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井

貢井

200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52號)批准調整自貢市部分行政區劃:將貢井區的榮邊鎮劃歸自貢市自流井區管轄;將榮縣的龍潭鎮、橋頭鎮、五寶鎮、蓮花鎮、成佳鎮、白廟鎮、章佳鄉、牛尾鄉劃歸貢井區管轄。(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5123號)。

基本信息

沿革

200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52號)批准調整自貢市部分行政區劃:將貢井區的榮邊鎮劃歸自貢市自流井區管轄;將榮縣的龍潭鎮、橋頭鎮、五寶鎮、蓮花鎮成佳鎮白廟鎮、章佳鄉、牛尾鄉劃歸貢井區管轄。(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5]123號)

簡介

貢井區系自貢市轄區,位於自貢市中部,幅員面積417平方公里。現轄長土、艾葉、建設、成佳、龍潭、五寶、橋頭、白廟、蓮花9個鎮,章佳、牛尾2個鄉,筱溪、貢井2街,3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7年末總人口29.5萬人,全區常住人口26.4萬人,城鎮化率33.6%。

植被礦產資源

貢井地處淺丘,屬沱江水系的旭水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年平均氣溫17.8℃,年均降雨量1048.7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糧食作物主要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大豆五大類300餘個品種;經濟作物有茶、桑、甘蔗、龍都早香柚、柑桔、橙、枇杷、櫻桃、甜麻竹、油料、麻、菜等120多個品種;藥材有紅花、白芍、川芎等100餘種;花卉有蘭花、月季、茶花、牡丹等200多種;主要森林植被分布有馬尾松、濕地松林、柏木林、桉樹林、刺桐林、香樟林、女貞林等100多個品種;儲有滷水、天然氣等礦產。

旅遊資源

貢井區地理位置優越,距成都、重慶200餘公里,距宜賓航空港40餘公里,均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相連。城市建設加快,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一批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世界井礦鹽奇蹟的千米深井東源井、“八里秦淮”、古運鹽水道、罕見的城中飛瀑、特別是古鹽文化、佛教文化、明清建築群遺存較多,形成了以大公井古鹽文化為主、南北環路沿線花卉生產基地、固勝農民新村、蓮花竹海、龍潭白鷺群等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景區和自然生態旅遊景點。

歷史古蹟

貢井歷史悠久,原名“公井”,因1400餘年前的大公井而聞名,是馳名中外的井礦鹽發祥地之一。在唐以前,大公井與富世鹽井在四川已享有盛名。明嘉靖時期(1522—1566),大公井所產之鹽質純味美,作為朝廷貢品,因“公”、“貢”同聲共韻,故改“公井”為貢井。貢井,因鹽成邑,歷史上稱作“富榮西場”,天下鹽井在四川,四川鹽井在自貢,自貢最古老的鹽井之一大公井在貢井,至今能夠查出名字來的鹽井就有上300餘口之眾。正是這些像大地母親乳汁一樣汩汩涌流的“井”之飽涵財富的“滷水柱”,擎起了東源井、金流井(太醫井)、天寶井、一心井、小東源井等等鱗次櫛比的天車(汲鹵井架);正是這些用杉木搭成的唯鹽都獨有的高聳入雲的天車,托起了古樸的河街、滄桑的老街、寬宏的瑋頫路(和平路)、繁華的筱溪街、舒緩的長腰灘街、風光的橫街、掉角樓伸向筱溪河的牛肉街、將軍府坐落的子壩、紫雲飛瀑的大灘壩、煤炭交易場所炭市壩等等九壩十三街,托起了南華宮、貴州廟、天后宮、井神廟、江西廟、湖廣廟、陝西廟、天池寺、牛王廟、紫雲觀、石佛寺、千佛寺、雙觀音、望水觀音、古佛寺、洞雲寺、經堂、福音堂、天主堂等六十四座寺廟、會館和祠堂。涌流了百年現仍在產鹵、氣的東源井被列為自貢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金流井(太醫井)依然天車聳立源源不斷地將天然氣輸送到千家萬戶;至今矗立在貢井地域的十多座天車(汲鹵井架)和灶房依然講述著當年貢井的繁榮景象;恬靜的古香古色的院子壩養育了貢井人為之驕傲的辛亥革命的先驅者謝奉琦左將軍;帽殼山下古樸寧靜的鵝兒溝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忠誠戰士苟永芳的出生地;建築恢宏的南華宮曾是勾起清代翰林趙熙改寫川劇《情探》的肇始地;1818年建於古樸河街的旭川書院曾經哺育過著名的辛亥革命先驅、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和謝奉琦;始建於唐代的千佛崖、宋代的天池寺,曾經留下了民代布政使黃華、清代翰林趙熙和吳玉章的足跡,也鐫刻著李蘭義軍的業績。

“明清民居建築的博物館”

在老街河至今仍散落著300多座古樸精美的民居民宅建築,被譽為“明清民居建築的博物館”。它們依山傍水,高低錯落,鱗次櫛比,裝飾或精美,或古樸,雕鏤或繁複或簡練。房前屋後,花繁樹茂。巷道曲折,石路迴環。正如南華宮側門石坊上鐫刻的楹聯所描繪。聯曰:
曲徑通幽引人入勝,
禪關不鎖明月常來
“屋宇鱗次周遭翠,旭水如帶繞城垣。”登上蒼翠的天池山鳥瞰貢井全貌,旭水河穿城流過,如緞帶系在城市的腰間。在這“腰帶”上,有平康橋、平橋、濟元橋、中橋、北環路大橋、雷公灘大橋和平橋瀑布下的鴨兒凼等“六橋一凼”;有古運鹽水路上的艾葉堰閘和渡槽、平橋堰閘、中橋堰閘、五皇洞堰閘和雷公灘堰閘等五道堰閘和堰閘下的五道運鹽碼頭等“五閘五頭”;有菩薩石、牛心石、火門石、二塊石(柜子石)、螺絲石等六塊奇異的寫滿傳說的“六奇巨石”;有鵝兒溝、濟元橋、鴨兒凼、牛心石、菩薩石、天池寺、白馬殿、楊家祠堂等美麗的民間“八個傳說”。一塊石頭就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座橋樑就是一首悠古的史詩。貢井擁有著名的八大景觀:“旭水泛舟”(八里秦淮)、“綠浪古錢”(鴨兒凼)、“灘頭飛瀑”(紫雲觀瀑)、“下橋垂釣”、“古寺清泉”(中橋東岸石佛寺)、“觀音望水”(八里秦淮中段)、“洞天避暑”(長土洞雲寺)、“尖峰獨酌”(天池山尖峰嶺);擁有多彩的四大看點:“五皇燈會”、“龍舟競賽”、“筱溪風月”、“望湖丹桂”。

古鹽道

鹽業生產的興盛,帶動了運鹽業的發展。古運鹽的水道分布在旭水河上的艾葉灘、平橋、中橋、五皇洞和雷公灘等五道堰閘和碼頭。陸路古道共五條,這些古鹽道,被西南各省人民譽為可與古絲綢之路和查馬古道媲美,帶動了建築業、竹篾業、養牛業、運輸業、牛肉飲食業、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廟會、觀音會、五皇燈會(自貢燈會的發端);有屠幫祭祀張飛、鹽商祭祀井神梅澤、泥木石三幫祭祀魯班等生辰的慶典、幫會活動;有同鄉或同族的會商聚集活動;有元宵節燈會、舞獅燈龍燈、渡鐵水花、踩高蹺、打連杄、游花燈,端午節八里秦淮龍舟賽,花船賞月品菊、放河燈、茶館聽川劇清唱、“詞棒棒”。

相關詩詞文章

曾經漫遊巴蜀之名山大川的明代進士布政史黃華遊歷貢井時,即興題書一聯刻,聯曰:
天下靈氣在嘉州
嘉州余脈在貢滸
現代書法家、詩人鍾佑傑先生曾撰聯嘉許貢井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聯曰:
貢取靈泉開寶井
天傾玉液註明池
重慶的一位教授讚嘆貢井古建築道:“這些民居民宅,好像歷史老人將一把珍珠撒在了天池山麓、旭水河畔。”
國家旅遊總局規劃市場司專家說:“這裡隨便一挖掘都是鹽文化的珍寶,是上等的古鹽文化旅遊資源。”
貢井的一條古街道就是一個貢井人;
貢井的一重古樓台就是一座貢井人智慧的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