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特[俄國詩人]

費特[俄國詩人]

費特(1820-1892)十九世紀俄羅斯著名抒情詩人。他的詩主要吟詠愛情、自然、藝術,音調優美,語言清新流暢。

概述

費特 費特•阿法納西•阿法納西耶維奇(Фет (Шеншин)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20-1892)
詩人。父姓憲欣。出生奧廖爾省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時在德國人辦的寄宿學校學習。 1838年至1844年就讀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1845年至1858年在軍隊服役,從60年代起開始經營農莊。

詳細

1840年費特的第一本詩集《抒情詩的萬神殿》出版,詩中有著俄羅斯古典浪漫主義風格和明顯的拜倫痕跡。費特的第二本詩集(1850年)更加顯示出詩人的卓越才華,其中的許多優秀詩篇,如《我來向你致意》《黎明時你不要叫醒他》《你美麗的花環清新而芬芳》《黛安娜》《當我的幻想回到遙遠的往昔》等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音樂性徵服了當時文壇許多名家,引起評論界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讚賞。50年代後期,費特曾一度與《現代人》旗下的作家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岡察洛夫鮑特金德魯日寧等接近,寫了很多作品,先後有兩本新詩集問世(1856、1860)。到60年代初,他的創作激情衰退,專事農莊經營,而進入晚年又重新執筆,著有四卷詩集《黃昏之火》(1883~1891).在《黃昏之火》中,詩人主要是對青年時期所經歷的不幸進行追憶和思索,表現出人生的滄桑與凝重,以及深層的哲理思考。
費特的藝術是唯美的藝術,從他早期的詩歌一直到晚年創作的《黃昏之火》,都表現出詩人是一個美的執著崇拜者。費特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追求美、發現美、再現美,他曾說:“我永遠都不會理解,除了美之外,還有什麼能讓藝術感興趣!”
費特善於在尋常事物中尋找美,發現美。在他的詩中,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總是籠罩在美的光暈之中。他所寫的是每一個人都熟悉的東西,他的詩歌充盈著極其傳統的詩歌形象:朝霞、玫瑰、夜鶯、星星,但費特詩歌的美麗就在於他能使這些傳統的形象變得新穎鮮活,並賦予他們不尋常的含義。德魯日寧發現,費特具有“能在最平常的物體上看出詩意的敏銳目光”。
費特對大自然的描寫帶有鮮明的印象主義特徵。詩人竭力捕捉聲、光、影的變化,表現感官對外界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變化的直覺,傳達視覺和聽覺的瞬間感受。這種印象主義風格在《湖上的天鵝把頭伸進葦叢》《第一條犁溝》《黃昏》《在壁爐旁》等之中有著突出的表現。
費特的愛情詩別具特色。在費特的詩中,愛情常常是和夜晚聯繫在一起的。夜晚是愛情的搖籃,它美麗、神秘,遠離白晝的喧囂和煩擾。夜晚不僅讓所有的生命都甦醒過來:“樹葉悄悄舒展葉脈”,“怒放的玫瑰同星光鬥豔”,同時他也孕育著愛情,讓人體悟到幸福。
費特的愛情詩同他的自然風景詩一樣,注重直覺和感受,善於捕捉瞬間的心理變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從而表現愛情的各種複雜的情緒:甜蜜、喜悅、狂熱、焦慮、緊張、痛苦、絕望。在費特晚期的愛情詩中,詩人對愛情的體驗更加深沉、厚重,詩的節奏和意象具有震懾人心的感染力。在《我懷著無上幸福的痛苦站在你面前》《不要,我不要曇花一現的幸福》《不要用責備和憐憫》等詩中,愛情的痛苦與喜悅異常強烈的交織在一起。費特晚期的詩歌有著濃厚的哲學色彩。詩人沉迷於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大部分精力用於探求存在、本體、本質和時間等形而上的問題,他的世界觀和藝術觀就是建立在叔本華思想的基礎之上。
費特以隱喻的形式表達詩人的哲學思考。在四卷本的詩集《黃昏之火》中,“夜”的意象具有哲學意蘊,隱含著詩人這樣一個哲學聯想:夜——人的存在——存在的本質。
費特的詩是自由精神的藝術,它脫離塵世的感情和現實,從而進入一個盡善盡美的世界。費特把自己從物質的世界解放出來,使自己有可能發現美和感受美,這種美在他的藝術中是與永恆緊密連線在一起的。
費特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觀點,一再強調詩歌與現實之間毫無共同之處。他喜歡悖論。他宣稱“有目的的藝術作品對我而言是不存在的”。他甚至說詩歌就是謊言,而不一開口就撒謊的詩人是沒有前途的。沒人比費特更不遺餘力的宣揚“純藝術”主張。另外,他還認為,除了自身,詩歌不應該抱有任何目的,詩歌中也不應該存在任何邏輯和內在聯繫。
在俄國詩歌史上,費特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他的詩歌是聯繫茹科夫斯基的浪漫主義和20世紀初的象徵主義的中間環節。費特詩歌精緻的音樂性、深刻的哲理意蘊、對高雅之美的崇仰等特點直接影響到索洛維約夫、巴爾蒙特和勃洛克的詩歌創作。他的抒情詩一起優美的鏇律和音樂性贏得了包括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在內的許多作曲家的喜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