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24功臣圖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 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 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概述:

貞觀24功臣圖懸掛於皇宮凌煙閣,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褚遂良題之,皆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

具體介紹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后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自縊死。有詩三首。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李孝恭(591-640)唐初大將。高祖族侄。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武德初,以趙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餘州。又任荊湘道行軍總管,用長史李靖計,擊降蕭銑,並遣李靖等招降嶺南各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 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見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陝東道大行台司勛郎中,並以本官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時世民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淵前譖(zèn 誣陷,中傷)毀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齡同被斥逐。九年,潛入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以功擢(zhuó )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僕射,仍領選事。四年三月卒。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鄭公魏徵第四。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二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祏,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
宋公蕭禹第九。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倖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係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勛公殷嶠第十三。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闥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倖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李世民長孫後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謀反,受誅。
陳國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謀劃。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蹟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績第二十三,李績即徐世績,徐懋功,又稱徐茂功,後賜姓李,為李世績,為避諱太宗李世民,改名為李績。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 “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逝。
胡公秦瓊第二十四。字叔寶。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衝鋒在先。為玄武門之變的主力。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