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溪地圍子

貫溪地圍子

地圍子通常在春節社慶耍燈和安靈寺廟會期間演出。正月初二起燈,正月十六倒燈。耍燈是當地民間社火形式,“耍燈”又稱“鬧社火”,是當地民間文藝節目的綜合表演。地圍子又叫“地蹦子”、“地撲龍”。是整個耍燈隊伍中的中心節目,常和“打鑼鑔”、“跑竹馬”、“火獅子”等同場演出。地圍子有“扎老場”和“走馬場”兩種演出方式。所謂扎老場,即在某地連續演出幾個通霄。“走馬場”則比較簡單,只是上個彩船,跑個竹馬,打幾處花朵,耍個火獅子而已。

基本內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地圍子通常在春節社慶耍燈和安靈寺廟會期間演出。正月初二起燈,正月十六倒燈。耍燈是當地民間社火形式,其中包括號燈(也叫頭燈)、十二屬相燈牌燈花燈手燈等;夜晚出燈,猶如繁星綴空,五彩繽紛。

..

“耍燈”又稱“鬧社火”,是當地民間文藝節目的綜合表演。地圍子又叫“地蹦子”、“地撲龍”。是整個耍燈隊伍中的中心節目,常和“打鑼鑔”、“跑竹馬”、“火獅子”等同場演出。 地圍子有“扎老場”和“走馬場”兩種演出方式。所謂扎老場,即在某地連續演出幾個通霄。“走馬場”則比較簡單,只是上個彩船,跑個竹馬,打幾處花朵,耍個火獅子而已。
“扎老場”的演出順序是:號燈在院場邊一插,十二盞屬相燈列隊走圓場,圍成圓圈;文武樂隊分東西站兩邊,男角站前排,女角坐後排,全體面向主人門首。一對排燈上場繞一圈,接著火獅子在引獅郎帶領下進場表演後奔向主人門前。領獅人對主人致祝賀詞後,獅子走進房內,臥在神龕前,主人和善男信女跪在獅子面前,供奉香蠟祈求富貴平安。有的還將嬰兒交給文獅郎取名字,以求獅神保佑。隨之獅子便到各家各戶門前拜神掃瘟,頗具古儺的遺風。最後獅子回到老場,臥等天明。此刻,老場上燈火通紅,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表演各種豐富多彩的地圍子節目。
地圍子最初只是蹦蹦跳跳,以舞蹈的動作為主,後來發展成溶說、唱、舞、打為一體。說(韻白)、唱(民間小調花鼓子)(吸納生產勞動中的典型動作和動物姿態的模仿),打(溶雜技、武術動作)。選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嬉戲逗趣的民間小戲,又有別致的舞段配合穿插,表演生動活潑。據調查,解放前地圍子劇目達一百多個,至今在民間流傳的尚有三十多個節目。如《鯉魚招親》、《販茶》、《賈金蓮趕船》、《柳二姐趕會》、《田二娃鍛磨》《頂燈》《王婆罵雞》、《坐官》等。這些劇目往往在開場、收場和演唱的間隔配以“顫步”、“彈腿撲步”等組成的雙人舞段組合,以豐富、渲染劇情的發展。
地圍子的表演以男女形成的“顫步”動作構成獨特動律。特別是女性的閃膝和兩臂前後的小擺動,突出了腰胯的扭擺,具有陝南女性優美文雅的風韻,而男性的“彈腿撲步”、“大拜三拜”、“青蛙曬肚”等動作則顯得灑脫、幽默。其中吸收了戲曲、雜技、武術的動作和一些生活動作的模擬。如“採茶”、“撐船”等。地圍子的音樂包括打擊樂演奏和歌唱兩部分。打擊樂除用於丌場、結尾和演員上下場外,還作為唱段之間舞蹈表演的伴奏。歌唱部分吸收了當地民間傳統的小調、花鼓調等;一般是一戲一曲反覆演唱,也有的根據不同人物安排曲調;唱段較自由,由演員根據劇情和自己的嗓音條件任意選擇民間曲調,進行創造發揮,加上有機的運用幫腔,襯腔和打擊樂的靈活伴奏,既烘託了氣氛,又增添了熱烈歡快的鮮明地方特色。

歷史淵源

貫溪村地處牧馬河邊。村中現有安靈寺一座,據說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現已三易其址,廟上鑲有碑石一塊,碑文載:先年風雨不調,五穀欠收,眾姓人等同立青苗土地冰雹將軍神會演戲酬謝神靈,報答神恩。落款是:經理首人劉寅……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仝立。過去當地村民為解決貫溪村渡口船橋維修資金,曾組織“船橋會”。每當春節耍燈時,就由這一民間組織籌備的地圍子等節目演出。當地俗話說:“三年不要燈,人死馬遭瘟”。燈會有會首、燈頭(監使)和會員。會首山民眾選舉德高望眾的長者擔任,由他指定燈頭,組織安排演口:“燈會的收入就用於修廟、造船和架橋。劉寅是清代秀才,其子劉世秀,孫子劉代儒都是地圍子的崇拜者,據劉代儒講,爺爺劉寅在清光緒年間出任燈會會首;那時地圍子十分紅火,每年安靈寺廟會和春節都要玩。白沔峽、三郎等地還有城裡的縣太爺都曾下過貼子。該村主要住著劉、王、韓、張、李五姓人。據縣誌及歷史資料記載,清道光年間,該村的張天甲、張天勝兩兄弟已是地圍子的著名藝人。張天甲生於1846年,他戲路寬,嗓音清脆,生、旦、淨、醜樣樣熟練。《坐官》和《王婆罵雞》是他的拿手戲。由於他飾演《坐官》中的“淮老爺”出了名,民眾送給他“淮老爺”的雅號。據其孫張景清講,1938年正月,72歲的張天甲自覺身體不佳,讓他背到村子上演了《坐官》和《王婆罵雞》兩齣戲。晚上回到家中才手把手地將《罵雞》傳給徒弟劉代才,終將這齣戲保留至今。張天甲的徒弟有韓德煥、劉茂沛,劉代才。韓德煥的徒弟有韓世秀,韓世清,李厚壁。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得家族間競爭日趨活躍,為了光宗耀祖,他們鼓勵和支持後人掌握和發展這一民間藝術,並把生產、勞動中的典型動作和模仿漁獵活動中的動物姿態吸納於地圍子的舞蹈動作之中。
..

如“蝦子鬧海”、“鱉偎沙”、“黑驢滾鞍”、“青蛙曬肚”、“蠍子過河”、“大拜三拜”、“鴿子鏇窩”、“懶婆娘紡線”等。從古至今,凡是身懷絕技的人,都被視為當地最聰明,最有出息的人。不僅是家族之榮,也是全村之驕傲。這也是地圍子能長期繁衍塵息的歷史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縣劇團曾將地圍子《鯉魚招親》改編加工成山鄉劇參加了省、地匯報演出並獲得獎勵。1957年,老藝人韓德煥師徒五人帶著地圈子《柳二姐趕會》參加了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獲演出集體二等獎和個人獎。1979年,專業文藝工作者在地圍子的基礎上創編子《送郞當義兵》獲省文藝匯演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為地圍子的發展繁衍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基本特徵

1、是典刑的民間信仰活動,它通過活動,表達了平民百姓為主體的人群祈福驅儺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2、自辦廟會,自籌資金共享娛樂的民眾組織和協作能力,建立一種自發的民間社會秩序。
3、載著一定的民俗事象,對民俗民風的考察存在有一定的價值。
4、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造成封閉式的傳承關係(只在一個村中流傳)。保存了地圍子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
5、貫溪村地圍子劇目繁多,內容極其豐富,形式靈活多樣,是典型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地方特點十分鮮明。
6、貫溪村地圍子傳承關係獨特而且十分清楚,均為歷朝歷代師父所傳。其中也有愛好者自幼追隨地圍子自學成藝的。

主要價值

l、保留了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的民間文化,是研究民間民眾世界觀和生產生活狀況的重要依據。
2、是民間的文化活動之一,保留了眾多的民間藝術形態,傳承著傳統的民間表演形式,不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有重要作用,而且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3、地圍子是民眾自娛自樂活動,具有凝聚力,能增強民眾團結互助之精神,可營造安定祥和氛圍,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較大作用。
4、貫溪村地圍子從產生到發展經歷了由單一到繁多的全過程(即由只是蹦蹦跳跳到溶、說、唱、舞、打為一體),歷朝歷代的師父們不斷吸納民族比間文化之精髓,發展充實地圍子內齊,並將地圍子從田間地頭,場院村落搬上舞台,充分展示了人民民眾用之竭的聰慧才智和創造力。

製品及作品等相關器具

一、服飾:
地圍子其服飾多採用戲曲服裝。男角武生裝扮,女角扮作花口。由於過去山區條件有限,也多在日常著裝的基礎上加以美化。如男角頭頂用紅布包裹,兩鬢角插兩束黃裱紙花,麻板草鞋尖上扎兩朵紅絨球。旦角多系男扮女裝,用黑絲帕子將頭包嚴,鬢角插花,戴耳環、手鐲和戒指,身著彩衣彩褲,扮成年輕姑娘。
二、道具:
道具主要有花扇,草鞋,馬鞭和花手帕。小生多執扇,花旦多拿手帕,花臉多揮馬鞭,莊稼人多戴草帽。早年演山,男角定要戴草帽,將草帽當成男角的象徵;衡量演員的表演水平即以其草帽功、扇子功,手帕功的高低而論。
有燈碗,碗裡盛米,將點燃的蠟燭插於米中,頂於草帽之上。
..

三、器樂:
地圍子樂器打擊類和弦奏類。
l、弦奏類:有二胡、板胡、低胡、三弦、笛子。
2、打擊類:有堂鼓、大鑼、蘇鈸、鉸子、馬鑼各—個。

瀕危狀態

1、現代化進程的加劇,民間信仰逐漸淡化。特別是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導致民眾傾向於個人收益,追隨現代化生活方式,而民間藝術形式後繼乏人,瀕臨失傳。
2、該舞蹈沿襲“傳內不傳外,傳親不傳疏”之習俗至今只在一個村中流傳,未能普及。
3、由於資金匱乏,民間文藝活動舉步艱難,保存、繼承和發展面臨困境,瀕危之狀很難改變。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地處漢水上游的西鄉縣白龍塘鎮貫溪村,至今仍流傳著一種既土生土長,又十分獨特的民間歌舞劇—地圍子。
貫溪村位於西鄉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5公里,占地24.1平方公里,現有居民425戶,總人口1447人,耕地面積1708畝。該村主要住著劉、錦、王、張、李五姓人。
貫溪村座落於牧馬河中下游沿岸,座南朝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與白龍塘鎮隔河相望。這裡是西鄉縣通往安康的重要碼頭。西航可載2噸木船經沙河至城固;東航入漢江,逆漢江經洋縣抵漢中,從漢江流域的自沙渡逆水入子午河到兩河;順流達安康。牧馬河航程42公里,中下游可載5噸木船。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由於西萬公路和陽安鐵路的通車,航運逐漸衰落,偶見零星木船航行。至今仍靠一艘渡船連線貫溪村與外界的往來。貫溪村先民們長期以耕織,漁獵活動為職。人們崇拜生產勞動,便模仿動物姿態和生產勞動中的典型動作,經漫長歲月,民間舞蹈隨之產生。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使貫溪村十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保護計畫

目前資金投入情況:
已投入資金周轉80000元人民幣。
70年代初,西鄉縣政府拔款3000元,縣文化館投資2000元,對縣域內的民間蹈進行了調查、登記、建檔。
75年至79年,西鄉縣劇團、老藝人韓德煥等五人為參加省、地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編排地圍子《鯉魚招親》、《柳二姐趕會》、《送郎當義務》等舞蹈,共投入資金45000元。
80年代初,縣文化館以徐幫傑為主,對縣域內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調查、走訪、登記、整理並著書出版,共投入資金20000元。
目前,縣政府拔款10000元,成立了普查工作隊,對縣域內的民族民間舞蹈再次系統普查、登記、挖掘、整理、組織老藝人演示,錄音、錄像、建檔、進行搶救、保護工作。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西鄉縣文化局,縣文化館曾組織專業人員對縣域內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調查、登記。貫溪村的老藝人劉代儒與李厚壁等協手將《打鑼鑔》全套動作進行了系統總結,歸納出整套動作程式和動律,並授藝於後人。為《打鑼鑔》的發展和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
2、成立了《西鄉縣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隊》,對縣域內的民族民間舞蹈展開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走訪、登記;並組織老藝人演示,錄像、錄音、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檔案》。對民間民族舞蹈進行了搶救、保護工作。
3、由文化館出面,不定期地召集老藝人進行座談,不斷挖掘、探討《地圍子》的現狀與發展。
4、漢中市民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吳生恆,西鄉縣文化館專業人員徐邦傑,經十幾年的調查研究,對貫溪村的《地圈子》、《打鑼鑔》、西鄉縣的《蓮花碗》等民族民間舞蹈著書出版,為西鄉縣域文化發展提供和保聲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保護內容:

為保護貫溪村地圍子,特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西鄉縣文化館組織實施。由西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西鄉縣文體事業局負責管理監督。保護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進一步弄清地圍子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相關的組織形式,器具及價值的全部情況。
2、將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建立相應的音像資料展示廳和模擬演示廳。
3、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對音韻、鼓點、舞蹈動律進行立體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編輯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建立貫溪村地圍子舞蹈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5名演藝人實施重點保護。
2、建立貫溪村地圍子舞蹈班,進一步做好挖掘、搶救、保護工作。
3、舉辦一年一度的貫溪村地圍子的傳承和發展。
4、舉辦地圍子舞蹈培訓班,開展地圍子舞蹈學術研討會。

十年保護目標:

建立規範檔案,陳列室(模擬演示、音像展示)。建立貫溪村地圍子舞蹈班和培訓班及貫溪村地圍子生態村,申報“白龍塘貫溪村地圍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讓貫溪村地圍子突封閉式,走向全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