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蕭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蕭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李世民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贈蕭瑀詩作書法作品

風知勁草①,板蕩識誠臣②。

勇夫安知義③,智者必懷仁④。

作品注釋

①疾風:狂猛的大風。疾風知勁草: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語出《東觀漢記·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②板蕩:《板》、《盪》都是《詩·大雅》中譏刺周厲王無道而導致國家敗壞、社會動亂的詩篇。後用“板蕩”指政局混亂或社會動盪。識:辨別。誠臣:忠臣。

③勇夫:一勇之夫,指只有勇力的人。安:怎么。義:與下句中的“仁”互文。仁義,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孔穎達疏:“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④智者:有智謀或智慧的人。[2]

作品譯文

在猛烈的大風中,才看得出小草堅強的韌性。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才能辨別出誰是忠臣。

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

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作品賞析

李世民以本詩送給蕭瑀,述說忠臣的定義,並對蕭瑀作了肯定。

唐高祖李淵在位後期,他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帝位,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在這場鬥爭中,蕭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最後幫助他奪得帝位。“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李世民對蕭瑀的高度讚美和肯定,其中也不無感激之情。這兩句詩使用了比興的手法。“疾風知勁草”是興,為下文的立論張本。同時,這一句興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為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風平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鑑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堅韌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正是由於唐太宗這么一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在詩中引用了“疾風知勁草”,才使得這句話流傳千古,成為了至理名言。

作者簡介

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在位23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當時年號為“貞觀”,故史稱“貞觀之治”。

相關人物簡介

蕭瑀:(公元574-648),蕭瑀,字時文,隋朝蕭太后之弟,其祖父是後梁宣帝蕭察。

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

公元648年,蕭瑀病死,終年74歲。臨終前遺命以單衣簡樸安葬,死後被追贈為司空、荊州都督,初謚肅,後改謚貞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