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

貌:形聲。是指面容,相貌,容貌的意思。近義詞包括面貌、面容、容顏、相貌、邊幅、儀容、儀表、狀貌、式樣、神態、神情、姿態、姿勢、樣子、姿容、姿色、姿首、形貌、面目、像貌、樣貌、面孔、嘴臉。《論語·泰伯》:“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南史·韓子高傳》:“子高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容貌、彩章等亦均是小國所獻大國之物。容貌、彩章者,蓋指玄纁璣組、羽毛齒革諸物,皆所以充衣服、旌旗之裝飾者。”一說,指威儀容顏。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貌
【mào】
appearance;looks

(1)貌,五筆簡碼:eerq

mào
組詞:容貌,外貌相貌
(2)(形聲。從豸,從皃(mào),皃亦聲。“皃”意為“外形”、“樣子”。“豸”指“動物”。“豸”與“皃”聯合起來表示“動物的外形、樣子”。本義:動物的外形、樣子。引申義:一切有形事物的外形、樣子。說明:貌與皃音義相同。)
(3)同本義(外在的儀表,生就的形象)[facialfeatures,facialappearance,looks]

引證解釋

貌
皃,頌儀也。――東漢·許慎《說文》。按,面之神氣曰頌,面之形狀曰皃。
夫皃情之華也。――《國語·晉語》
貌思恭。――《論語》。皇疏:“動容謂之皃。”
貌聳神溢。――唐·李朝威《柳毅傳》
人之貌有與也。――《莊子·養生主》
子產蹴然改容更貌。――《莊子·德充符》
合通國之歡心,建百世不遷之廟貌。——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貌甚寢。――明·魏禧《大鐵椎傳》
又如:貌團團(形容面容姣圓、豐潤的樣子);貌侵(容貌醜陋);貌妍(容貌美麗);貌寢(相貌醜陋、消瘦);貌狀(外貌;形象);貌容(容貌);貌色(容貌);貌肖(形貌相似)。
外表的形象,外觀[outwardappearance]
貌恭而心不服。――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宋·蘇軾《超然台記》
又如:貌為風厲(表面上做出嚴厲的樣子);全貌(事物的全部情況;全部面貌);貌似(面貌相似。或指事物外表相似而內在不同)
神態,面部神情
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婦人之所以姣好也。――《說苑·脩文》
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貌禪(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神。形容入神的樣子)
通“緢”。細微的絲
簡孚有眾,惟貌有稽。――《書·呂刑》。《說文》引作“帷緢。”

表面上[superficial;ostensible;seeming]
北雖貌敬,實則憤怒。――宋·文天祥《後序》又如:貌受(表面上接受);貌是情非(表面做的與心裡想的完全兩樣);貌離神合(表面上不同而實質上一致);貌合神離(表面上關係很親密而實際上懷有二心。同貌合心離);貌敬(容貌恭敬)
貌不驚人:指相貌平常,沒有什麼引人注意的地方。
貌合神離
màohé-shénlí
[beapparentlyacquiescingwhilecountrary-minded;befriendlyapparentlybutinfactnot;seeminglyinharmonybutactuallyatvariance]表面上很親密而實際上懷有二心。
貌似
màosì
[seemingly]表面上很像;外表

màoㄇㄠˋ
(1)面容:面~。容~。~相。以~取人。
(2)外表的樣子:禮~。~合神離。道~岸然。
(3)外觀:全~。
(4)古書註解里表示狀態、樣子,如“飛貌”指飛的樣子。
(5)描繪,畫像:“命工~妃於別殿”。

古漢語

古漢語專用術語:“貌”字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使用“貌”字時,被解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例如:
《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宋]朱熹注:“沃若,潤澤貌”

緬甸用語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AungGyi)、“郭昂基”(KoAungGyi)或“吳昂基”(UAungGyi)。

拼音是mao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