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山書院

貴山書院,位於貴州貴陽。 原名陽明書院。 二十三年守仁弟子徐樾繼任,撰有《陽明書院記》。

貴山書院,位於貴州貴陽。原名陽明書院。明嘉靖十四年(1535)為紀念王守仁(陽明)講學貴陽,守仁私淑弟子、貴州巡撫王杏應守仁黔籍門人湯晘、葉梧、陳文學等數十人之請,會同左布政使周忠、按察使韓志英等始建於城東白雲庵舊址。門廡堂室5座凡13楹,中3楹祀陽明,以“追崇先生”、“取先生遺教”、“服而習之,循而求之”。“祭田儀式亦備”。王撰《新建陽明書院記》。旋守仁弟子蔣信提學黔中,又增置祀田。二十三年守仁弟子徐樾繼任,撰有《陽明書院記》。後守仁弟子胡堯時按黔,“又新陽明書院,刊守仁所著書於貴州,令學徒知所景仰,士風為之大變”。二十五年巡撫王學益改建於宣慰司學右。隆慶五年(1571)巡撫阮文中、按察使馮成能等任職於黔,見祠宇毀圮,遂遷建於撫署左。前為享堂,祀守仁,後為講堂,俱6楹,左右房各4楹,外為昭代真儒坊,另大門、二門等均備。二人皆有記。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十二年(1673)巡撫曹申吉捐資重建,置書數千卷貯院中。二十一年巡撫楊雍建增修,易原山斗堂為後覺堂,置前後兩廡12楹,楊自為記。二十八年巡撫田雯重修,建合一亭、傳習軒5楹,集舉人、諸生講肄其中。田亦撰記。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又增修齋舍,捐資備館穀以增膏火。四十五巡撫陳詵親臨書院課士。雍正十一年(1733)巡撫元展成奉旨發帑銀1000兩增建學舍50間,延師課士,又增置學田以資膏火。購經、史、子、集千餘卷,令諸生誦習,並改名“貴山”,親題匾額。乾隆四十五年(1780)巡撫舒常、糧儲道德隆等均擴建。是時鄉人著名學者陳法主講近20年,捐2年束修米為公費。後閩人張甄陶、黔人艾茂均主講其中,與陳合稱“貴山三先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糧儲道倭臣布捐資大行擴建,規制空前。計有頭門3間,左書辦房5間,右監院所3間,內門西“神宮”3間,內房5間,客房2間,廂房1間;二門3間,內講堂3間,堂左5齋,額“居敬”、“尊聞”、“賞奇”、“晰疑”各10間,額“聚學”5間;堂右5齋,“立誠”、“知行”各10間,“問辨”5間,“集思”、“廣益”各6間。另堂後山長內房、廚房、役房等均完備。齋內仍有尹公祠3間,祀漢儒鄉賢尹珍(道真);陽明祠3間,祀王守仁(陽明)。鹹、同間均有修葺。光緒初道撫岑毓英增建奎閣。經費每年固定撥銀1100餘兩。光緒末詔改學堂,二十八年(1902)改設貴州大學堂。宣統元年(1969)改設礦業學堂。民國初,礦業學堂廢,一部改為電報局,一部為屯兵之所,奎閣尚存。後廢。
天地之性人為貴;
風雨不動安如山。
元展成題貴山書院

響道於今先北學;
希高此處有東山。
佚名題貴山書院

文能換骨余無法;
學到尋源自不疑。
佚名題貴山書院

大任從勞苦得來,願諸君皆以天下為己任;
酬知在居恆造就,效曩哲勿忘性內之良知。
清代岑毓英題貴山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