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輪狀病毒病

豬輪狀病毒病

豬輪狀病毒病是一種豬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仔豬的主要症狀為厭食、嘔吐、下痢,中豬和大豬為隱性感染,沒有症狀。

基本信息

概述

豬輪狀病毒豬輪狀病毒

豬輪狀病毒感染主要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於仔豬,臨床上以厭食、嘔吐、下痢;種豬和大豬以隱形感染為特點。病原體除豬輪狀病毒外,從小孩、犢牛、羔羊、馬駒分離的輪狀病毒也可感染仔豬,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狀。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體為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的豬輪狀病毒。人和各種動物的輪狀病毒在形態上無法區別。本屬病毒略呈圓形,由11各雙股RNA片斷組成,有雙層衣殼,直徑65~75納米。其中央為核酸構成的核心,內衣殼由32個呈放射狀排列的圓柱形殼粒組成,外衣殼為連線於殼粒末端的光滑薄膜狀結構,使該病毒形成車輪狀外觀,故命名為輪狀病毒。各種動物和人的輪狀病毒內衣殼具有共同的抗原,即群特異性抗原,可用補體結合、免疫螢光、免疫擴散和免疫電鏡檢查出來。輪狀病毒可分為A、B、C、D、E、F等6個群,其中C群和E群主要感染豬,而A群和B群也可感染豬。
輪轉病毒對外界環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強。它在18~20℃的糞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個月;在室溫中能保存7個月;加熱60℃時,需30分鐘才能存活,但在63℃條件下,30分鐘即可失活;對PH在3~9之間叫穩定,能耐超聲振盪和脂溶劑;但0.01%碘、1%次氯酸鈉和70%酒精則可使之喪失感染力。

流行特點

本病可感染各種年齡的豬,感染率最高達90%~100%、但在流行地區由於大多數成年豬豆已感染而獲得免疫。因此,發病豬多使2~8周齡的仔豬,病的嚴重程度與死亡率與豬的發病年齡有關,日齡越小的仔豬,發病率越高,發病率一般為50%~80%,病死率一般為1%~10%。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但人和其他動物也可散播本病。輪狀病毒主要存在於病豬及帶毒豬的消化道,隨糞便排到外界環境後,污染飼料、飲水、墊草及土壤等,經消化道途徑使易感豬感染。
本病多發生於晚秋、冬季和早春,呈地方性流行。據報導,輪狀病毒感染是斷奶前後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如與其他病原如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冠狀病毒混合感染時,病的嚴重性明顯增加。

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2~24小時。病初,病豬的精神沉鬱,食欲不振,不願走動,有些乳豬吃奶後發生嘔吐,繼而腹瀉,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為水樣或糊狀。症狀的輕重決定於發病豬的日齡、免疫狀態和環境條件,缺乏母源抗體保護的生後幾天的乳豬,症狀最重,環境溫度下降或繼發大腸桿菌病時,常使症狀嚴重,病死率增高。一般常規飼養的乳豬出生頭幾天,由於缺乏母源抗體的保護,感染髮病後,死亡率可高達100%;如果有母源性抗體保護,則1周齡的乳豬一般不易感染髮病;1-~21日齡乳豬感染後的症狀較輕;腹瀉數日即可康復,病死率很低;3~8周齡或斷乳2天的仔豬,病死率一般為10%~20%,嚴重時可達50%。

病理特徵

本病的特徵性病變主要位於胃腸道,其中以小腸的變化最明顯,而胃的變化多是由小腸病變所累。眼觀,胃壁遲緩,擴張,膨大,胃內充滿凝乳塊和乳汁。這是胃內容物後送障礙所引起的。腸道臌氣,腸內容物呈棕黃色水樣液及黃色凝乳樣物質,腸壁菲薄半透明;有時見小腸發生瀰漫性出血,腸內容物淡紅色或灰黑色。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多呈漿液性淋巴結的變化。其他器官常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性變化。
鏡檢,以空腸及迴腸的病變最為明顯。其特徵為絨毛萎縮而隱窩伸長。健康乳豬的腸絨毛細長,有力端鈍圓,上皮完整呈柱狀。而病豬感染後24~27小時,絨毛明顯縮短、變鈍,常有融合,黏膜皺襞頂端絨毛萎縮更為嚴重,上皮由柱狀變為立方形或扁平狀、胞漿中出現小空泡變性變化。隨著病情的發展,絨毛吸收上皮變性、壞死,被覆在黏膜成為黏液成分;部分脫落的上皮被增值的立方上上皮取代,黏膜固有層中淋巴細胞及網狀細胞增多;48小時後見隱窩增生而肥厚、伸長;感染96小時,小腸絨毛又開始增生、伸長,168小時基本恢復正常。

診斷要點

依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特徵,如發生在寒冷季節,病豬多位幼齡仔豬,主要症狀為腹瀉,剖檢以小腸的急性卡他性炎症為特徵等,即可做出初步診斷。但是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在自然病例中,既有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等病毒的感染,又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從而使診斷工作複雜化。因此,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實驗室檢查的方法是:採取仔豬發病後24小時內在糞便,裝入青黴素瓶,送實驗室做電鏡檢查或免疫電鏡檢查。由於它可迅速得出結果,所以成為檢查輪狀病毒最常用的方法。另外,也可採用取小腸前、中、後各一段,冷凍,供免疫螢光或免疫酶檢查。

類症鑑別

診斷本病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和大腸桿菌等病進行鑑別。
豬傳染性胃腸炎由冠狀病毒引起,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染,並出現程度不同的症狀;10日齡以內的乳豬感染後,發病重劇,嘔吐、腹瀉、脫水嚴重,死亡率高。剖檢見,胃腸變化均較重,整個小腸的絨毛均呈不同程度的萎縮;而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小腸損害的分布是可變的,經常發現腸壁的一側絨毛萎縮而鄰近的絨毛仍然是正常的。
豬流行性腹瀉由類冠狀病毒所致,常發生於1周齡的乳豬,病毒腹瀉嚴重,常排出水樣稀便,腹瀉3~4天后,病豬常因脫水而死亡;死亡率高,可達50%~100%;剖檢見,小腸最明顯的變化是腸絨毛萎縮和急性卡他性腸炎變化;組織學檢查,上皮細胞脫落出現在發病的初期,據稱於發病後的2小時就開始;腸絨毛的長度與腸腺隱窩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7:1,降到2:1或3:1。

仔豬白痢 由大腸桿菌引起,多發於10~30日齡的乳豬,呈地方性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病豬無嘔吐,排出白色糊狀稀便,帶有腥臭的氣味;剖檢見,小腸呈卡他性炎症變化,腸絨毛有脫落變化,多無萎縮性變化,用革蘭氏染色時,常能在腸腺腔或絨毛檢出大量大腸桿菌。本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仔豬黃痢 由大腸桿菌所致,常發生於1周內的乳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少有嘔吐,排黃色稀便;剖檢見,呈現出急性卡他性胃腸炎變化,其中以十二指腸的病變最為明顯,胃內含有多量帶酸臭的白色、黃白色甚至混有血液的乳凝塊;組織學檢查可檢出大量大腸桿菌。發病仔豬的病程較短,一般來不及治療。

仔豬副傷寒 有沙門氏菌引起,主要發生於斷奶後的仔豬,1個月以內的乳豬很少發病。病豬的體溫多升高,嘔吐較輕,病初便秘,後期下痢。剖檢見,急性病例呈敗血症變化;慢性病例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變化,與本病有明顯的區別。

治療方法

目前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只能輔以對症治療。通常的方法是:發現病豬後立即停止餵乳,以葡萄糖鹽水或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43.2克、氯化鈉9.2克,甘氨酸6.6克、檸檬酸0.52克,枸櫞酸鉀0.13克,無水磷酸鉀4.35克,溶於2升水中即成)給病豬自由飲用,藉以補充電解質,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同時,服用收斂止瀉劑,防止過度的腹瀉引起脫水;使用抗菌藥物以防止繼發細菌性感染。儘早、儘快使用此法,一般都可獲得良好效果。

預防措施

預防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主要依靠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母豬和乳豬的抵抗力;在本病流行的地區,母豬多曾被感染而獲得了一定的免疫力,因此,藥儘快令新生豬早吃初乳,接受母源抗體的保護,以減少發病和減輕病症。據報導,一定量的母源抗體只能防止乳豬腹瀉的發生,不能消除感染及其以後的排毒。因此,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消毒,通風飽暖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油佐劑苗於懷孕母豬臨產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仔豬於7日齡和21日齡各注射1次,注射部位在後海穴(尾根和肛門之間凹窩處)皮下,每次每頭注射0.5毫升。弱毒苗於臨產前5周和2周分別肌肉注射1次,每次每頭1毫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