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大腸桿菌

豬大腸桿菌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腸道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水腫病三種,以發生腸炎、腸毒血症為特徵。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1~7日齡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腸道傳染病。仔豬白痢由大腸桿菌引起的 10~30日齡左右仔豬多發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腥臭的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徵,發病率高,死亡率低。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腸道傳染病。包括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三種,臨床上以發生腸炎、腸毒血症為特徵。豬大腸桿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存在,是仔豬最常見的傳染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病原】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的常住菌,大多數無致病性,其中的某些血清型為病原菌,如K88、K99等。這些致病性大腸桿菌特別是引起仔豬消化道疾病的大腸桿菌,多能產生毒素,引起仔豬發病。大腸桿菌產生多種毒素,如內毒素、腸毒素、致水腫毒素和神經毒素。腸毒素是造成腹瀉的主要因素。大腸桿菌產生兩種腸毒素,一種是熱敏腸毒素,另一種是熱穩定腸毒素。致水腫毒素和神經毒素引起仔豬水腫病。大腸桿菌為腸桿菌科埃希氏菌屬中的大腸埃希氏菌。本屬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有鞭毛,無莢膜,兩端鈍圓短桿菌。在普通培養基上極易生長,於37℃24小時形成透明淺灰色的濕潤菌落,在肉湯培養中生長旺盛,肉湯高度混濁,並形成淺灰色易搖散的沉澱物,一般不形成菌膜。MR試驗陽性和VP試驗陰性,不產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脫氫酶和硫化氫,不液化明膠,不能利用枸櫞酸鹽。由於能分解乳糖,因而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可形成紅色的菌落。本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強,60℃15分鐘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藥均易將其殺死。大腸桿菌有菌體抗原(O)、表面(莢膜或包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種。目前已有173個O抗原,99個K抗原,56個H抗原。
1、仔豬黃痢(新生仔豬腹瀉)本病主要發生於1周齡內的新生仔豬,是初生仔豬一種常見的傳染病,多發於新母豬所產的仔豬。臨床上以拉黃色水樣糞便和迅速死亡為特徵。
【流行病學】本病多發於炎夏和寒冬潮濕多雨季節,春、秋溫暖季節發病少。1日齡內的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在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初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最為嚴重,經產母豬所產仔豬較輕。豬場衛生條件不好,新生仔豬初乳吃的不夠或母豬乳汁不足以及產房溫度不足,仔豬受涼,都會加劇本病的發生。
【臨床症狀】潛伏期最短的為8~10小時,一般在24小時左右。有時窩中幾頭髮病,常整窩豬全部發病。最初為突然拉稀,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有腥臭味,隨後拉稀愈加嚴重,數分鐘即拉1次水樣糞便。病豬嚴重脫水,體重迅速下降,可達30%~40%,精神沉鬱,遲鈍,眼睛無光,皮膚藍灰色,質地枯燥,最後昏迷死亡。
【病理變化】無特徵性的病理變化,比較突出的病變是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還可見到敗血症的病變。
【診斷】一般根據多發於3~7日齡左右的新生仔豬,且新母豬產的仔豬更嚴重;拉黃色水樣糞便,發病率和致死率都高及高度脫水等特點,可做出診斷。現在先進技術的套用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如單克隆抗體已套用於診斷試劑盒中,並用於對感染仔豬的糞便或小腸內容物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直接的、快速的鑑別診斷。探針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已經發展起來,可用於大腸桿菌菌毛粘附素和腸毒素的編碼基因的檢測。鑑別診斷:應注意與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仔豬白痢、仔豬紅痢及輪狀病毒性腹瀉等區別。
【防治】治療:由於仔豬發病日齡小,病程急,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不過一旦出現腹瀉,馬上對整窩豬用藥物預防治療,可減少損失。本菌易產生耐藥性,應先做藥敏試驗,選最敏感的藥物治療。磺胺嘧啶0.2~0.8克、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毫克、活性炭0.5克,混勻分2次餵服,每天2次,至愈。慶大黴素,口服,每千克體重4~11毫克,1天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4~7毫克,1天1次。環丙沙星,每千克體重2.5~10.0毫克,1天2次,肌注。硫酸新黴素,每千克體重15~25毫克,每天2~4次。預防:(1)疫苗免疫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預防仔豬大腸桿菌腹瀉的K88-LTB基因工程活菌苗(簡稱MM活菌苗),有K88、K99、987P、F41的單價或多價滅活菌苗,在母豬產前4~6周免疫,使新生仔豬通過哺乳獲得保護。(2)自家滅活菌苗 由於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有條件的豬場可通過分離本場的致病菌,製成滅活菌苗,這樣針對性較強,效果好。(3)抗血清的被動免疫 利用分離的致病菌株製成的抗血清或經產老母豬的血清對初生仔豬進行注射或口服,可減少疾病的發生。(4)藥物預防 可在仔豬出生後全窩用抗菌藥口服,連用3天,預防發病。(5)加強飼養管理 注意提高產房的溫度,嚴防受涼。要讓仔豬吃足初乳,做好衛生和消毒工作,保持豬舍環境的清潔、乾燥。
2、仔豬白痢仔豬白痢也是哺乳仔豬常見的腹瀉病,以排乳白或灰白色帶有腥臭的漿狀稀糞為特徵,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本病主要由大腸桿菌引起,實際觀察中,一些非細菌性的原因亦能引起仔豬白痢,這兩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
【流行病學】大腸桿菌廣泛地存在於養豬環境中,如被糞便污染的地面、水源、飼料及其他物品中,仔豬極易感染。主要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以2~3周發病最多,7天以內或30天以上發病的較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一般以嚴冬、早春及炎熱季節發病較多,尤其是氣候突變時多發。有時不採取治療措施也可自愈。飼養管理不善、衛生條件差以及仔豬受涼等各種不良因素都能誘發本病。
【臨床症狀】病豬體溫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到處跑動,有食慾。病豬主要發生下痢,糞便為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粥樣,有腥臭味,有時糞中混有氣泡。如治療不及時,下痢可逐漸加劇,肛門周圍、尾及後肢常被稀糞沾污。仔豬精神委頓,食慾廢絕,消瘦,走路不穩,寒戰。
【病理變化】死豬胃黏膜潮紅腫脹,以幽門部最明顯,上附粘液,少數嚴重病例有出血點。腸黏膜潮紅,腸內容物呈黃白色,稀粥狀,有酸臭味,有的腸管空虛或充滿氣體,腸壁菲薄而透明,嚴重病例黏膜有出血點及部分黏膜表層脫落。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肝和膽囊稍腫,腎蒼白。
【診斷】根據本病多發於10~20日齡的小豬,一窩仔豬中陸續發生或同時發生;排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粥樣的糞便;多發於嚴冬及炎熱季節;有較突出的誘因存在;大多發生在母豬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的養豬場內等特徵,可做出診斷。
【防治】治療:要及時,只有在早期治療和改善飼養管理的前提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病程延長到2~3周以上,其恢復的仔豬生長發育緩慢。總的說來,如能改善飼養管理,及時進行治療,預後是良好的。治療的藥物同仔豬黃痢,但最好以藥敏試驗為依據,選擇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預防:要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不要讓仔豬受涼感冒,有條件的可用自家菌苗免疫母豬進行預防。
、豬水腫病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毒素引起的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和眼瞼部水腫為主要特徵。發病率為5%~30%,死亡率達90%以上。
【流行病學】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限於某些豬群,不廣泛傳播。多見於春季和秋季。主要發生於斷奶後1~2周的仔豬,突然發生,病程短,致死率高。發病豬多是飼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本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突然改變,如飼餵單一或餵給大量精飼料、氣候變化等有關。初生時發生過黃痢的仔豬一般不發生本病。傳染源主要為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由糞便排出病菌,污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

【臨床症狀】

主要是發病突然,體溫不高,四肢運動障礙,後軀無力,搖擺和共濟失調,有的病豬做圓圈運動或盲目亂叫,突然猛向前躍;各種刺激或捕捉時,觸之驚叫,叫聲嘶啞,倒地,四肢亂動的游泳狀;體表某些部位的水腫是本病的特徵症狀,常見於眼瞼、結膜、齒齦,有時波及頸部及腹部皮下;病程短的數小時,長至7天以上,致死率約為90%。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為水腫。胃大彎和賁門部位的胃壁水腫,切開水腫部,可見黏膜層和肌層之間有一層膠腖樣水腫,無色或帶茶色或紅色,厚度不一,範圍約數厘米;胃底有瀰漫性出血;上、下眼瞼,結腸腸系膜及淋巴結水腫,整個腸系膜呈涼粉樣,切開有多量液體流出;腸黏膜紅腫,甚至出血;有些病豬直腸周圍存在一層膠腖樣水腫;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水腫病變;心包、胸腔、腹腔有較多積液,液體澄清無色,或帶黃色、紅色,暴露空氣後形成膠腖狀。有的病例沒有水腫變化,但內臟有出血,以出血結腸炎最為常見。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病理剖檢變化,可對該病做出初步診斷。鑑別診斷:注意與豬瘟、豬丹毒、炭疽、貧血、胃潰瘍等相區分。豬瘟也偶有腸水腫的病變,豬丹毒有時可見眼瞼水腫,炭疽可發生內臟和頸部的水腫,但這幾種病發生於各種類型的豬,以敗血症為主要變化,高熱不斷,應注意與本病區分。貧血、胃潰瘍等其他因素導致的水腫,一般病程較長,致死率低,胃壁無病變,適當治療即可好轉。
【防治】治療:本病治療效果不好。利用分離的病原菌製備高免血清,給仔豬口服或注射,可用於預防或緊急治療。對發病仔豬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2天,然後用卡那黴素、硫酸新黴素或硫酸鏈黴素,每天2次,連續注射2~3天。對此病主要是綜合、對症療法。病初採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及對症治療,有一定的效果。預防:加強斷奶前後仔豬的飼養管理,提早補料,訓練採食,使斷奶後能適應獨立生活。斷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飼料餵量逐漸地加,防止飼料單一或過於濃厚,增加富含維生素的飼料;保持豬舍的清潔衛生,堅持每天消毒,母豬飼料中加入15%的金黴素1千克。用0.1%高錳酸鉀水,在初生仔豬吃乳前口服2~3毫升,每間隔5天口服1次。

【病理變化】

無特徵性的病理變化,比較突出的病變是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還可見到敗血症的病變。
【診斷】一般根據多發於3~7日齡左右的新生仔豬,且新母豬產的仔豬更嚴重;拉黃色水樣糞便,發病率和致死率都高及高度脫水等特點,可做出診斷。現在先進技術的套用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如單克隆抗體已套用於診斷試劑盒中,並用於對感染仔豬的糞便或小腸內容物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直接的、快速的鑑別診斷。探針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已經發展起來,可用於大腸桿菌菌毛粘附素和腸毒素的編碼基因的檢測。鑑別診斷:應注意與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仔豬白痢、仔豬紅痢及輪狀病毒性腹瀉等區別。

【防治】

治療:由於仔豬發病日齡小,病程急,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不過一旦出現腹瀉,馬上對整窩豬用藥物預防治療,可減少損失。本菌易產生耐藥性,應先做藥敏試驗,選最敏感的藥物治療。磺胺嘧啶0.2~0.8克、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毫克、活性炭0.5克,混勻分2次餵服,每天2次,至愈。慶大黴素,口服,每千克體重4~11毫克,1天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4~7毫克,1天1次。環丙沙星,每千克體重2.5~10.0毫克,1天2次,肌注。硫酸新黴素,每千克體重15~25毫克,每天2~4次。預防:(1)疫苗免疫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預防仔豬大腸桿菌腹瀉的K88-LTB基因工程活菌苗(簡稱MM活菌苗),有K88、K99、987P、F41的單價或多價滅活菌苗,在母豬產前4~6周免疫,使新生仔豬通過哺乳獲得保護。(2)自家滅活菌苗 由於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有條件的豬場可通過分離本場的致病菌,製成滅活菌苗,這樣針對性較強,效果好。(3)抗血清的被動免疫 利用分離的致病菌株製成的抗血清或經產老母豬的血清對初生仔豬進行注射或口服,可減少疾病的發生。(4)藥物預防 可在仔豬出生後全窩用抗菌藥口服,連用3天,預防發病。(5)加強飼養管理 注意提高產房的溫度,嚴防受涼。要讓仔豬吃足初乳,做好衛生和消毒工作,保持豬舍環境的清潔、乾燥。
2、仔豬白痢仔豬白痢也是哺乳仔豬常見的腹瀉病,以排乳白或灰白色帶有腥臭的漿狀稀糞為特徵,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本病主要由大腸桿菌引起,實際觀察中,一些非細菌性的原因亦能引起仔豬白痢,這兩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
【流行病學】大腸桿菌廣泛地存在於養豬環境中,如被糞便污染的地面、水源、飼料及其他物品中,仔豬極易感染。主要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以2~3周發病最多,7天以內或30天以上發病的較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一般以嚴冬、早春及炎熱季節發病較多,尤其是氣候突變時多發。有時不採取治療措施也可自愈。飼養管理不善、衛生條件差以及仔豬受涼等各種不良因素都能誘發本病。
【臨床症狀】病豬體溫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到處跑動,有食慾。病豬主要發生下痢,糞便為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粥樣,有腥臭味,有時糞中混有氣泡。如治療不及時,下痢可逐漸加劇,肛門周圍、尾及後肢常被稀糞沾污。仔豬精神委頓,食慾廢絕,消瘦,走路不穩,寒戰。
【病理變化】死豬胃黏膜潮紅腫脹,以幽門部最明顯,上附粘液,少數嚴重病例有出血點。腸黏膜潮紅,腸內容物呈黃白色,稀粥狀,有酸臭味,有的腸管空虛或充滿氣體,腸壁菲薄而透明,嚴重病例黏膜有出血點及部分黏膜表層脫落。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肝和膽囊稍腫,腎蒼白。
【診斷】根據本病多發於10~20日齡的小豬,一窩仔豬中陸續發生或同時發生;排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粥樣的糞便;多發於嚴冬及炎熱季節;有較突出的誘因存在;大多發生在母豬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的養豬場內等特徵,可做出診斷。
【防治】治療:要及時,只有在早期治療和改善飼養管理的前提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病程延長到2~3周以上,其恢復的仔豬生長發育緩慢。總的說來,如能改善飼養管理,及時進行治療,預後是良好的。治療的藥物同仔豬黃痢,但最好以藥敏試驗為依據,選擇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預防:要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不要讓仔豬受涼感冒,有條件的可用自家菌苗免疫母豬進行預防。
、豬水腫病豬水腫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毒素引起的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和眼瞼部水腫為主要特徵。發病率為5%~30%,死亡率達90%以上。
【流行病學】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限於某些豬群,不廣泛傳播。多見於春季和秋季。主要發生於斷奶後1~2周的仔豬,突然發生,病程短,致死率高。發病豬多是飼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本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突然改變,如飼餵單一或餵給大量精飼料、氣候變化等有關。初生時發生過黃痢的仔豬一般不發生本病。傳染源主要為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由糞便排出病菌,污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
【臨床症狀】主要是發病突然,體溫不高,四肢運動障礙,後軀無力,搖擺和共濟失調,有的病豬做圓圈運動或盲目亂叫,突然猛向前躍;各種刺激或捕捉時,觸之驚叫,叫聲嘶啞,倒地,四肢亂動的游泳狀;體表某些部位的水腫是本病的特徵症狀,常見於眼瞼、結膜、齒齦,有時波及頸部及腹部皮下;病程短的數小時,長至7天以上,致死率約為90%。
【病理變化】主要病變為水腫。胃大彎和賁門部位的胃壁水腫,切開水腫部,可見黏膜層和肌層之間有一層膠腖樣水腫,無色或帶茶色或紅色,厚度不一,範圍約數厘米;胃底有瀰漫性出血;上、下眼瞼,結腸腸系膜及淋巴結水腫,整個腸系膜呈涼粉樣,切開有多量液體流出;腸黏膜紅腫,甚至出血;有些病豬直腸周圍存在一層膠腖樣水腫;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水腫病變;心包、胸腔、腹腔有較多積液,液體澄清無色,或帶黃色、紅色,暴露空氣後形成膠腖狀。有的病例沒有水腫變化,但內臟有出血,以出血結腸炎最為常見。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病理剖檢變化,可對該病做出初步診斷。鑑別診斷:注意與豬瘟、豬丹毒、炭疽、貧血、胃潰瘍等相區分。豬瘟也偶有腸水腫的病變,豬丹毒有時可見眼瞼水腫,炭疽可發生內臟和頸部的水腫,但這幾種病發生於各種類型的豬,以敗血症為主要變化,高熱不斷,應注意與本病區分。貧血、胃潰瘍等其他因素導致的水腫,一般病程較長,致死率低,胃壁無病變,適當治療即可好轉。
【防治】治療:本病治療效果不好。利用分離的病原菌製備高免血清,給仔豬口服或注射,可用於預防或緊急治療。對發病仔豬在飼料中加入鹽類瀉劑連用2天,然後用卡那黴素、硫酸新黴素或硫酸鏈黴素,每天2次,連續注射2~3天。對此病主要是綜合、對症療法。病初採用亞硒酸鈉、維生素E及對症治療,有一定的效果。預防:加強斷奶前後仔豬的飼養管理,提早補料,訓練採食,使斷奶後能適應獨立生活。斷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飼料餵量逐漸地加,防止飼料單一或過於濃厚,增加富含維生素的飼料;保持豬舍的清潔衛生,堅持每天消毒,母豬飼料中加入15%的金黴素1千克。用0.1%高錳酸鉀水,在初生仔豬吃乳前口服2~3毫升,每間隔5天口服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