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1763年1月26日-1844年3月8日 )於1763年出生於法國波城,是一位律師的兒子。貝爾納多特個子很高,一頭黑髮,黑色的眼睛,目光如炬,帶有一點摩爾人的血統,外貌讓人覺得他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內在卻是足智多謀而富有野心。在年輕時代,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共和派人士,在其手臂上刺有"暴君亡"。

生平

打倒封建王侯暴君亡

1804年的畫像1804年的畫像

在年輕時代,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共和派人士,傳聞在其手臂上有刺青:“暴君亡”(Mort aux rois 打倒封建王侯之意)。作為法軍統帥之一,其指揮手段變化多端。

但因為對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不甚積極,所以表現平平。

貝爾納多特1780年參加陸軍,歷任中校(1791年11月)、上校(1792年)和準將(1793年後期)。

1794年6月26日,在弗勒呂斯之戰中,為儒爾當將軍戰勝奧地利-荷蘭聯軍立下汗馬功勞。1794-1796年在儒爾當手下作為師長轉戰德意志地區,後被派往義大利,在那裡遇到了拿破崙,並於1797年在其手下服役,他的部隊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格,在冰天雪地的嚴冬翻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僅用了10個小時。

簽名簽名

1798年1-4月作為大使被派往維也納。他的外交手段十分強硬,當義大利發生反法暴動時,曾經統治過義大利的奧地利人十分興奮,扯下了大使館的法國國旗, 貝爾納多特當即離開奧地利,害怕兩國關係破裂的奧地利政府只得屈服,放棄一切在暗地裡支持義大利人的行為。

貝爾納多特於1797年11月-1799年6月出任萊茵軍團司令,參加對奧地利的進攻。3月16日率部強渡塔利亞曼托河。19日衝擊葛萊蒂絲卡要塞失利,援軍來到時迫降要塞守軍。

娶拿破崙的未婚妻

1798年與拿破崙兄長約瑟夫·波拿巴的姨妹德茜蕾·克拉里(Désirée Clary 原本是拿破崙的未婚妻,有“拿破崙永遠的戀人」之稱)結婚。拿破崙因為撕裂婚約娶了風流寡婦約瑟芬而對德茜蕾·克拉里心裡有愧,將貝爾納多特視為家族成員般的“照顧」,這讓他日後在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飛黃騰達。

1799年7-9月升任貝爾納多特為國防大臣,工作富有成效,很快組建了一支10萬人的新軍。但由於他的平民出身以及與雅各賓派有接觸,且反對獨裁,期間他與波拿巴黨保持距離,並拒絕為拿破崙在1799年11月發動的霧月政變提供幫助,又被迫辭職。

當拿破崙從埃及潛回時,他敏銳地感覺到其政治野心,準備以臨陣脫逃的罪名逮捕他。在發現拿破崙的勢力太強大後放棄,在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期間保持中立。

1800年1月,貝爾納多特被任命為參議員。 4月,就任西方軍團司令。 1803年1月任駐美大使,但由於同英國的戰爭爆發,處於安全考慮,未能成行。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稱帝,隨後貝爾納多特被任命為漢諾瓦總督。

1805年奧斯特里茨戰役戰後, 貝爾納多特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41歲。1806年封為蓬特-科沃親王(蓬特和科沃是那不勒斯王國境內原屬教皇的兩處封地)。

拿破崙戰爭時期

拿破崙拿破崙

第二次法奧戰爭爆發時, 貝爾納多特作為第一軍軍長,正率部駐紮德意志的漢諾瓦。為了對部隊的調動保密,他謊稱要回法國,當部隊到了符茲堡後,他又宣稱是來接管防務,在嚴格的欺騙和保密措施下,盟國情報人員根本無法得知法軍的真正動向。

在烏爾姆會戰中,和第三軍、巴伐利亞軍一起搶占伊薩河,防止俄軍增援烏爾姆。

但在追擊奧地利-俄羅斯聯軍時,他犯了一個愚蠢的政治錯誤(也有人認為他是故意的),為了爭取時間,他滿臉抱歉地率軍強行從敢怒不敢言的中立國-普魯士的安斯巴赫候國的領土上越過,這讓柏林很不愉快,一旦普魯士參戰對法軍將是災難性的,還好普魯士人決定看看會戰結果再說。

1805年12月2日, 貝爾納多特率第一軍(1.5萬人)作為總預備隊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會戰,他們參與了最後的進攻。雖然會戰很激烈,但第一軍損失微不足道,這歸結于貝爾納多特謹慎(過於謹慎)的指揮。

1806年夏, 貝爾納多特奉皇帝的命令,"言語懇切,帶著和平誠意"地占領了普魯士科堡附近的所有要地,戰爭爆發後,迅速地占領了安斯巴赫。

但在耶拿-奧爾斯塔特會戰(1806年10月)中,卻十分遲緩,而且雖然距兩個戰場都只有7英里遠,卻無所作為,兩次戰鬥都沒有參加,並致使達武的第三軍陷於苦戰,但因為他是原拿破崙的未婚妻的老公,拿破崙下不了手,他才免於被軍事法庭處罰。

呂貝克戰役抓獲一些瑞典俘虜, 貝爾納多特第一次被瑞典當局注意。

11月7日貝爾納多特在追擊普魯士殘軍時在特拉弗明德迫降後來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的普軍布呂歇爾軍團。

解除軍務

貝爾納多特貝爾納多特

1807年1月25日,他率第一軍(2.5萬人)在梅林根之戰中戰勝俄軍本尼格森部(6.3萬人),阻止了俄軍的進攻,從而得以將攻補過。 6月4日參加古茨泰特-阿倫施泰因之戰負傷而去職。傷愈後擔任駐漢堡的軍區司令。

1809年3月擔任德意志軍團第九軍(薩克森軍,1.8萬人)軍長,參加瓦格拉姆會戰(1809年7月5-6日)。

在戰鬥的第一天,位於法軍陣線中部的貝爾納多特所部不但沒有攻下任何敵人陣地,反倒被奧軍逐出了自己的出發陣地,狼狽逃回。

第二天,擔任右翼的貝爾納多特再次被擊潰,這讓拿破崙非常惱火,貝爾納多特在會戰後被撤職,於8月返回巴黎並受命指揮部隊防禦英軍在瓦爾赫倫島的登入。

憤怒的貝爾納多特返回巴黎,內閣會議仍然信任他,並任命他擔負起在荷蘭防禦英國的責任。

瑞典王儲

1810年5月28日瑞典王儲查爾斯因中風死亡。

在貝爾納多特正準備前往羅馬擔任總督時,他意外地獲知他被選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的繼承人。

這是因為大部分瑞典軍人考慮到未來可能與俄國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傾向於由一位軍人出任未來的國王,另外也部分因為貝爾納多特在丹麥的作戰中對瑞典戰俘相當友善並得到了瑞典戰俘的信任,這為他在瑞典贏得了名譽。

這件事是由一位瑞典大臣—— 卡爾奧托莫爾奈(Karl Otto Mörner)完全出於個人動機獨自決策的,並將瑞典王位繼承權的提議告訴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將莫爾奈的提議轉告了拿破崙,拿破崙覺得整件事情實在荒謬。

但拿破崙其實盤算的確也需要一個類似華沙大公國的傀儡國家在北歐。如果貝爾納多特當瑞典國王,可以增加法國的籌碼,所以拿破崙並不支持,但也沒有反對。

貝爾納多特於是告知莫爾奈,如果他正式當選,他不會拒絕這一榮譽。

瑞典政府驚訝於莫爾奈的無恥行動,當他返回瑞典時立刻將他逮捕,不過貝爾納多特在瑞典最終還是得到了支持。

11月2日, 貝爾納多特抵達斯德哥爾摩,11月5日,他接受了議會的拜謁,並被卡爾十三世國王收為養子,改名“卡爾約翰”。並放棄法國蓬特-科沃親王的頭銜。

這位新王儲很快就成為全瑞典最受歡迎並且最有權勢的人。老弱的國王和議會的終結使得政府大權,特別是外交事務,完全落入他的手中。

他奉行親俄外交政策,目的是取得挪威。他的整個政策以占領挪威為核心。很快,“卡爾約翰」就證明他完全不是拿破崙的北歐傀儡。

1810年8月21日, 貝爾納多特被瑞典人選舉為親王和攝政。10月20日,改信路德教並在瑞典登入。統帥瑞典軍隊。

反對拿破崙

他努力使瑞典保持中立(儘管於英國進行名義上的戰爭),與反對大陸封鎖政策,不爽貝爾納多特的拿破崙派布律納元帥於1812年1月占領了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導致貝爾納多特加入反法聯盟。1812年4月同俄國結盟,他寫信給拿破崙:“政治上不存在的友誼和仇恨。除命運之神的命令外,對祖國沒有任何義務」象徵兩人的決裂。

1813年3-4月同英國和普魯士結盟。在1813年5月的"萊比錫戰爭"中,率領瑞典遠征軍進入德意志北部參戰。

貝爾納多特貝爾納多特

他把因為和拿破崙意見不和而把流亡美國的法國名將莫羅請來擔任沙皇的首席軍事顧問,並根據法軍的特點,和莫羅建議聯軍專門攻擊法國元帥們指揮的部隊,當拿破崙趕來時,便撤退;(後來的特拉成堡計畫) 這個建議奠定了1813年萊比錫戰役的勝局。

8月23日, 貝爾納多特指揮反法聯軍北路軍團(普軍7.3萬,俄軍2.9萬,瑞軍3.9萬)在大貝倫打敗烏迪諾元帥的6萬法軍,將其驅逐到柏林以南;9月6日又在鄧尼維茨大敗內伊元帥。

10月16-18日,貝爾納多特繼續指揮北路軍團參加萊比錫會戰,他說服薩克森人叛變,從而嚴重打擊了法軍的士氣,讓其崩潰。

1813年12月-1814年1月入侵法國的盟國丹麥,迫使丹麥將挪威割讓給瑞典。後來又參加了1814年法國戰役,不過作用不大。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曾建議貝爾納多特在拿破崙倒台後繼任法國國王,由於貝爾納多特堅信法國的共和思想已深入民心,君主制在法國已到窮途末路,拒絕繼任法國國王,加之英、奧等國的反對,貝爾納多特最終未能成為法國國王。

百日王朝期間,拒絕加入第七次反法同盟。

吞併挪威

卡爾·約翰意識到俄國對於芬蘭問題不會讓步,於是以瑞典加入反法同盟和同意俄國占領芬蘭為條件,要求得到挪威,1814年1月,萊比錫會戰後丹麥和瑞典簽訂《基爾條約》,把原屬丹麥的挪威割讓予瑞典。挪威反對與瑞典合併,5月17日制定憲法,自行宣告獨立。卡爾·約翰勸降無效後,7月26日揮兵入侵挪威,8月14日就迫使挪威簽訂《莫斯條約》,同意與瑞典成立瑞典-挪威聯合王國。是瑞典至今最後一場戰役。僅於1815年春占領挪威。

瑞挪國王

1846年修建的貝爾納多特掉向1846年修建的貝爾納多特掉向

1818年,瑞典及挪威國王卡爾十三世(二世)死後,卡爾·約翰繼任為兩國國王,是為卡爾十四世(三世)·約翰,從此開創了貝爾納多特王朝。他繼位時在瑞典宮廷從羅馬天主教轉信路德宗。他從來沒有學習說瑞典語和挪威語,但依然有效統治兩國,因為當時的官僚都會說法語。卡爾十四世·約翰在位期間,歷時22年的約塔運河竣工,連線維納恩湖和東面180公里外的南雪平,直通波羅的海。

他的保守政治雖然不受歡迎,但沒有危及他的統治。1840年瑞典議會議員曾聯手要他退位,但議會最終還是妥協了,換取國王進行改革。在挪威,他同樣無法達成強權統治,也無法阻止挪威人慶祝5月17日制憲日國慶。

外交方面,卡爾十四世·約翰意識到瑞典連年征戰,又失去芬蘭,國力已經十分疲乏,故奉行中立政策,不再干預歐洲事務。瑞典從此享有和平。

他在1844年3月8日逝世,由兒子奧斯卡一世繼位。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王宮前的主要大道,後來以他命名為卡爾·約翰大街(Karl Johans gate);斯德哥爾摩也有卡爾·約翰廣場紀念他。

時至今日,瑞典依然在貝爾納多特王朝的統治下。

主要戰役

1813年戰役

6月15日,英國依照條約,給與俄普兩國輔助費二百萬鎊,並宣稱如果奧地利參加同盟,也可獲得五十萬鎊。7月7日,瑞典皇儲貝爾納多特也倒向聯軍方面。於是7月19日,各國在萊茵巴赫開會,奧地利也參加了。依照條約,他們共同約定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都不冒單獨與拿破崙交戰的危險。如果在戰場上單獨與他遭遇,就應立即退卻,一直等到聯軍兵力集中之後再對付他。不久,奧地利向法國提出下述的和平條件:取消華沙大公國和萊茵邦聯;依里利亞各省應歸還奧地利;普魯士恢復在1805年的地位。因為拿破崙拒絕接受這些條件,於是普俄兩國在8月10日宣布廢止休戰,兩天之後,奧地利也向法國宣戰。

8月15日,也就是休戰的最後一天,根據德?歐德拉本的報導,拿破崙非常憂愁而沉悶。他這種態度是絕對有理由的,因為敵方所集中的兵力的確十分強大。截至此時為止,他自己已經集中了442,000人的兵力,其中有四萬餘人為騎兵。共分為559個步兵營,295個騎兵中隊,只有1,284門火炮支援。此外,拿破崙還有26,000人據守著易北河上的要塞,55,000人據守波蘭和普魯士境內的要塞,還有43,000人的二線兵力。他的對方為俄軍184,000人,普軍162,000人,奧軍127,000人,瑞典軍39,000人,還有盎格魯-日爾曼聯軍9,000人,包括由布古上尉指揮的英國火箭連在內。這兩個大野戰軍共分為556個步兵營,572個騎兵中隊,68團哥薩克兵和1,380門火炮。在他們後面還有預備隊和擔負圍攻的兵力143,000人和駐守普魯士和波希米亞境內要塞的兵力112,000人。聯軍的野戰軍共分為三個軍團:波希米亞軍團,由施瓦爾岑堡親王指揮;西里西亞軍團,由布呂歇爾親王指揮;北面軍團,由貝爾納多特指揮。

8月15日,拿破崙率領他的近衛軍離開德勒斯登前往包岑。8月17日,他在包岑聽到訊息說從布呂歇爾軍團中已經有相當數量的俄軍被分派出來,正在轉往波希米亞途中。於是拿破崙立即決定撲向布呂歇爾,一旦將他擊敗,再分別撲向波希米亞和北面的兩個敵軍團,實行各個擊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命令旺達姆進到包岑,有兩方面的意圖:或者是把他移向茲塔----但如果敵人乘機威脅德勒斯登,則又可派他去支援聖西爾。他付與聖西爾的任務為“爭取時間,放棄土地,但卻堅守德勒斯登,與旺達姆和總司令部之間都確保積極的聯繫。”

8月18日在戈利茨,拿破崙又獲得情報,證實有四萬俄軍正從西里西亞調往波尼米亞,他馬上決定進到茲塔,以便側擊他們的行軍路線。可是到8月20日,他又得知布呂歇爾正在向第三、第五和第六軍方向前進,於是又把這個計畫擱在一邊,而改向布呂歇爾進攻,並於8月21日越過波伯河。但是布呂歇爾知道他到來之後,就根據以前議定的計畫立即撤退。很明顯,拿破崙並未認識到這是一個事先已有整個計畫的戰略性行動。

8月25日上午一時,拿破崙出發前往斯托爾本,從那裡他派戈爾哥德將軍到德勒斯登去察看聖西爾的情況。下午他聽到一個謠言,說烏迪諾已經在大貝倫被貝爾納多特和布洛擊敗,這個地點在柏林以南約數英里,現在法軍正在向維頓堡退卻中。下午十一時,戈爾哥德回來報告說德勒斯登的情況十分危急。因為他不敢冒險讓德勒斯登失陷----這是他的主要補給基地----所以他又決定向這個薩克森的首府前進,26日上午一時,他下達下述命令:近衛軍和第一騎兵軍都在上午四時出發,而旺達姆則繼續向佩爾拉方向前進。等他們到達斯托爾本時,馬爾蒙和維克多也立即隨近衛軍後面進發。

當拿破崙轉向布呂歇爾時,施瓦爾岑堡開始向萊比錫進攻,以求切斷法軍交通線,因為他誤以為這是拿破崙的生命線。8月20日,當他聽到拿破崙去茲塔的訊息,擔心他會向布拉格前進,便揮動他的人馬轉向德勒斯登,於8月25日到達該城之下。

王朝緣起

1809年結束的芬蘭戰爭,是瑞典失卻芬蘭大公國與俄羅斯帝國,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的民怨最終導致政變。政變過後,國王的叔父被立為國王,是為卡爾十三世。但卡爾十三世無可繼承王位的子嗣。瑞典的四級議會(Ståndsriksdagen)四處為國王尋找繼承人。最初國會在1810年擁立了丹麥駐挪威的總督,奧古斯登堡親王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 (Christian August of Augustenborg)為瑞典王太子,但在當年5月28日,克里斯蒂安親王便中風而崩。

時年正值法皇拿破崙一世稱雄於歐洲大陸,更扶植多個傀儡王國,讓自己的兄弟成為那些國家的君主,以穩定統治。瑞典國會因此認為,選出一個拿破崙皇帝能接受的人選,才是務實的做法。1810年8月21日,瑞典國會通過決議,選舉法蘭西帝國元帥,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為瑞典王儲。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出生於法國南部的波城,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冒升至法軍將領的行列。1798年貝氏迎娶了拿破崙皇帝兄長約瑟夫的內妹,德西瑞·克萊利(Désirée Clary)。1804年,貝氏獲拿破崙授與法蘭西元帥稱號。不過拿破崙很快為此決定而後悔,因貝爾納多特元帥在奧爾斯泰特會戰(the battle of Auerstaedt)違抗軍令,拒絕執行皇帝下達的攻擊令。不過由於與皇室姻親的裙帶關係,貝爾納多特元帥不用受到軍法審判。後更於1806年6月5日,獲晉封“蓬泰科爾沃親王(prince de Pontecorvo)”,封邑位於義大利南部。

名言

「 拿破崙不是被別人擊敗的,在我們所有人之中他是最偉大的,但因為他只依賴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會懲罰他。他把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終於難以為繼。任何東西最後總還是會破裂的。 」 —貝爾納多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