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七佛

”《長阿含經》云:“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賢劫,第二尊。 ”《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過去七佛,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過去六位佛,加上釋迦牟尼佛為過去在娑婆世界度眾的七佛。
1.毗婆尸佛 梵文Vipasyin,又作毗缽屍,微缽屍,為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說法,一劫為13億4千萬年)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毗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従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盤頭,母盤頭婆提。居般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2.尸棄佛 梵文Sikhin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屍棄。為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
尸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長阿含經》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3.毗舍婆佛 梵文Visvabhu又作毗濕婆,毗舍浮,毘攝羅等,義曰一切有,為過去七佛的第三佛。據說其出世的時間,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游和郁多摩。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七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六萬。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4.拘樓孫佛 梵文Krakucchanda又作拘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等。義曰:所應斷已斷,減累,成就美妙等。即過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現在賢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四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薩尼和毗樓。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長阿含經》云:“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屍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5.拘那含佛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義曰金寂,為過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四萬歲時出世。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般那,二郁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6.迦葉佛 梵文Kasyapa。義曰:飲光。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騎一頭獅子,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
迦葉佛迦葉佛。〔賢劫,第三尊。〕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従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集軍。
7.釋迦牟尼佛 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併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
相傳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髮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剎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眾,說補處行,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曜經》云:“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於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於四門游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維,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於窗牖中叉手合掌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郁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云:“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時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歲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