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異食癖

豬異食癖是一種由於飼養管理不當、環境不適、飼料營養供應不平衡、疾病及代謝機能紊亂等引起的一種應激綜合徵。在秋冬季發病率較高,給養豬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基本信息

主要症狀

常見的豬異食癖表現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臍、食糞、飲尿、拱地、鬧圈、跳欄、母豬食子豬等現象。相互咬斗是異食癖中較為惡劣的一種,表現為豬對外部刺激敏感,舉止不安,食慾減弱,目光兇狠。起初只有幾頭相互咬斗,逐漸有多頭參與,主要是咬尾,少數也有咬耳,常見被咬尾脫毛出血,咬豬進而對血液產生異嗜,引起咬尾癖,危害也逐漸擴大。被咬豬常出現尾部皮膚和被毛脫落,影響體增重,嚴重時可繼發感染,引起骨髓炎和膿腫,若不及時處理,可並發敗血症等導致死亡。

發病原因

飼養管理不當:包括飼養密度過大、飼槽空間狹小、限飼與飲水不足、同一圈舍豬只大小強弱懸殊、豬只新並群造成打鬥、爭奪位次等原因均可誘發異食癖。

環境因素:冬秋季豬發病率比較高的原因可能是乾燥和多塵環境導致了豬更多的煩躁和攻擊行為。豬舍環境條件差,如舍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通風不良及有害氣體的蓄積,豬舍光照過強,豬處於興奮狀態而煩躁不安,豬生活環境單調,驚嚇、豬亂串群;天氣的異常變化,豬圈潮濕引起皮膚發癢等因素,使豬產生不適感或休息不好均能引發啃咬等異食癖的發生。

品種和個體差異:同一豬圈內如果飼養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間體重差異過大的豬,因品種及生活特點差異,相互矛盾,相互爭雄而發生廝咬。個體之間差異大,在占有睡覺面積和搶食中,常出現以大欺小現象。

疾病:豬患有虱子、疥癬等體外寄生蟲時,可引起豬體皮膚刺激而煩躁不安,在舍內摩擦而導致耳後、肋部等處出現滲出物,對其他豬產生吸引作用而誘發咬尾;豬體內寄生蟲病,特別是豬蛔蟲,刺激患豬攻擊其他豬。豬只體內荷爾蒙的刺激導致情緒不穩定也可發生咬尾現象。

營養供應不平衡:當飼料營養水平低於飼養標準,滿足不了豬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時可導致咬尾症的發生。另外,日糧中的各種微量營養成分不平衡,如日糧中鉀、鈉、鎂、鐵、鈣、磷、維生素等的缺乏或者不平衡也會造成此症。

豬本身的天性:豬愛玩好動,處於環境舒適、安居樂業的小豬,咬其他豬的尾巴玩,豬的模仿性是一隻豬發生異食癖而引發大群發生異食癖的原因之一。同時因互咬導致的破皮與流血等外傷,又誘發了豬相互廝咬的興趣。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合理布控豬舍。同一圈舍豬只個體差異不宜太大,應儘量接近。飼養密度不宜過大,豬的飼養密度一般應根據圈舍大小而定,原則是以不擁擠,不影響生長和能正常採食飲水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保證每頭肥育豬飼養面積0.8平方米~1平方米、中豬0.6平方米~0.7平方米、子豬0.3平方米~0.5平方米。

單獨飼養有惡癖的豬。咬尾症的發生常因個別好鬥的豬引起,如在圈中發現有咬尾惡癖的豬,應及時挑出單獨飼養。可在豬尾上塗焦油,還可用博克或50度以上白酒噴霧豬體全身和鼻端部位,每天3次~5次,一般兩天可控制咬尾症。同時隔離被咬的豬,對被咬傷的豬應及時用高錳酸鉀液清洗傷口,並塗上碘酒以防止傷口感染,嚴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療。

避免應激。調控好舍內溫度與濕度,加強豬舍通風,防止賊風侵襲、糞便污染、空氣渾濁、潮濕等因素造成的應激。定時定量飼喂,不餵發霉變質飼料,飲水要清潔,飼槽及水槽設施充足,注意衛生,避免搶食爭鬥及飲食不均。

2.仔豬及時斷尾。對子豬斷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種有效措施。

3.分散豬只注意力。在豬圈中投放玩具如鏈條、皮球、舊輪胎以及青綠飼料等,分散豬只關注的焦點,從而減少咬尾症的發生。

4.使用平衡營養的配合飼料,滿足豬的營養需要。選用優質飼料原料,料中可加入全價營養素“激生肽”,適度增加食鹽用量。對於吃胎衣和胎兒的母豬,除加強護理外,還可用河蝦或小魚100克~300克煮湯飲服,每天1次,連服數日。還可在飼料中增加調味消食劑,添加大蒜、白糖、陳皮及一些調味劑來改善豬的異食癖。

5.對症用藥,控制異食癖。對患慢性胃腸疾病的豬,治療主要以抑菌消炎、清除腸內有害物質為原則,並結合補液、強心措施。對於患寄生蟲病的豬,應及時用淨樂威等驅蟲。對於被咬傷的豬外部消毒,並輔以抗生素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