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質上人

贈質上人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這是寫質上人的形象。 第二句進一步寫質上人的形象。

作品原文

贈 質 上 人
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作品鑑賞

《贈質上人》是一首贈送給叫做“質”的和尚的詩。上人是對高僧的敬稱。
既然是送給僧人的詩,那么自然要說與佛事相關的言語,所以詩開頭便乾佛事:“枿坐雲遊出世塵。”枿(niè聶)坐,猶言枯坐。這句是說質上人有時打坐參禪,雲遊四方,行蹤無定,頗有超塵超世之概。這是寫質上人的形象。詩人抓住他的特徵,刻畫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進一步寫質上人的形象。瓶缽是雲遊和尚喝水吃飯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質上人連應該隨身攜帶的一瓶一缽都沒有。這就更突出了質上人超出塵世的性格,成了飄飄然來去無牽掛的大閒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這是從質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畫他的形象。他不說一句有關人世間的話。“所謂“世緣終淺道緣深”(蘇東坡語),在這位質上人身上表現得非常徹底,他完全游離於塵世之外。
詩人對質上人的最無牽掛和最清閒表示了由衷的讚頌,而於贊語之中卻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杜荀鶴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戰亂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為一個有良心、有正義感的詩人,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可能緘口不語。他雖曾讚羨“萬般不及僧無事,共水將山過一生”(《題道林寺》)的生活,但無論怎樣也不能像質上人那樣口不說一句人間事。所以“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既有對質上人的稱賞和羨慕,也有詩人自己複雜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義雖然淺近,而詩人的感慨頗深。《齋閒覽》中說:“唐人詩中用俗語者,惟杜荀鶴、羅隱為多。”這裡說出了杜荀鶴的詩在語言上的特點。這個特點表現在他的近體詩上尤為突出,即通俗淺近,明白流暢。所以人們說他是把嚴於格律的近體詩通俗化了。正因為這樣,他的許多詩句便在長期流傳中成了人們口頭的熟語。《贈質上人》也是這樣。

作者簡介

杜荀鶴像杜荀鶴像
杜荀鶴
(846~904)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黃巢起義軍爆發,他從長安回家。後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詩於朱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進士。得第後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受田頵重視,用為從事。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鶴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反對浮華,其詩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後人稱“杜荀鶴體”。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有《唐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