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兇殘而機警的動物

豺--兇殘而機警的動物

豺-是一種兇殘而機警的動物,別名之多在獸類中名列前茅。

豺的別名之多在獸類中名列前茅,有紅狼、紅豺、豺狗、斑狗、棒子狗、扒狗、綠衣、馬彪、赤毛狼等稱謂,在國外則被叫做亞洲野犬或亞洲赤犬。它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於赤狐,體長95-103厘米,尾長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體重13-20千克左右。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整個面部顯得鼓起來,不象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較短,尾較粗,毛蓬鬆而下垂。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和產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尾巴為灰褐色,尖端為黑色。

豺的分布範圍較大,主要是亞洲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和中部等地區,即北起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洋群島各國,西從克什米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地,東達烏蘇里一帶,其中包括我國的大部分地區。

豺在各個地區的密度均較為稀疏,數量遠不如狐、狼等那樣多。棲息的環境也十分複雜,無論是熱帶豺--兇殘而機警的動物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它居住岩石縫隙、天然洞穴,或隱匿在灌木叢藪之中,但不會自己挖掘洞穴。性喜群居,多由較為強壯而狡滑的"頭領"帶領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一3隻,多時達10-30隻,但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當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鮮血淋漓,有時甚至連耳朵也被咬掉。平時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覺,但在捕獵的時候能發出召集性的嚎叫聲。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善於追逐獵物,也常以圍攻方式捕食。行動敏捷,善於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藉助於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塹,也能跳過3-3.5米高的岩壁、矮牆等障礙,其靈活性勝於獅、虎、熊、狼等猛獸,而接近於貓科動物中最為靈活的猞猁和雲豹。

豺的嗅覺靈敏,耐力極好,獵食的基本方式與狼很相似,多採取接力式窮迫不捨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它的爪牙銳利,膽量極大,顯得兇狠、殘暴而貪食,一般先把被獵物團團圍住,前後左右一齊進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開皮膚,然後再分食內臟和肉,或者直接對準獵物的肛門發動進攻,連抓帶咬,把內臟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將獵物瓜分得乾乾淨淨。它雖然偶而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種動物性食物為食,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於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形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獸發動挑逗和進攻,嚇得它們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樹,從而奪取它們口中的食物,如果這些猛獸不放棄食物,一場激戰便在所難免,最終多半是豺獲得勝利,因為雖然單打獨鬥時豺並非它們的對手,但一群豺在集體行動時,互相呼應和配合作戰的能力卻要高出一籌。但遇到虎的時候,豺通常並不馬上衝上前去奪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飽後離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當然虎也不會主動向豺發動進攻,它還常常需要感官更為靈敏的豺來了解周圍的情況。不過,在印度曾經發生過多起孟加拉虎與一群豺為了爭食而血戰的事情,結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傷幾隻或十餘只豺之後,沒能衝出重圍,終於精疲力盡,倒地不起,被這群窮追不捨的豺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說在亞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體型巨大的亞洲象能夠免遭它的威脅。 豺在秋季交配、繁殖,這時雄獸和雌獸多成對活動。雌獸的妊娠期約為60-65天左右,產仔則在冬季,每胎產3一6仔,最多為9仔。初生的幼仔被有深褐色的絨毛,1-1.5歲性成熟,壽命為15-16年。

由於大多數人對豺都很陌生,所以自古至今流傳著很多有關豺的民間傳說,有些把它說得神乎其神,描繪為一種"有翅能飛,專門吃虎"的動物;也有的說它最愛吃猴子,山裡的猴群一見到它,就嚇得全部伏倒在地,混身發抖,不敢動彈,乖乖地讓它上前一一摸遍猴頭,並從中挑選一個最肥的,用尖嘴啄開腦殼,吸食腦漿,其他猴子才俏悄散去;還有的將豺、狼、虎、豹4種兇猛的野獸稱為"四凶",並豺列為四凶之首;更為離奇的是,有人稱它為"驅害獸保莊稼的神狗",不但能消滅包括狗熊、野豬等各種大大小小的害獸,使它們聞風喪膽,銷聲匿跡,因而為人類保住大量糧食,而且還會暗中保護行人安全,使之兔遭惡獸之害。當發現在山地露宿的人後,甚至會悄悄地在他的周圍撤上幾滴尿,使各種凶禽猛獸聞到這股尿味就會立即逃之夭夭;如果夜裡碰到行人,便悄悄地跟在後面,直到行人回到家中,才轉身回到密林。如此種種,真是講得五花八門,天花亂墜。其實,這只是由於豺的行動十分詭秘,人們對它的了解不多因而產生了這些神秘的傳說。

豺對人類並沒有太大的威脅,但在森林中對麝、斑羚等珍貴動物或經濟動物,以及林區的家畜會造成一定危害,所以在很多地區仍把它視為害獸來消滅。不過,它所能獵食的主要是種群中的老、弱、病、殘個體,能抑制野豬等食草獸的過度繁殖,對農業生產有利,還能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但目前豺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有些原產豺的國家或地區這種動物已經消失,如西伯利亞、蒙古、中亞地區和我國的東北,都已多年不見,我國的華東、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等地也已經很少見,只有我國的江西、四川、西藏、青海等地,以及由克什米爾到不丹、尼泊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區還有一定數量,成為世界豺的分布中心。因此,我國將豺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