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府膳夫

在這眾多的膳房中,最大的是為皇帝服務的“御膳房”。 不過,我們可以從“養心殿御膳房”看到,僅僅“養心殿”一個御膳房,就有幾百人之多。 在“養心殿御膳房”內,究竟為帝王置備了多少金銀玉石餐具,今天無法計數了。

贊府膳夫

府膳夫就是御膳房,即皇宮裡的廚房。

簡介

專門準備國王、王后食桌的廚房,即御膳房。
宮廷“御膳房”是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內的組成部分,幾百年來,它不知搜羅了多少民間的美味佳肴,供帝王們享受,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又不知有多少宮廷風味流傳到民間,成為大眾化菜點。
紫禁城內到底有多少膳房,尚無準確統計的數字。但是,在分布於這座皇城內大大小小的宮院裡,都有各自的膳房。僅后妃們差不多就有八個等級,她們的常例飯費,從五十兩到十來兩不等,份例越低,膳房越小,菜點越少,所用餐具也從金、銀到錫、瓷不同。
在這眾多的膳房中,最大的是為皇帝服務的“御膳房”。故宮內的御膳房有兩處:一處是在景運門外(現在的珍寶館南面),叫“外御膳房”,又叫“御菜膳房”。“御菜膳房”不但製作大宴群臣的“滿漢全席”,而且有時還為值班大臣備膳。另一處在“養心殿”側,叫“內御膳房”,又稱“養心殿御膳房”,無數珍饈異饌都出於這裡。
此外,在“圓明園”、“頤和園”等御園內,也設有御膳房,稱“園庭膳房”;在熱河、灤河、張三營等行宮的御膳房,稱“行在御膳房”。皇帝每次出行時,都帶有一個御膳班子,以供其吃喝。
究竟有多少人為帝王的吃喝服務呢?沒有人能拿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不過,我們可以從“養心殿御膳房”看到,僅僅“養心殿”一個御膳房,就有幾百人之多。據史料記載,“養心殿御膳房”設有: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夫役30人,這部分人為“承應膳差人”。
還有眾多“司膳太監”,其名目和數額也十分可觀;七品執守侍總管太監100人,抬水差使太監10人,專司上用膳饈,各官饌品及各處供獻、節令宴席、隨侍、坐更等事。
此外,還有“額外招募廚役”多人,如某王府、某大臣或飯莊所制菜點,一旦為帝後所賞識,即招其廚入宮。如清朝末年,一個賣芸豆卷的小販,因其所做芸豆卷得到慈禧的賞識,便被招進宮來,專為她製作此品。這種廚役,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幾十年,而實際上,有的人每年僅做一二次菜點,有的甚至從未傳制一菜一點。
除了眾多的廚役、司膳太監之外,還有一些專門為皇帝研究吃喝的御醫。他們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千方百計搜尋食物奇譜。如太醫官忽思慧,僅在《飲膳正要》一書中,就向皇帝呈獻“聚珍異饌”和“諸般湯煎”的食譜150個,“神仙服餌”23種,“食療諸病”61種。

相關資料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絕非常人可比,這連飲用之水也要大力選擇。從元代帝王起,就專門飲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幾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從玉泉山到紫禁城,馱水的馬車沿路不絕。
帝後們所食用的大米分黃、白、紅數種,有的是遠力的貢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還有的取自皇帝的“試驗田”——中南海豐澤園試種之名稻。
清宮內務府下設“慶豐司”,專門為皇帝養殖牛羊,供應牛乳、牛羊肉等食品。
數不清的山珍海味,罕見的乾鮮果品,從四面八方向皇帝進貢。像東北的“飛龍”、江蘇的“糟油”、鎮江的“鰣魚”、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棗、令同的“銀耳”等,都曾經是飛馬傳送的貢品。
皇帝吃飯分傳膳、進膳、用膳三段進行。每次傳膳前,先呈膳單,膳單上註明用膳的時間、地點、菜點的名目,哪品菜點用什麼食具盛放,用什麼桌子等。乾隆等人用膳,多在“乾清宮”、“養心殿”、“洪德殿”等處,每逢忌日,則在齋宮吃齋。
“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廚、太監,雖經再三挑選,還是信之不過。為了防備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經常採取“賞膳”、“嘗膳”等辦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賞給后妃一部分,或者讓貼身太監先嘗嘗,然後再吃,吃時,也要用銀盤子,象牙筷子檢驗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
帝王一餐譜,百人數年糧。平日皇帝最普通的一頓飯也要上20左右品菜。據載,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就上了“冰糖燉燕窩”、“掛爐鴨子”、“肥鴨”、“掛爐肉”、“野意熱鍋”等菜19品種和“鴨子粥”1品;晚膳上了“燕窩清蒸鴨”、“鹽煎肉”、“東坡肉”、“肉絲山菜”及賞給后妃的菜點共37品。僅11日兩頓就上了76品菜點,若再加上兩頓小吃就更多了。
到慈禧太后專權時,吃飯更講究異常。廚師每天為之搜羅山珍海味,飛潛動植,精心烹製,花樣無窮。慈禧每頓正膳所用菜餚至少要擺滿三張拼起來的膳桌,菜點常常在百種以上,冷盤、熱饈、爐食、小菜應有盡有。
此外,還設有“壽藥房”,備有各種名貴補藥,供其享用。
清宮最盛大的宴席是“滿漢全席”。它始於乾隆年間,慈禧專權時,更為奢侈。那時,每逢皇帝的大婚、千秋、冬至、春節等重大的節日,常常是御宴大開,隆重異常,少則宴桌擺滿丹台,王公重臣盛裝赴宴;多則宴桌遍布太和殿前的大院內,滿漢臣子普浴皇恩,公子王孫遍嘗御宴。
御宴備有山珍、海味、珍禽、異獸、鮮蔬、名果諸類饌饈。據說,有時要上134道熱菜,48道冷盤,還有各式點心。到清末,菜餚最多達200餘款。開宴時,儀仗排列,鼓樂齊鳴,十分隆重。宴會的最後一幕,往往是群臣搶宴,御品入囊,一掃拘謹,又是一番情景。
另外,還可以從御膳房那些金杯玉盞上看到帝王們無比豪華的宴飲生活,在紫禁城“珍寶館”內,今天尚可看到一些當年帝王們所使用的金銀玉器。在“養心殿御膳房”內,究竟為帝王置備了多少金銀玉石餐具,今天無法計數了。但在“寧壽宮”慈禧膳房中,就有金、銀、牙、玉餐具150多件。其中,金餐具重5816兩,銀餐具重10590兩。
歷史的變遷,那曾經千百年飄揚著山珍海味奇香的御膳房,也同鐘鳴鼎食的帝王們一起為歷史所埋葬,為帝王備膳的無數御廚們及後代也所剩無幾了。但是,御廚們創造的高超的烹調技藝,都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