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不和的奧秘

貓狗不和的奧秘

有則寓言叫“狗貓不和是冤家”。在現實生活中,狗貓追咬決鬥一場、不歡而散的場面也司空見慣。但是,貓狗究竟為什麼不和呢?前不久,以色列的基爾尼特·海依姆動物研究所所長R.門策爾博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終於揭開了“貓狗不和”之迷。

為了進行實驗,門策爾博士找來了一條名叫“阿比”的西班牙長毛狗和一隻名叫“吉姆”的德國短毛公貓。這一貓一狗都是一歲左右。它們打生下來便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同類中,彼此從未見過面。實驗開始了,它們被關在同一間寬敞的實驗房裡。消除了陌生感並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以後,彼此都產生了“要同對方一起玩”的意向。

但是,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後果嚴重的誤會。阿比為了表達它“一起玩”的意圖,伸出了一隻前爪並起勁地搖動尾巴。這完全是出於狗的傳統習慣。在這裡,伸出狗爪的動作並非是向人搖尾乞憐的舉動,而是狗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它的含意是“給我一點兒吃的”或“跟我一道玩玩吧。”可在貓的語言中,它的含意恰恰相反,伸出爪子搖動尾巴的意思是:“滾開!要不我用爪子抓你!”因此,公貓吉姆立即對阿比充滿了戒備心。問題完全是貓言狗語互譯過程中出現的誤解引起的。可是這些可憐的動物又怎么知道呢!

過了一會兒,公貓吉姆消除了戒心,想主動找阿比玩一玩。貓的這種意圖是通過發出一種舒適的“呼嚕”聲來表達的。對於狗來說,這卻是一種威脅性的狺狺聲,等於“別來惹我,否則我就咬你”。這一回是貓的語言的含意與狗的理解大相逕庭了。儘管這一貓一狗有著友好相處的良好願望,卻由於語言的隔閡,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門策爾博士再用其他的貓和狗反覆進行這項實驗,結果都表明,貓狗之間並沒有絲毫天生的怨仇。它們根本不是宿敵。由於貓狗語言互譯過程中不斷加深的誤會,才使得它們採取這樣一種互相仇視的態度。這雖然會引起扭斗和撕咬,但不會出現“蓄意謀殺”和“毆鬥致死”的局面。

順便說一下,貓狗不和還應歸咎於狗的主人的莫名其妙的反貓偏見。許多愛狗如命的人同時又恨貓入骨,並且把這種情緒傳染給他們的狗。他們從小便唆使狗去咬貓。習慣成了自然,這些狗一見到貓就咬牙切齒窮追不捨。由於人的縱容,有的狗消除了不敢咬死貓的顧慮,往往致貓於死地,貓的報復也愈來愈厲害。在這裡,動物之間的仇視,責任不在動物本身,是人教會了它們誓不兩立。反之,有人的把貓和狗自幼放在一起餵養,貓狗關係卻相當融洽,這不僅因為它們都掌握了一門“外語”,很少出現誤會,還跟主人的“教育”有關。因此,倘若人們嚴格遵循“一切動物都平等”的原則行事,那么“貓狗不和”並不是不可消除的,它們可以通過相互了解來消除紛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