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羅

語出:清吳偉業《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詩之三:“欲問辟支諸佛土,貝多羅樹即關頭。”清陳維崧《賀新郎·中元感懷》詞:“亟倩蘭陀張浄饌,拋作貝多羅子,早勘破人間生死。”

貝多羅,梵語原意為樹葉。古代印度人用為書寫材料後,遂有了書寫用樹葉的意思,後更引申而成紙、信等義。亦譯“貝葉”。又指貝多羅樹。《酉陽雜俎》卷18說樹有三種,其中多羅婆力叉(talavriksa)即佛典所載多羅樹,為一種大葉棕櫚,“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大唐西域記》卷11)佛經又稱貝葉經,所本在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