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鱬[中國上古神獸]

赤鱬[中國上古神獸]
赤鱬[中國上古神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鱬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於先秦。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赤鱬 赤鱬

赤:空淨無物;蠕:通“需”,柔軟。赤鱬屬人魚類,古代神話傳說中異 魚名,最早見之於先秦《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之後《北次三經》的人魚、《中次七經》之締魚、《海外西經》之龍魚、《海內北經》的陵魚等都指赤鱬。

吳任臣引劉會孟說:磁州亦有孩兒魚,四足長尾,聲如嬰兒啼,其豪膏燃之不滅。據劉說乃締魚也。人魚也叫鯢魚,據《廣志》記載,鯢魚聲如小兒啼,四足。而赤蠕則人面魚身,叫聲如鴛鴦。據說人若吃其肉,可以防病,又說可以不得疥瘡。

外貌形象

郭璞《圖贊》:“赤鱬之物(一作狀),魚身人頭。”赤鱬圖多有兩種形狀:一是人面魚身;二是魚形,但非人面。赤鱬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異魚,音如鴛鴦。

現實參比

據考證,赤鱬學名‘‘深海鮭魚’’,在日本海曾發現類似赤鱬的海魚標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