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華枝睪吸蟲病

華枝睪吸蟲病是由後睪科枝睪屬的華枝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於豬膽管內所引起的一種吸蟲病。除豬以外,也寄生於人、狗、貓、鼬、貂等動物肝的膽囊及膽管內,可使肝臟腫大並導致其他肝病變,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病原形態】

蟲體呈扁平葉狀,前端稍尖,後端較鈍,口吸盤略大於腹吸盤。兩條盲腸直達蟲體後端。兩個分枝的睪丸,前後排列在蟲體的後1/3處。卵巢分葉,位於睪丸之前。受精囊發達,呈橢圓形,位於睪丸與卵巢之間。排泄囊呈"S"形彎曲,在蟲體的後部。卵甚小,平均為29μm×17μm,形似電燈泡,上端有卵蓋,後端有一小突起,內含毛蚴。

【生活史】

華枝睪吸蟲的發育,需要淡水螺作為第一中間宿主,並以淡水魚、蝦作為第二中間宿主。
成蟲所產的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混在糞便中排出體外,如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後,即可在螺的消化道內孵出毛蚴。毛蚴進入螺的淋巴系統和肝臟,發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離開螺體游於水中,如遇到適宜的第二中間宿主--某些淡水魚和蝦,即鑽入其肌肉內,形成囊蚴。人、豬、犬和貓等是由於吞吃含有囊蚴的生魚、蝦或未煮熟的魚或蝦肉而遭受感染的。囊蚴在十二指腸脫囊,童蟲沿著膽汁流動逆方向移行,經總膽管到達膽管發育為成蟲。從淡水螺吞吃蟲卵至尾蚴逸出,共需100天左右。童蟲在終末宿主體內經1個月後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本病的流行與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有傳染源存在;流行區內在魚塘上建立廁所,利用人畜糞便餵魚;塘內有大量的中間宿主和補充宿主的種類;人群吃鮮魚機會多,並喜食"魚生";貓、狗活動範圍廣,嗜食生魚,這些均構成本病的流行因素。

【致病作用】

蟲體寄生於動物的膽管和膽囊內,因機械性刺激,引起膽管和膽囊發炎,管壁增厚,消化機能受到影響。蟲體分泌毒素,引起貧血,消瘦和水腫。大量寄生時,蟲體阻塞膽管,使膽汁分泌障礙,並出現黃膽現象。寄生時間久之後,肝髒結締組織增生,肝細胞變性、萎縮,毛細膽管栓塞形成,引起肝硬化。人華枝睪吸蟲病與膽管型肝癌有著密切的聯繫。

【病理變化】

豬和狗的主要病變在肝和膽。膽囊腫大,膽管變粗,膽汁濃稠,呈草綠色。膽管和膽囊內有許多蟲體和蟲卵。肝表面結締組織增生,有時引起肝硬化或脂肪變性。

【症狀】

嚴重感染時表現消化不良,食慾減退和下痢等症狀,最後出現貧血、

【診斷】

若在流行區,有以生魚蝦餵豬的習慣時,如臨床上出現消化不良和下痢等症狀,即可懷疑為本病,如糞便中查到蟲卵即可確診。檢查方法以浮卵法為佳,離心浮卵法檢出率最高。近年來也有採用免疫學方法如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輔助性診斷。

【治療】

可用下列藥物:
  (1)丙酸哌嗪,按50~60mg/kg體重,混入飼料餵服,每天1次,5天為一療程。
  (2)丙硫苯咪唑,按30~50mg/kg體重,一次口服或混飼。
  (3)吡喹酮,按10~35mg/kg體重,一次口服。

【預防】

  1. 流行地區的豬、犬和貓均須進行全面的檢查和驅蟲。
  2. 在疫區禁止以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蝦餵養動物。
  3. 加強糞便管理,防止糞便污染水塘。禁止在魚塘邊蓋豬舍或廁所。
  4. 消滅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宜採用捕捉或掩埋的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