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

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

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阿拉伯語: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1918年1月15日-1970年9月28日),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領導人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他曾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倡導者。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阿拉伯語: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1918年1月15日-1970年9月28日),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領導人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他曾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倡導者。

早年生活

納賽爾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市,是為一名郵政官員的後代。他童年時期大多在開羅生活。他曾經參加過一九四八年的一次中東戰爭;戰爭結束後的數月,他和他的士兵一起被圍困在一個稱為“費盧傑礦穴”的地方。雙方停火後,納賽爾被允許回到埃及。

納賽爾已婚,生有三男二女。

權力爭奪

納賽爾,作為一名陸軍中校,成立了自由軍官運動(Free Officers Movement),並擔任領導人。運動成員一些軍中有平民或中下層背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軍官,致力於推翻英國支持的法魯克國王。1952年7月23日, 納賽爾領導了軍事政變,推翻了國王,名義上的給予納吉布權利,作為有名無實的領袖,以使軍隊支持由年輕軍官組織的政變。可是,納賽爾作為內政部長,是幕後政爭的權力擁有者。

1954年11月,納賽爾把納吉布軟禁在家中,譴責他支持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並且企圖在1954年10月奪取他的性命。同年2月25日,納賽爾成為了埃及總理。一場為了軍隊控制權和埃及的短暫的權力之爭發生了,並以納賽爾的勝利而告終。兩年後,納賽爾作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於1956年6月23日成為埃及的第二任總統。

納賽爾把埃及的權力集中,推行中央集權制,增加總統的權利,進行企業國有化改革,實行土改,也建造了大型公共項目,比如亞斯文大壩。

納賽爾處理1954年10月26日奪命事件中突出了他企圖操控政治的趨向。當時他向著民眾講話時,八次被一名名叫Mahmoud Abd al-Latif的穆斯林兄弟會成員開槍射擊。雖然射手近距離射擊,但是所有的子彈都偏離目標。納賽爾繼續發表演講,說了一段暴躁的話:“讓他們殺納賽爾吧。納賽爾只不過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我的同鄉們,不要動。我沒有死,我仍然活著,如果我死了,你們依然是納賽爾。“(演講全文取自埃及政府。)納賽爾完美的講話和他保鏢欠缺的反擊行動讓人們懷疑整個事件是操控的。不管如何,納賽爾正是利用了國內對於穆斯林團的憤怒而開始了他剿除這個組織的計畫。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

參閱:《第二次中東戰爭》

儘管當初與西方政權比較好的關係,納賽爾逐漸的失去了他們的青睞而轉而投向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1956年1月16日,納賽爾誓言要解放巴勒斯坦。1956年夏,在美英相繼宣布退出向亞斯文大壩提供資金援助的協定之後,他宣布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以資助大壩的建設。這引起了在運河中有股權的英國和法國的不滿。在以色列的幫助下,英國和法國公開向埃及宣戰。英法聯軍在一周內橫掃了西奈半島及賽義德港,使得埃及軍隊全面撤退。因美國與蘇聯的壓力,英法他們的要求沒有實現的情況下被迫撤退。

雖然以色列在邊境停火,但是堤藍海峽的封鎖和聯合國緊急部隊在以埃邊境的部署,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全面撤軍,納塞爾則被認為是為阿拉伯世界取得了勝利,抵抗的它們的“帝國主義敵人”。戰爭後,納賽爾成為了中東的一支力量,激勵了一代的民族主義者。

阿拉伯領導人

納賽爾以他的激進的言論和蘇伊士事務的成功,發展了一個覆蓋全阿拉伯世界的“納賽爾主義”,激勵了致力於阿拉伯世界團結的政黨組織。許多人把納賽爾看成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一個阿拉伯政治嶄新的、叛逆的時代的代表。納賽爾的政策便與“泛阿拉伯主義”(Pan Arabism) 聯繫在一起。“泛阿拉伯主義”推廣強一個有力的阿拉伯政府行動,以面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西方,呼籲阿拉伯國家的資源應該被用來使阿拉伯而不是西方的人民受惠。在他1967年的講話里,納賽爾宣布:“我們可以通過阿拉伯行動獲得很多東西,這就是我們鬥爭的重點。我們要發展和建設我們的國家,以面對我們敵人的挑戰。”

1958年,敘利亞軍方和民眾代表要求敘利亞與埃及的合併。納賽爾對於這一突然要求有點吃驚,不能肯定時機是否成熟。然而,納賽爾依然同意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誕生了。這被看作是建立泛阿拉伯國家的第一步。葉門也被試圖包含在聯盟內。但是,阿聯並不是成功的;在大馬士革,埃及的官僚和官員在現在阿聯的北部地區表現得十分專制和獨裁。急劇擴大的秘密警察也嚴厲的鎮壓反對團體,比如穆斯林團和敘利亞共產黨同時,敘利亞的資產階級也沒有被允許進入他們夢寐以求的埃及市場。敘利亞資產階級和軍官團體的不滿導致分離主義分子控制大馬士革,阿聯也於1961年解散。這個名字在埃及一直沿用至1971年。埃及在葉門的干涉使阿聯捲入了那裡的血腥內戰。

第三次中東戰爭(阿以六日戰爭)

多次強調要毀滅以色列的納賽爾同樣領導並策劃了1967年的阿以六日戰爭。他尋求了武力手段從以色列手中重新奪回了西奈半島,並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以派遣緊急部隊,保護其勝利果實。納賽爾對西奈半島開始重新武裝。5月23日,他下令對以色列船隻封鎖蒂朗海峽及以色列位於亞喀巴灣北部的埃拉特港,切斷了其通往印度洋的唯一海路。 蒂朗海峽被封鎖成為了以色列政府向埃及宣戰的理由。納賽爾說服了敘利亞及約旦兩國政府與其一起組成一個阿拉伯聯盟對付以色列。他在一篇演講中提到:“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我們的基本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儘管如此,以色列軍隊在戰爭中的進攻還是擊潰了阿拉伯聯軍。

自從1967年“阿以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軍隊擊垮以後,納賽爾便開始為自己的辭職做打算。但是,從埃及全國各地人民不斷打來的電話使他最終回心轉意。他因而帶領埃及人民在1969-1970年度過了“消耗戰”。1970年9月28日,戰爭結束僅幾星期,納賽爾便因為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52歲。他的葬禮創歷史紀錄地吸引了500萬人參加。

他的職位由時任埃及副總統安瓦爾·薩達特繼任。

主要貢獻

對很多埃及人來說,納賽爾是一個改革了他們的國家,並重新從裡到外建立起了阿拉伯世界的自尊的偉大領袖。但從另外一些人的角度去看,他的政策是一種領導埃及走向失敗並產生損失,大於領導埃及走向興旺與和平的強有力的軍國主義。 此外,納賽爾對持不同政見者的血腥鎮壓與無數的警察秘密系統對於今天的埃及其繼任者們的政治鎮壓還留有痕跡。 納賽爾在發動給阿拉伯世界造成巨大創傷的“阿以六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使他的功績黯然失色,並且縮減了他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 在納賽爾掌握埃及統治權的最後幾年中,他開始更多地依靠來自蘇聯的援助。他在使埃及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教育免費使得不計其數的窮人家的孩子能夠受到教育。他也熱心支持藝術事業,大量修建劇場,電影院及鼓勵樂器製造業。還有他統治期間,埃及文壇對阿拉伯世界和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納賽爾的影響直至今日都常常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樂於辯論的話題。

亞斯文大壩

埃及南部的亞斯文大壩及納賽爾湖(Lake of Nasser)是納賽爾領導埃及期間最具爭議的功績之一。 作為埃及重工業發電設施及降低尼羅河沿岸被洪水襲擊的風險的工程,亞斯文大壩同樣導致了尼羅河沿岸水位升高而淹沒了努比亞人的大量遺蹟(除了一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保護對象)。該工程同樣導致產生了大量生態問題。納賽爾湖巨大的湖面使得尼羅河大量水資源被白白蒸發,但大壩同樣保護了水蒸發後留下的沉積物,並使尼羅河三角洲的耕地變得更加肥沃。 從某些農業學者的角度上看,尼羅河谷的農產品收穫量卻比修建大壩以前有所降低。但我們必須知道,亞斯文大壩工程在埃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大量發電的作用,且成為了在農村通電中使埃及大大小小村鎮現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壩同樣也使埃及人民免受因尼羅河洪水泛濫而帶來的全國性瘟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