄今為止,人們主要是通過赫德寫給其他在倫敦的代理人金登乾的1437封信,得以了解他的那一段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清末英國侵華代表人物之一。北愛爾蘭人。在中國長期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被清廷視為客卿。

1835年2月20日﹐赫德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亞爾馬郡之波塔當
1853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王后學院
1854年5月(19歲)來華﹐先在香港接受見習翻譯的培訓,隨即被派往英國駐寧波領事館擔任翻譯。
1858年被調到英法聯軍占領下的廣州
1859年辭去領事館的職務,參加中國海關工作﹐任廣州粵海關副稅務司。
1861年起代理李泰國(N. Lay)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赫德建議總理衙門購買阿思本艦隊。
1863年11月30日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
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銜,成為清朝的正三品大員。
1865年,總稅務署從上海遷到北京,(1929年遷回上海)。從此,赫德居住在北京40多年。
1869年晉升布政使,官階從二品
1889年,升為正一品
1908年休假離職回國,仍掛總稅務司的頭銜。在主持中國海關的近半個世紀中,赫德不僅在海關建立了總稅務司的絕對統治,而且其活動涉及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個方面。他侵奪中國港口的引水權,擴大海關稅務司對海關案件的審判權,把中國的郵政權控制在海關稅務司手中,直接參與中國舉借外債的活動,曾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顧問的身份參與清政府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各種交涉,甚至被清政府派駐倫敦直接代表中國政府同外國商議條約草案。他還插手中國的文教事業。他深受清政府信任,以至封疆大吏如總督的任命,有時也要諮詢和採納他的意見。
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死於英國白金漢郡的馬洛。清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

經歷

赫德赫德
(1858年10月),廣州繼上海後,也設立洋關。赫德經英政府批准,於1859年5月,辭去領事職務,6月,他就被聘任為廣州新關副稅務司,不久,又被總稅務司李泰國正式任命為廣州海關副稅務司。李泰國根據威妥瑪對清朝形勢的估計,認為清朝很快覆亡,他不願無故遭殃,藉口休假一年。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4月),李泰國急急忙忙地離開中國。他向署理各口通商大臣薛煥推薦江海新關稅務司費士來和粵新關副稅務司赫德,會同署理總稅務司職務。當他到達北京時,英國公使卜魯斯推薦他晉見恭親王。

赫德被應召趕到北京時,他呈遞7個清單,2個稟呈,對海關稅務、海關弊端闡述己見,並提出解決方案。恭親王以“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名義,頒給札諭,重新任命費士來和赫德會同署理總稅務司職務。赫德和美國公使與總理衙門有著密切關係,實際獨掌總稅務司權力;費士來雖然在英方的資歷高於赫德,但他不懂漢語,無法和總理衙門大臣有直接接觸,被迫居於從屬地位。

總理衙門對赫德好感越來越勝過李泰國,而赫德則極力爭取統轄海關的總理衙門掌權大臣,如恭親王、文祥等的信任。他經常主動地提供稅務、洋務,特別是外交方面的意見,並為之出謀獻策,在總理衙門大臣的心目中,他顯已取代了李泰國。赫德的自製沉著、圓通,而又熟悉官場禮節和中國士大夫的習氣,深得大臣們的讚揚。清同治三年(1863年5月),李泰國休假到期,從英國返回上海,赫德結束了代理總稅務司職務。然而清政府想方設法抬舉赫德,由恭親王專門設立一個比一般口岸稅務司更大權力的職務,即赫德被任命為江海關稅務司外,還負責長江各口關務。此舉僅是削弱和抵消李泰國作用,推出赫德充任總稅務司的權宜之計。不久,恭親王就上奏:李泰國“辦事刁詐,以致虛靡巨款,實難姑容。現由臣等將其革退,還準經理稅務。該夷狡獪異常,中外皆知,屢欲去之而不能,今因辦船貽誤,正可藉此驅逐”,“其總稅務司一缺,即由赫德辦理。”同治二年十月初六日(1863年11月16日),上諭批准把李泰國革職,派赫德繼任總稅務司。這時,年僅28歲的赫德,就成為清朝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而且連續任職48年。

在中國

赫德赫德
赫德長期居留北京,擅長幕後的“業餘外交”,是總理衙門“可以信賴的顧問”,“不但在稅務和商務問題方面,而且在外交和內政方面”,都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甚至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命﹐有時也要諮詢他的意見。恭親王奕訢說:“赫德雖系外國人,察其性情,尚屬馴順,語言亦多近禮…”。

1862年,中國第一個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成立﹐經費來自海關稅收﹐負責人也由總稅務司推薦。
1865年-1868年,他和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廷提出許多改制強國的建議,不過這些建議要到30年以後才引起中國改良派的共鳴。他寫道:“如果政策改變了,中國可以成為各國的領袖;如果政策不改變,它將變成各國的奴僕。”
1866年,赫德回國完婚時,勸說清政府第一次派員出國考察。
1879年,赫德協助清帝國購買8艘軍艦,這成為中國北洋海軍的起源。
1887年,為解決走私問題,勸說中葡兩國簽訂《里斯本會議草約》 ﹐由葡萄牙“永據”澳門,換取澳葡當局協助海關徵收鴉片稅。
赫德還曾參與《煙臺條約》 、1885年《中法新約》 、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
他還利用關稅的抵押擔保﹐直接參與中國舉借外債的活動。

成就

赫德北洋水師艦船歷史

赫德作為一個英國人服務於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長達50年之久。他恪盡職守,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燈塔氣象站,為北京政府開闢了一個穩定的、有保障的、並逐漸增長的新的稅收來源,清除了舊式衙門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赫德主持的海關還創建了中國的現代郵政系統。 赫德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中國雇員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人民的“同胞”,是中國政府用來對付外國商人的外籍雇員。因此當1885年6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華公使時﹐他辭謝不就。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外國人把持海關無疑是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特別是中國港口的引水權)

榮譽

1864年赫德被授於按察使銜(三品);1869年被授於布政使銜(二品);1881年被授於頭品頂戴;1885年被授於雙龍二等第一寶星、花翎;1889年被授於三代正一品封典;1901年被封為太子少保銜;1904年11月20日,慈禧贈與赫德如意柄壽字一個;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故後,同年9月23日,清政府追封赫德為太子太保。赫德長期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效勞,也受到歐洲各國政府的表彰。1870年,瑞典授於他VASA騎士勳章,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荷蘭、普魯士等政府,也都授於他各種榮譽。英國政府於1879年授於聖麥可和聖喬治十字勛位爵士,1889年授於聖麥可和聖喬治大十字最高級勛位爵士,並於1893年封為從男爵。

影響中國歷史的外國人

這些身份各異、生活時代不同的洋人,在與中國結緣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困頓和磨難。他們大多早在十九世紀中葉陸續來到中國,在朝廷尚不知英美各國位於地球哪一端、百姓視高鼻深目的洋人為鬼魅的年代,來華洋人與中國人交往,並且開拓出了自己的一片“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