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子戊

賀子戊,又名賀壁城,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鄂州市太和鎮蓮花賀村人。1903年,賀子戊在金牛高等國小畢業後考入武昌府中學,1907年中學畢業後投入湖北學生軍,辛亥年(1911年)八月參加了武昌起義。他參加了從10月18日至11月2日的首義革命軍與清廷袁世凱、馮國璋率領的清軍進行的漢口戰役和11月1日至11月27日的漢陽保衛戰。身為正目的賀子戊,帶領青年學生軍衝鋒陷陣,前赴後繼,在爭奪戰略要地劉家廟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奮不顧身,視死如歸。在漢陽保衛戰中,革命軍以不足5000人的兵力與清軍15000多人決戰了26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推翻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建立共和的士氣和決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革命風潮席捲全國,湖南、陝西、山西、江西、雲南、江蘇、上海、浙江、貴州、安徽、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十四個省市先後起義宣布獨立,其他各省區也發生了多起民眾的反清鬥爭。漢陽戰役失利的第五天,江浙革命軍又攻克了南京,徹底動搖了清王朝260年的根基。
從10月10日武昌首義到11月27日漢陽失守,湖北革命黨人和廣大軍民為了占領和保衛武漢三鎮,英勇地奮戰了49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當時湖北軍政府統計,在這次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就有4280餘人,死傷不能確定的2370餘人,受傷的1735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漢口失守前四天,漢陽失守前兩天的戰鬥和首義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已故辛亥革命老人張難先估計說:“有此萬餘人之頭顱,支持武昌根據地兩月,使各省膽氣雄壯,次第反正”,全國各地起義獨立,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最後崩潰,這是對武昌首義恰如其分的評價。
戎馬四十年
武昌首義成功,南北議和建立共和政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不久,賀子戊考入湖北陸軍軍官學校,1914年3月畢業。1915年春隨陳二安將軍入川任四川成武將軍署上尉、少校副官。1916年秋又跟隨陳將軍晉京考充北京陸軍部少校差遣。1923年冬,賀子戊又投往廣東,充任廣州大本營中校參謀,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軍事教官。其間程潛是賀子戊直接長官,與賀私交甚密。這時,正值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此期間,賀子戊還見到了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同年經湖北漢陽人萬壽恆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期間還充任程潛任總司令的湘軍總司令部上校參議。1925年夏,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這時賀子戊也因病離開廣州,充韶州大本營中校參謀。1926年,調任第十九軍軍部中校參謀。1931年冬,賀子戊調任河南省羅山縣縣長。1933年又調任南昌行營參謀;1936年冬任重慶行營中校參謀;1937年調任陝西行營中校參謀。“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爆發,特別是“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賀子戊先後調任第三戰區長官部上校參謀、上校運輸大隊長、上校參議、國防部兵站總監部上校參謀、少將處長等職,歷時八年。當時,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顧祝同(1893―1987),抗日戰爭期間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政府主席。與賀子戊既是黃埔同僚,又是直接上級長官,交情相當密切。在此期間,賀子戊工作積極,為抗擊日寇獻計獻策,為中國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多次受到第三戰區長官部和國民政府國防部表彰。
1945年抗戰勝利後,賀子戊看不慣國民黨獨裁專制,更不想國共兩黨又發生兄弟殘殺,毅然決定請求退役。1946年秋在杭州第十二軍官總隊退役將領集訓班培訓時,顧祝同已改任徐州綏靖主任,顧祝同邀請賀子戊赴徐州就職,賀不願參加內戰,拒絕赴任就職而退役回鄉。1947年,顧祝同升任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長時,又來函催賀子戊赴京就要職,賀決意不再為蔣家王朝賣命,斷然拒絕赴任,在家以教書耕田為業。
不平靜的田園生活
賀子戊於1946年秋退役回鄉後,情況不明,其工作、生活和家庭子女等情況亟待調查和了解。2010年12月中旬的一天,筆者邀約鄂州市辛亥革命研究會會長鬍念征和鄂州市史志收藏家張惠星一行三人,踏上了赴賀老家鄉――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蓮花賀村的調查採訪行程。村主任很高興地接待了我們,並帶領我們走到了當年賀子戊退役回鄉後教書的地方――太和鎮蓮花賀國小,從前這裡是宗族祠堂,也是私塾。據村主任介紹,他的爺爺就是賀子戊的學生,他常聽爺爺說賀子戊先生不但字寫得好,詩也作得好。當時農村讀書人很少,每年春節前夕,賀子戊就一家又一家地替鄉親們撰寫春聯,哪家如有紅白喜事,也常請他書寫楹聯或幫忙操辦。據說現在村里還保留有賀老當年撰寫的對聯,只是時間關係,這次我們未能一飽眼福。現在村里70歲左右凡有點文化的老人基本上都是賀子戊的學生。這時還有位70多歲的老人向我們念起了賀子戊解放初期寫的一首詩:
武昌革命掃胡塵,
我是參加首義人。
數十年來何所有,
只留清白與兒孫。
由此可見賀子戊的心境與寬廣胸懷。據當地村民回憶說:“賀老一生剛正不阿,敢說敢幹。”1952年春,土改工作隊將賀子戊錯劃為官僚地主,在批鬥會上賀老也從不低頭,而是昂首高聲說:“我是辛亥革命老人,我不是地主”,以示抗議。
我們採訪組一行進村後,許多村民都不約而同地把我們圍了起來,有的介紹賀子戊的家庭情況;有的說起了賀子戊從前的生產、生活雜事;有的說到賀子戊的墳墓在哪裡哪裡。本來,我們一行計畫到賀子戊墳前去祭拜這位傳奇的老人,但村民說現在退耕還林政策落實得好,進山的道路已被樹木雜草封閉了,很難進去,我們只好作罷。
據調查了解,賀子戊是1946年秋退役回鄉的。賀子戊回鄉後家中人口眾多,有元配、長子、長媳、兩孫男、一孫女和從外地帶回來的小妾、兩幼男、一幼女共11人生活。賀子戊回鄉後除與長子賀紹慈一起耕種五斗三升祖田外,又用國民政府發放的將軍退役撫恤金購買了三斗五升水田耕種,還在本村私塾教書以彌補家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評定階級成分時將賀子戊家評定為貧農。1952年土改複查時,駐村土改複查工作隊因賀子戊原在國民黨里做過高官,又將賀家的成分定為官僚地主。從這時起,賀子戊的人生就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小妾幼女相繼病故,居住的房屋和田地被沒收,長子賀紹慈只能帶著家小搬居賀姓老屋,賀子戊書也教不成了。為了生存,賀子戊帶著次子搬居吳姓村莊來耕田種地,敷衍度日。
蓮花賀村地處梁子湖畔,三年兩頭髮大水,田地房屋時常被洪水淹沒,艱難苦境不堪言狀。這裡有賀老於1953年正月初七夜逢大風雪,次日早床中口占七絕一首:
破牆危屋北風邊,
夜雪紛紛堆滿間。
非是畏寒臥不起,
也因無處把炊烹。
正月十一夜又風雪,次日感作:
春來兩度雪飛塵,
草色枯黃未見青。
東北風寒侵入骨,
衣單不耐破牆人。
從以上兩首七絕就可看到當年賀子戊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從1952年土改工作隊將他家錯劃官僚地主之日起,賀子戊曾多次向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他的成分問題,要求政府對他家成分重新評定。1955年2月,賀子戊又將他的家庭近況和個人請求,寫信給他的老上級、老朋友程潛以及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湖南、湖北兩省政府均給賀老以回復。在高層關注下,1956年10月,賀子戊的官僚地主成分才被鄂城縣政府下文撤銷。同時,鄂城縣公安局也通知撤銷了對賀子戊的勞動管制。這時,賀子戊又賦五言律詩一首: 
五年地主運,
淒楚事如何。
親舊往來少,
破牆風雨多。
勤勞本所願,
凍餒豈能過。
幸有高明察,
朝朝喜放歌。
由此可見賀子戊當時的喜悅心情和萬千感慨。
在採訪過程中,有一位老先生自告奮勇地帶我們找到了賀子戊長孫家。因賀子戊長孫於2010年8月不幸去世,次孫賀其彬在浠水縣政府工作,我們只見到了賀老的長孫媳柯秀珍。在她家我們見到了賀老曾經用過的石磨、條案、立櫃等遺物。這時她還特意拿出了家藏的《賀氏宗譜》。我們從第九卷中查到了賀子戊的譜系,賀子戊的父親叫賀起亮,為前清國學生,生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賀子戊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譜名賀齊學,又名賀國華,字志武,號子戊,宗譜記載賀子戊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我認為可能有誤。一是賀老號子戊,清光緒十四年為戊子年,當地農村有將出生年號作為人名的習俗;二是1950年5月17日,賀子戊本人親自填寫登記表時將自己年齡填寫為62歲,按時間推算應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出生。賀子戊生有三子二女,長子賀方保,字紹慈;次子賀方信在黃石市鐵山區工作和居住,聽說還健在,孫兒賀寒冰碩士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12月18日上午,我還特意趕到黃石市鐵山區見到了賀子戊老人的次子賀方信和兒媳吳秋容,因是頭天電話聯繫好的,所以我到鐵山時他們兩老早已在街道旁等候了。賀方信向我詳細介紹了他父親賀子戊的戎馬生涯和晚年生活情況。採訪結束離別時,他還贈送我一張他父親1956年10月出席鄂城縣紀念辛亥革命四十五周年大會時胸佩“武昌首義紀念章”的相片作為紀念。賀子戊晚年常去次子家中過春節,有1961年新年在黃石鐵山感作二首。
(一)
每逢佳節往黃石,
今日新年又鐵山。
自笑老來徒哺饌,
不辭勞頓不辭寒。
(二)
殘軀無恙七旬三,
百里路程不畏難。
因為清閒無一事,
常來兒女家中看。
賀子戊三子年幼時即送江西上饒外婆家頂繼。1963年幼兒17歲時來信請老父去上饒過中秋節,賀子戊寫有兩首詩:
來上饒一走感作:
幼兒頂繼外婆家,
根本不知另姓他。
今日忽然接一信,
認明我是親爸爸。
往上饒途中口占
七十三齡未了身,
不辭千里遠途程。
為何此際獨行往,
欲訴當年別子情。
賀子戊老人晚年生活有各級政府的扶持幫助,又有子女們的精心安排和照料,生活還算穩定。因賀子戊年老體虛,農村的重活累活都不要他幹了,但是他還在為生產隊撿糞積肥,工作還算清閒,他又不願增加子孫們的生活負擔,還是自食其力,直到1966年8月因病去世,走完了他那光輝傳奇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