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塔爾

貝拉•塔爾

貝拉·塔爾是匈牙利繼60年代米洛斯·楊索(Miklos Jancso)之後最具突破性的傑出電影導演。

基本信息

簡介

貝拉·塔爾是匈牙利著名導演,於1955年7月21日出生在佩奇(Pécs)。在2005年度英國《衛報》的“世界最重要導演”評選中排第13位。連這次坎城電影節上獲得60年終身成就獎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范桑特,都是貝拉·塔爾的冬粉。

拍藝術電影

貝拉·塔爾貝拉·塔爾

貝拉·塔爾的名字進入中國大眾媒體的視野,是因為2005年裡一場新聞事件。這年6月23日,一篇題目為《藝術電影害死人》的文章發表在《南方周末》文化版上。文章報導了法國著名藝術電影製片人、歐洲電影學院2004-2005年度主席恩伯特?巴尚(HumbertBalsan)在巴黎自己的辦公室里自縊的新聞。

事情的原委看上去似乎很簡單:

“幾個月前,他(指恩伯特·巴尚)把個人財產,包括自己的製片公司OGNON擁有的全部影片作了抵押,為他擔任法定代表人及製片人的一部電影籌來拍攝資金。50歲的巴尚在歐洲電影界素有“樂於處理棘手項目”之名,這一次,卻如此徹底地認輸。”

巴尚一心要支持的那位藝術電影導演正是貝拉·塔爾。巴尚四處借錢,甚至要拿自己公司做抵押來拍攝的那部電影,叫做《倫敦來的男人》。貝拉?塔爾為這部電影,已經醞釀了10年之久。

巴尚死後,電影不得不停拍。這距離開機才剛剛幾天,影片拍攝完成了30分鐘。貝拉?塔爾堅稱自己將繼續拍攝這部電影,以此紀念去世的朋友恩伯特?巴尚。

2007年5月,貝拉?塔爾帶著《倫敦來的男人》出現在第60屆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里。

作品風格

早年,他的社會反抗三部曲《家庭公寓》、《局外人》、《積木生活》具有社會主義寫實風格,並帶有紀錄片風格。青年時期的他更關注社會和政治層面的現實問題,在《局外人》拍攝完畢後,他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的電影就是對匈牙利政治體制的反抗,對當時匈牙利電影的反抗,“匈牙利電影裡有太多垃圾、謊言。我們不去敲門,我們乾脆破門而入。我們將帶來新鮮的、真實的事物。我們想表達真正的現實—反電影。”

1980年代,貝拉·塔爾的風格開始轉變,《五個人的幽閉恐懼症》在電影形式上朝向魔幻風格。其後,他的政治隱喻三部曲《天譴》(1989年)、《撒旦的探戈》(1994年)和《鯨魚馬戲團》(2000年)奠定了他世界影壇大師的重要地位。他自己也承認自己對政治、外在的東西逐漸失去興趣,而對個人的、宗教的、形而上的問題越來越有興趣。貝拉·塔爾被公認為繼1960年代米克洛斯·楊索(MiklósJancsó)之後匈牙利最傑出的電影天才。

簡單來說,長鏡頭、黑白片、節奏緩慢、非故事性講述、場面調度強調衰落和退化、形而上特徵,都是貝拉·塔爾的風格。

貝拉電影中的長鏡頭常常達到11分鐘,一個鏡頭常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撒旦的探戈》中有10分鐘鏡頭一直盯著一群晃蕩的羊,好萊塢電影製片人一看就會走人。貝拉告訴記者,他的長鏡頭就是要“拉回”觀眾的注意力,“只有持續的鏡頭,才能喚起他人的注意力,對於正常時間的認識。”

因此,貝拉?塔爾的電影場景遠遠大於對話,甚至環境和人物在鏡頭下有等同的價值。影評人將他的電影分析為具有哲學意味和宗教性。很多人也認為貝拉?塔爾是從塔可夫斯基、亞歷山大?蘇克洛夫、安哲羅普洛斯模式一路傳承下來的電影大師。他們的共同性在於:反抗傳統電影裡的線性敘事模式,通過自己的畫面語言來表達時間概念。但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他對許多“分析”予以否認。

人物評價

這次坎城60年成就獎得主、美國獨立電影導演范桑特是貝拉·塔爾的冬粉。他稱:“貝拉的電影是有機的、有思考力的,而不是簡化的、現代的。看一部現代電影,你無法從中對生活進行冥想。貝拉·塔爾拍攝的電影如此接近真實的生活節奏,這似乎是新電影的誕生。他是世上僅有的幾個視覺電影大師之一。”它來自我的血液採訪貝拉·塔爾是在《倫敦來的男人》坎城公映的第二天。貝拉·塔爾穿灰色T恤,銀灰色的頭髮稀疏寥落,扎了一個小辮子;身高1.7米左右的小老頭,面色通紅,像喝醉了一樣;他說話時顫顫微微,幾乎聽不清。這部著名的害死製片人的藝術電影,成為坎城電影節影評人期待的焦點之一。首映時,開頭10分鐘只有兩個鏡頭,後面10分鐘,只有3個鏡頭,沒有人物對白。由於無法忍受電影節奏的沉悶和緩慢,大量記者、觀眾在電影開場不到30分鐘便紛紛離場。《綜藝》影評人說,人們對他的評價要么是一個視覺天才,要么就是一個無聊的傻瓜。當時記者手裡拿著一本電影專業雜誌《國際銀幕》。塔爾一邊翻了翻,一邊開玩笑問:“我的情況如何?”隨手把雜誌推到了桌子的邊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