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GDP

質量GDP,也稱品質GDP評價,英文縮寫為QiGDP。 品質是人們永遠的追求,品質GDP的永遠的追求。 GDP的數量是增長的源泉,GDP的品質也是不斷增長的源泉。

質量GDP,也稱品質GDP評價,英文縮寫為QiGDP。
GDP作為國家和地區一年創造的經濟財富總量,多年來成為衡量發展成功與否的決定性指標,它被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稱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是,GDP缺點是既不能反映創造財富的社會成本,也不能顯示經濟成長的方式是節約或粗放,更不能衡量這些經濟總量的“含金量”。也就是說GDP是市場創造財富的量的指標,不是創造財富的品質的指標。
針對GDP的不足,人們提出了綠色GDP(英語縮寫GeGDP)的概念。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於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綠色GDP作為“可持續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經濟學家希克斯提出的。這個概念的基礎是:只有當全部的資本存量隨時間保持不變或增長時,這種發展途徑才是可持續的。可持續收入數量上等於傳統意義的GDP減去人造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各種資本的折舊。衡量可持續收入意味著一種全新的國民經濟核算
我國曾計畫推出中國的“綠色GDP”的,國家統計局、原國家環保總局在10個省市2005年啟動綠色GDP試點工作,僅僅正式發布過一次報告之後,“綠色GDP”項目就被“無限期推遲”了。(8)其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知道目前,綠色GDP還無法進入規範的統計中。
由於綠色GDP項目繁多、測算的困難,人們提出狹義的綠色GDP的概念,企圖先測算狹義的綠色GDP,然後再擴展到廣義的真正意義上的GDP。狹義GDP即現行GDP總量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所剩下的部分。
即使這種初級的綠色GDP也因為環境成本的大部分沒有進入市場交換的體系,只能夠採用影子價格、意願調查法等方法估算,估算又缺乏各地的調查及歷史數據的支持,一些公布的綠色GDP估算的值有研究和協助決策的價值,但是無法成為可以在統計學意義上使用的以及準確評價需要的數據。
2005年,為了克服GDP的不足和綠色GDP的擱淺,深圳率先全國提出效益GDP。一經推出引起廣泛關注。“效益深圳”指標體系由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人的發展等四方面的21項指標構成。主要包括: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水耗、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扣除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環境損失成本後的GDP占原GDP的比重、無形資源開發利用指數、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空氣綜合污染指數、污染治理指數、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等。(9)繼續深圳之後四川等地也在跟進效益GDP
所謂經濟效益,是指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儘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儘量多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效益指的是投入和產出的比率。比率越高,效益越高。
深圳的的效益評價通過一些和效益相關的指標進行綜合,雖然比較單純的GDP要全面,還不能夠做到GDP整體的效益測算,因此只能夠算是效益及相關指標的綜合評價和間接的評價,確切說,深圳的效益評價說是一套評價深圳經濟社會的發展體系更為確切。因為它和其他的社會經濟發展體系的評價比較,並沒有質的不同。
效益GDP,應當是從全社會角度考慮投入和產出,應當包含自然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的的投入和產出的。但是效益GDP的評價如果要做到GDP整體的或者完整的投入和產出測算,就會遇到困難。
首先的困難是效益主體的選擇問題。創造GDP的不用的主體所計算出的效益的不相同。企業的效益好,工人的工資如果不高效益就不好。舊房的拆建增加了GDP,從開發商的角度,有錢賺就是有效益的。從被遷戶的角度,如果補償足夠,舊換新也是合算有效益的。如果補償不夠,拆遷戶的效益為負。一個污染的工廠,可能提高這個國家的就業和GDP,對於增加的就業工人的是有效益的,但是污染的負面的影響帶來難以測算負的社會效益。GDP是多主體的產出的不重複加總。如果計算各主體的效益,就會產生不同主體效益的衝突。
效益評價的第二個問題是需要將自然環境和社會的投入計入,但是一旦將環境和社會的投入包括進來,效益評價就回到綠色GDP的思路上。因為眾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的的資源還沒有沒有市場價格,只能夠有人們估計的影子價格、意願調查法價格。其不精確和不統一使得它無法使用於要求準確性的GDP的測算中。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世界各國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取得突破。
效益評價的第三個問題是唯GDP是片面的,唯效益也同樣是片面的。管理大師德魯克為企業經營指出的目標是:適當的利潤,職工的成就和社會責任。利潤是企業效益的根據。但企業不能夠唯利是圖。只能夠追求適當的利潤。社會效益是重要的,但是社會還需要追求公正、自由,這些目標和效益是可能產生一定的衝突的。為了公正和自由,人們寧可犧牲部分的效益。提倡效益GDP會不會導致效益內部化的同時,將環境和社會的各種代價外部化是值得我們注意避免的。
在GDP指標不足,綠色處於P的研究階段,效益GDP還停留在經濟社會綜合指標評價的階段,品質GDP(我們將它的英文簡寫為QiGDP)的概念和評價於是應運而生。
品質GDP評價可以界定為:在GDP的構成指標及關係密切的指標中,我們選擇若干項作為品質GDP的評價內容,評價這些選定的指標的品質,以這些指標的品質來綜合評價品質GDP。
事物的品質是無限多方面的。我們無法評價事物的所有品質。以運動的品質為例,它的品質包括一邊運動要求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還有每項運動特有的技巧項目。其中沒有一項能夠涵蓋運動素質的品質。它還是沒有包括運動品質的重要的方面——心裡的素質和競賽的智慧的測度。以汽車的品質為例,我國中高檔轎車的品質測試包括車身外部系統車內部及內飾系統電子設備及附屬檔案系統包括電子門鎖故障溫控系統發動機剎車系統傳動系統等73個方面。它還是無法包括轎車品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設計。
只能夠選取GDP組成的指標中中或者和GDP密切關係的指標中,選擇重點的最有價值的項目,通過選定中標品質的評價來評價GDP的品質。但我們涉及到事物的整體品質時並不是指事物的所有品質的綜合,而是我們認為相對全面的若干品質的綜合。這就給我們的品質GDP的評價一定的自由度,這是品質GDP的局限,也是它比較綠色GDP和效益GDP必須整體測算的優點。這導致沒有一個標準的整體的品質評價方案。只有不同的百花齊放的優劣不等作用不同的品質評價的方案。
品質GDP是比較效益GDP很好的一個評價概念。效益GDP講究投入和產出,但是最重要的投入——環境、資源難以計量。如此,效益越高的GDP可能由於破壞環境越嚴重,GDP的品質越不好。低收入國家的GDP的資本的投入產出比高於已開發國家,資本投入角度的GDP反而更高,但是低收入國家的環境破壞也嚴重。經濟發展程度提高,從勞動密集型進入資本密集型經濟,經濟效益GDP就減低了,但是環境保護卻提高了環境效益的GDP提高了。
品質是人們永遠的追求,品質GDP的永遠的追求。GDP的數量是增長的源泉,GDP的品質也是不斷增長的源泉。GDP的某些部分的數量增長可能停止,某些人們不需要的品質可能放棄,但是GDP的品質處於創新中,創新的GDP的品質是人們高層次的追求,同時也帶動著GDP的數量的不斷的增長。
上個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提出的《增長的極限》震撼世界,現在該書已經出了第三版。該書使用世界3模型模擬了人類目前發展趨勢可能帶來的增長極限的危機。其觀點和論據都更加豐富了。
任何數量的增長都有極限,這本是宇宙定律。人類的經濟無法避免。量變必然到來質變,增長帶來的極限就是它的質變的點。GDP的增長有沒有極限?這要看GDP的內容,在內容和結構不變的條件下,肯定有極限。極限不僅僅是限制,還是系統的一種質變,人類為增長的極限不僅僅意味增長的停止不前,是人類正常運行的社會的可能末日。
但是科技的發展可以改變GDP的內容和結構,繞過增長的極限。一種產品和產業達到極限及極限之前,有新的產品和產業替代。農業還沒有發展到極限,工業已經出現並超越農業的產出,工業發展還沒有達到極限,新興的第三產業又正在超過工業的產出。
當前人類面臨多種嚴峻嚴重的挑戰。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逼近了極限,C02排放的遞增導向的氣候紊亂的極限,世界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也趨向極限。這些惡夢般的增長的極限就在於離我們不遠的未來。人類必須在這些增長的極限達到之前未雨綢繆,尋找新的發展的路子。人類必須克服各種增長的極限拯救自己,拯救地球。人類可以改變增長的內容和結構,避免現有的增長的極限,開闢增長的新天地,從經濟的角度,就是改變GDP的結構,改變GDP的內容,就是對於GDP品質的追求。
放慢、停止甚至放棄趨於極限的有害發展的增長,開闢新的增長藍海,這是痛苦的過程,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過程,需要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需要各國協調做出犧牲並一致行動的過程,這是一個追求品質GDP的偉大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品質GDP評價大有作為的機會。
從多快好省的角度看,追求多,就是相對於追求GDP的數量,同時追求多與省,相當於效益GDP。追求好,相當於GDP的品質。但是多快好省4各方面,都屬於品質。多快好省可以理解為GDP品質的4各方面。
當今世界的經濟的競爭已經從數量的追求進入速度追求,只有快,才能夠搶占先機。處於後發的國家,速度更加重要。中國正是主要依靠速度,在短短的30年贏得目前的經濟的巨大優勢。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從追求GDP速度到追求DP品質的階段。
這裡我們需要提及一項於品質GDP同類世界知名的評價——人文發展指數(HID)。(10)該指數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出版的《人文發展報告》1990年提出,用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國民生產總值三項指標衡量各國的發展,用意也在克服GDP的不足,體系非常簡潔。1990年中國被評為64位,而1994年以同樣方法計算,中國的位次卻降到94位。中國的GDP發展世界居首,社會發展也很迅速,4年時間中國的人文發展維持反而倒退了30位次,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究其原因,估計是成人識字率這項指標的統計標準和方法各國不統一造成的不準確。在1991年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又增加了環境破壞和居民自由程度兩個因素。評價的內容擴展了,但是不準確性卻增加了。品質GDP的評價應當避免追求評價內容的全面而犧牲評價的根基——客觀性和準確性。
品質GDP評價的有一個值得特別指出的特點:品質評價需要考慮一些品質和水平相關。
一雙5000元檔次的鞋,和一雙100元檔次的鞋比較,那個品質好?一個70歲的人擁有40歲的心臟,和一個20歲的人擁有35歲的心臟,那個品質好?品質和一定的條件聯繫評定,說明品質都是相對的品質。品質GDP要體現品質的現代性就要和GDP的發展水平聯繫起來,評價在一定的GDP水平的GDP的品質。黑格爾第一個總結出來的辯證法的第二定律從量變到質變規律,也稱為質量互變定律,這是品質依賴水平的哲學根據。
GDP的每一項指標的品質需要和發展的水平(人均GDP)聯繫起來,也就是以同水平的GDP的該指標的平均值為標準,高於平均水平的算高品質,低於平均水平的算低品質。計算的方法是採用統計學的回歸方法。
更形象的做法就是將評價品質的指標的數據畫一張散點圖和一條散點確定的趨勢線,位於這條線上方的點屬於高品質,低於趨勢線的點屬於低品質。可以構想用星級來表達品質。在GDP的水平排序中,附加品質的星。每一顆星代表一個高品質的級別,一項指標的高品質可以獲得一顆星,如果一項指標低品質可以減去一顆星。這樣帶有品質星號的人均GD排序,就成為一種很直觀的品質GDP的評價了,每一項品質指標的評價還可以另外排序。
對於各國的品質GDP我們構想的指標如下:
主指標:人均GDP
品質指標:人均GDP增長率,碳排放強度,就業率,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長率、人均科技教育投入(或人均政府科技教育支出),收入差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