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典赤·贍斯丁

賽典赤·贍斯丁,元初朝中色目大臣。歷任陝西、豐靖、雲內三路達魯華赤、平陽、太原二路達魯華赤、雲南平章政事。忽必烈時擢升燕京宣撫使、拜中書平章;至元十一年(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卒於雲南,葬長安東十里舖,被忽必烈追封為鹹陽王。

賽典赤·贍斯丁

(元代 燕京路宣撫使 雲南行省平章政事上柱國、鹹陽王)
賽典赤·贍思丁,又名烏馬兒,賽典赤的三十一世先祖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時,賽典赤·贍思丁率領千騎迎降;太祖以“賽典赤”稱呼(賽典赤指貴族)。歷任陝西、豐靖、雲內三路達魯華赤、平陽、太原二路達魯華赤、雲南平章政事。忽必烈時擢升燕京路宣撫使、拜中書平章;至元十一年(1274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卒於雲南,葬長安東十里舖,被忽必烈追封為鹹陽王。
明朝航海家鄭和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六世孫,關於這一點,知道的人不多。因為賽典赤.瞻思丁在雲南作出的偉大功績,所以當年的元朝的君主忽必烈讓賽典赤.瞻思丁的後人世世代代地繼承他的職位,所以鄭和祖父就是一個省級的官員,鄭和從小就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平心而論,賽典赤·瞻思丁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要遠遠地超過鄭和。
元代雲南平章政事——賽典赤墓在雲南昆明市松華壩,上書“元鹹陽王賽典赤贍思丁墓”。
賽典赤·贍斯丁是元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第31世孫裔,1211年出生在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市,1219年隨成吉思汗進入中國,先後在內蒙、陝西、北京、四川等地任軍政首腦。1274年,受忽必烈重託,出任雲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他在雲南主政6年,發展經濟、興修水利,創辦儒學教育,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統一。1279年他卒於任上,越南、緬甸等國派遣使臣致祭。雲南人民為緬懷他的豐功偉績,在昆明市中心設立了“忠愛坊”及祠堂以表紀念,並成為目前昆明市的標誌性建築。他在雲南後裔眾多,雲南民間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賽典赤家譜》並整理出版。雲南也成為了中國開展賽典赤詹斯丁研究的學術中心。
元代政治家賽典赤墓
在昆明民航路五里多國小的體育場內,有一座方形高墓。墓分三台,逐台漸小漸高。第三台高約八尺,長約七尺,頂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體四面鑲碑石。正面刻漢文“元鹹陽王瞻思丁墓”八字,分四行直書。背面為蒙文碑刻。左右兩側,一邊刻《元史·賽典赤瞻思丁傳》(節錄),另一邊刻袁嘉穀撰書的《重修鹹陽王陵記》。圍牆外,即寬闊的民航路。
這座陵墓,是為紀念元代初年雲南最高行政長官賽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紀念冢。元初,由於“委任失宜”,雲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產荒廢。元世祖忽必烈,選用為人“謹厚”的賽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雲南中書省事”。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賽典赤到任。他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元代中央官吏與雲南民族官吏和皇帝分封在雲南的宗王(皇帝的親屬)之間的關係,穩定了雲南的形勢。在廣泛徵詢“利國便民”的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治滇”工作。
一是把元初軍事統治時期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改置為路、府、州、縣,整頓機構,清除割據殘餘,使權力集中、政出一門,將省會由大理遷至昆明(當時稱為鄯闡);二是集中主要精力恢復和發展生產,獎農薄稅,輕差減賦,屯田懇荒。為發展農業,積極興修水利。以滇池地區來說,他命張立道征支民工,疏通海口,整治“大河”,創修松花壩水利灌溉系統,既擴大了灌溉種植面積,又對防止滇池地區水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三是在雲南創建唐學,進一步傳播中原文化,培養和吸收雲南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參加封建政權。這些措施的推行,使雲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到他死的時候,滇池地區“墟落天間,牛馬成群,仕宦者稻秣駒,割鮮飼犬。滇池之魚,人飫不食,取以肥田。”
賽典赤在滇六年,“心滇之心,事滇之事”,集中精力,埋頭工作,抓住有關國計民生要政,利利除弊,大膽改革,表現了這位回族政治家的傑出才幹。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賽典赤死於任上,“葬鄯闡北門”。送葬時,“號泣震野”。忽必烈“思賽典赤之功,詔雲南省臣盡守賽典赤成規”。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追贈“上柱國、鹹陽王”。
由於賽典赤治滇有方,政績突出,令人追慕,百姓常去陵前瞻拜憑弔;後世想有所作為的雲南官吏,也常將他作為效法的楷模,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康熙年間就曾維修賽典赤墓,植樹培土,建築堂屋。遊人至此,常興感慨,每有詩作。其一云:“墓木甘棠樂利多,鹹陽古冢望嵯峨。荒塍初辟松花壩,惠澤長流金汁河。行省紫微懷典赤,陵園宿草蔭藤蘿。只今六詔思遺愛,峴首千年共不磨。”(史褒《鹹陽王墓》)墓不幸毀於鹹同戰火,今原墓已不存。

歷史背景

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元代傑出政治家。全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意為“榮耀的聖裔”;“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兒”意為“長壽”。回回人。出生於中亞伊斯蘭文化重鎮不花剌(今布哈拉)。13世紀初,蒙古軍攻占不花剌後,隨父率騎兵千人歸附成吉思汗,任帳前侍衛,隨從征戰,後來到中國。
窩闊台汗時期,賽典赤初任雲內、靖、豐三州(今大同市西北與呼和浩特之間)都達魯花赤,後因功升為燕京路(今北京)斷事官。蒙哥汗即位後,任燕京路總管。因政績卓著,世祖中統元年(1260)升宣撫使,二年拜中書平章政事,“軍國重事,無不由之”。後兼管財政、鈔法,以“輕財愛民,多惠政”著稱。至元元年(1264),調陝西、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亦頗有建樹,故長安等地樹碑以志其功。
賽典赤最卓著的政績,是在他晚年出任雲南平章政事期間。當時雲南地方政權機構還沒有明確的建制,且地處邊陲,交通閉塞,生產落後,文化不發達,民族關係又錯綜複雜,局勢動盪不安。至元十一年(1274),63歲高齡的賽典赤受忽必烈的重託,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親率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從西北南下遠征雲南,"元跨革囊"渡過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後,滅掉了獨立於中央外的最後一個地方政權"大理國",在雲南建立了中書行省,使雲南第一次作為中央的一個省歸入祖國版圖。但由於蒙古貴族與地方行政長官的明爭暗鬥,人民痛苦不堪,雲南形勢長期不穩,忽必烈自己認為"委任失宜,使遠人不安。"這樣,就選派了為人"謹厚"的賽典赤任雲南省平章政事治滇。 賽曲赤,贍思丁(1274--1279年)在任六年間,"心滇之心,事滇之事",為發展雲南政治、 經濟、文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安定邊疆省份,團結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政績,不僅超越了前代封建王朝派到雲南屈指可數的循吏,而且為元、明、清三朝的統一局面的鞏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1276年著手設立郡縣,把元初軍事統治時期的19年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設定為路、府、州、縣,其創建的省名及部分改置的縣名700多年至今仍沿用;他第一次把統治雲南達五百年之久的(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遷至滇中地區的中慶路(昆明);他興修水利,築松花壩,疏浚海口,修治六河,創建了雲南歷史上第一個"民到於今受其賜"的系統水利工程,使數十萬畝良田得到灌溉,解除了千百年來水患對昆明的侵害,造福於廣大人民;他發展經濟,清理戶口,組織屯田,輕賦薄稅,與民休息,修路置驛,繁榮商旅,導水治橋,擴建中慶路。經擴建後的昆明,有了"山川明秀,民物阜昌。冬不初寒,夏不劇暑。奇花異卉,四序不歇"的美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大都市"春城"。
他在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頗有建樹,先後在昆明、建水、大理等處修孔廟,創廟學(儒學),"購經史,授學田",設儒學提舉,傳播中原文化,培養和任用少數民族和漢族知識分子參加行省政權機構,為後來在雲南推行科舉制度創造了條件。他在追求民族平等與團結,培養民族官員,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賽典赤治滇六年,為發展雲南各項事業嘔心瀝血,終於在1279年7月13日病逝昆明,享年69歲。一時間,朝野震動,哀慟不已。"百姓巷哭","遠近聞之,如喪父母","老稚悲哀之聲,連日不絕",異邦國王"為文致祭",使臣"號稱震野",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去逝後中外朝野、臣民齊聲悲悼的"省長"。
就是這樣一位"省長",他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仍以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弊之方","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完成了他作為一方封疆大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宏願。故其悄然病逝,豈不令萬民引發撕肝裂肺、揪心的疼痛嗎?儘管元世祖忽必烈"恩賽典赤之功,痛惜不已,追贈‘上柱國‘,太師‘鹹陽王‘,謚‘忠惠‘,詔雲南省臣民盡守賽典赤成規"。700多年來,人民無不享受他治滇時帶給子孫後代的種種"實惠"!
追思賽典赤,"以史為鑑"對今天來說仍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他為了決策正確,到大理後"詢父老安國便民之要",在田間地頭也不忘與農民交談以了解民情;他善於用人不計前嫌,依然委以重任;他相信戰爭是屠殺生靈的機器,從不輕用武力;他身先士卒,率先捐資辦儒學,從來"輕財愛民","廉潔自持","秋毫無所私",為今天的每級領導幹部樹立了良好榜樣!他之所以這樣,"是皆精誠實德,有以動民之心,而不在於求名之跡者",以致於"此公之所能者,實也;其所不能者,名也"。這,就是700多年前,公而忘私的一位"省長"的真實寫照,心襟是何等的坦蕩赤誠!
正如《鹹陽王撫滇績》所說:"功一時者,一時念其德;功萬世者,萬世念其德;功一方者,一方念其德;功天下者,天下念其德。"賽典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臨治一時,惠及長久,"故匕下感戴,聲名泮溢",贏得了人民永久的尊敬和緬懷。民國六年(1917年),袁嘉穀曾在《重修鹹陽王陵記》中這樣評價他:"歷史躍開滇以後二千年,迄於今日,滇之聲名文物,與中州(中原)同彪炳者,誰之功歟?曰:惟元鹹陽王之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