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

豫園

豫園(Yu Garden)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 ,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占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豫園風景 豫園風景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截止2015年已 有四百餘年歷史。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後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台,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上海市黃浦區豫園 上海市黃浦區豫園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鹹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回響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鹹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⑽,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  

1959年,豫園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豫園開始對公眾開放。

1982年2月,豫園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境域

豫園(Yu Garden)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約30畝地),門牌號碼安仁街218號。

建築布局

豫園園內有穗堂、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三穗堂位於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征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築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樓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

萃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系後增建。
魚樂榭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裡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

豫園的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綺藻堂。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檐下有100個不同字型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織亭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浣雲假山位於得月樓北。
藏書樓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辟,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余,但十分精緻,亭台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布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亦稱 “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兩塊貼金匾額。
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九龍池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古戲台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台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積玉水廊、積玉峰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
會景樓、九獅軒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台,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 

綠化布局

豫園的綠化布局合理,植物配置得當,層次分明,其特點是古樹名 木多、大盆景多、擺花多。全園共有喬灌木670餘株,常綠和落葉樹約各占一半。古樹名木有27株,其中百年以上20株,200年以上5株,300年以上2株。在萬花樓前的一株古銀杏已有430餘年樹齡,樹高26米,冠幅13.8米,直立如巨人。

在靜觀大廳前的一株白皮松,樹高6.2米,冠幅7.2米,樹齡有200餘年。魚樂榭南側的一株老紫藤,樹高4.2米,有300餘年樹齡,牆外設紫藤架。在亭、台、樓、閣、廳、堂、廊榭的周圍栽植銀杏、女貞、廣玉蘭、白玉蘭、紫薇、瓜子黃楊、白皮松、羅漢松、桂花、茶花、茶梅、香樟、紫藤。有的地方擺設了鐵樹、五針松、羅漢松等大盆景。在群置、散置的湖石間與橋旁栽植青楓、五針松、茶花、桂花、杜鵑、瓜子黃楊、黃馨等,在牆腳下植常綠的箬葉、天竹、麥冬、竹、盆花等。層次分明,體現了明清兩代古典園林的藝術風格。

主要景區

三穗堂景區

萃秀堂
萃秀堂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隱於大假山北麓,面臨峭壁,北倚高牆,古木交柯,佳卉盈庭,環境清幽淡雅,靜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觀大假山景。現設古玩店。 
豫園 豫園
太湖石立峰
“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裡有引人入勝之意。遊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豫園 豫園
元代鐵獅 位於“漸入佳境”遊廊前。左雌右雄,鑄造於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豫園 豫園
大假山 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僅存於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 頗愜觀賞”。  豫園 豫園
仰山堂
仰山堂為五楹,北有迴廊,曲檻臨池,可以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匾額。卷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 
豫園 豫園
三穗堂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高9米,是園中的主要建築之一。在清代,這裡是官府慶典和“宣講聖諭”之處,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紳聚會活動的場所。 
豫園 豫園
江澤民題詞石
“海上名園”題詞石是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八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為慶祝豫園肇建440周年所題。 
豫園 豫園

萬花樓景區

銀杏
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豫園 豫園
萬花樓
萬花樓下四角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樓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迴廊曲檻,廊旁的白色粉牆邊,依牆綴以石峰,栽植翠竹。 
豫園 豫園
兩宜軒
復廊東端有一小軒,在這裡探首俯視則清泉如鏡,隔崖相望則石峰壁立,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北面有建築名亦舫,形狀如古代之船舫。 
豫園 豫園
復廊
復廊,中間用牆分隔,兩邊皆可行走。牆上開設著形狀不同的漏窗,從漏窗中左顧樓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圖畫小品。廊西端連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題“會心不遠”。 
豫園 豫園
魚樂榭
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牆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牆把小溪隔而為二,牆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豫園 豫園

點春堂景區

和煦堂
和煦堂與點春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圍開敞。堂內陳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幾和裝飾用的鳳凰、麒麟,都用榕樹根製作,已有上百年歷史。旁有石蹬通向聽鸝亭。 
豫園 豫園
打唱台
“打唱台”,也叫“鳳舞鸞吟”。戲台依山臨水,台前的垂檐,雕刻細膩,塗金染彩。戲台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 
豫園 豫園
快樓
點春堂東南有湖石假山抱雲岩,水石繚繞,洞壑幽深。山上有雙層樓閣;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從快樓朝南而下,還有靜宜軒、聽鸝亭,周圍繞以花牆,自成小院。 
豫園 豫園
穿雲龍牆
穿雲龍牆位於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牆:大假山後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豫園 豫園
點春堂
點春堂整座建築為五開間大廳,扇上雕戲文人物,樑柱花紋造型奇特,飾以金箔。堂後有臨池水閣,上有匾額曰“飛飛躍躍”。點春堂建於清道光初年,曾為福建籍花糖洋貨商人在滬祀神議事之^所,俗稱“花糖公墅”。小刀會起義時,這裡是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小刀會領袖之一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陳阿林在此辦公,發布政令,稱“點春堂公館”。起義失敗後,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資重修,歷時四載完工。現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圖》。畫兩邊是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對聯:“膽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內還陳列著起義軍使用的武器、自鑄的錢幣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 
豫園 豫園

會景樓景區

積玉水廊
玉水廊南連會景樓,北達涵碧樓,因廊旁一石“積玉峰”而得名。廊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漫步廊中古樹蒼翠欲滴,池中紅魚遊動,亭榭流光溢彩。 
豫園 豫園
三曲橋
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亭側有三曲板橋,貼水而築。三曲板橋西是浣雲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樓,西臨清泉。山洞盤桓,循洞可達山頂,洞內有泉,澗溪水從洞內流出。 
豫園 豫園
九獅軒
九獅軒是一敞開式建築,面臨大池,前置月台,憑欄觀賞池中游魚荷花軒西有一片杉樹,高聳挺拔。軒東修竹萬桿,滿目青翠。 
豫園 豫園
老君殿
老君殿舊時供奉太上老君。現為工藝品商店。 
豫園 豫園
會景樓
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一望,全園景色會於眼底樓三面環水,周圍栽著香樟、石榴、紫薇、紅楓、羅漢松等許多樹木。 
豫園 豫園

玉華堂景區

藏書樓
藏書樓,又名綠楊春榭、書畫樓,上海的書畫名家曾在此組織“豫園書畫善會”,任伯年、虛谷、吳昌碩、高邕、蒲作英、錢慧安等經常在這裡聚會,展出作品,是海上畫派的發源地。解放後,上海著名書畫家沈尹默、吳湖帆、劉海粟、謝稚柳等多次到豫園書畫樓雅集,切磋書畫藝術,並為書畫樓題額。 
豫園 豫園
環龍橋
環龍橋位於玉玲瓏南,用青石建造,單孔拱形,式樣古樸。 
豫園 豫園
得月樓
玉玲瓏西有“襯玉玲瓏”圓洞門,進門是一座兩層樓,因樓西近荷花池,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故名得月樓。月明之夜,登樓欣賞池中月景,心胸為之開朗。樓上陳設名貴文物家具。樓下的大廳名綺藻堂,取“樓台近水,水面風來,水波如綺,藻采紛披”之意。 
豫園 豫園
玉華堂
玉華堂面對玉玲瓏,這是明時豫園主人潘允端的書齋。匾額上的“玉華”兩字,系集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墨跡所成。現堂內仍按明代書房擺設,陳列的書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遺留下來的紅木家具。 
豫園 豫園
涵碧樓
涵碧樓隔池與聽濤閣相望。為二層建築,全部木構材質為緬甸上品楠木。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種花卉圖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廂記》故事圖案,故該樓又稱“楠木雕花樓”。樓中陳列著清代精緻華貴的31件楠木雕花廳堂家具,有戲文獅子紋長條桌、五獅^座圓大理石落地屏、戲文松鼠葡萄紋落地鏡、圓桌和束腰圓凳等。 
豫園 豫園
聽濤閣
聽濤閣位於積玉水廊東,坐北朝南為兩層建築。其南部下為抱廈,上為雅室。其頂上塑一單腿獨立的仙鶴,隔池南望涵碧樓。聽濤閣北部為上下兩層的展覽廳,常年舉辦中小型書畫展和文物展。 
豫園 豫園

內園景區

古戲台
古戲台建於十九世紀末,坐南朝北,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戲台”。戲台7米見方,左右兩邊有欄乾,台柱高約2米。台正面有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全部貼有金箔。戲台頂部的藻井呈穹隆狀,上有二十二層圓圈和二十道弧線相交,四周二十八隻金鳥展翅欲飛,中心是一面圓形明鏡。戲台後部有六扇木屏門,門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圖案。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為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的手跡。戲台正對面的還雲樓設貴賓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師椅和茶几。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的明式紅木靠椅和茶几,共有200個觀眾座位。戲台前的院落中,有一塊特大金磚,這是浙江嘉善古典瓦廠特意為古戲台燒制的,磚每邊長123厘米,厚16厘米,重近一噸,堪稱金磚之最。曲苑古戲台總面積達600平方米,環境典雅,古趣盎然。 
豫園 豫園
聳翠亭
船舫南有聳翠亭。為雙層雙頂亭,造型獨特,在蒼翠的林木之中聳立於假山之上。 
豫園 豫園
可以觀
可以觀為一方形小廳。廳前有磚雕,旁有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周圍樹木蔽天,山石秀潤。“別有天”處還有《重修內園記》等五塊石碑。 
豫園 豫園
靜觀
靜觀大廳,亦稱晴雪堂,是內園的主要建築,面對假山。石峰間的黃楊、石榴、白皮松等,都是已有一二百年歷^史的古樹。靜觀東側是一小院落,池水一泓。 
豫園 豫園
九龍池
院中池水通向南面小池,池內砌湖石,石隙間有四條石雕小龍,而水中倒影亦為四條,加上蜿蜒的池水酷似龍身,共為9條,故名九龍池。 
豫園 豫園
內園
內園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五十年代末修復豫園時,把內園與豫園相連,成為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二畝一分八厘六毫,但十分精緻,亭台花木,池沼木石,妥為修整,是保存較好的清代小園。 
豫園 豫園

文物遺存

綜述

豫園各處可見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有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詞作畫。1909年(宣統元年),高邕、楊逸、錢慧安、吳昌碩、王一亭等在得月樓組織的豫園書畫善會。豫園現珍藏書畫、家具、陶瓷等文物幾千件。

主要文物

館藏唐代金碗

豫園 豫園

豫園館藏的唐代金碗極好的體現了唐代金銀器的製作水準。該金碗 碗口直徑84毫米,高32毫米,底徑45毫米,重89克,碗內底部雕刻有龍型圖案,碗外通體雕刻各種鳥獸花紋圖案。  


趙雲壑《梅蘭竹菊四屏條》

豫園 豫園

趙雲壑名起,字子云,號雲壑、泉梅老人,蘇州人。善畫花卉山水 ,草書類王孟津。  



《夜讀圖》王時敏

豫園 豫園

王時敏的《夜讀圖》作於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是豫園最早的藏品之一。此畫以全景式構圖,峰巒層疊,瀑布高懸。岩壑之間點綴茅舍數個;遠山如屏,是一件王氏的代表作。  

文化活動

綜述

豫園水景 豫園水景

豫園成為城隍廟西園以後,一直免費開放,東園於每月朔望之日 也對外開放。豫園是城內遊覽和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豫園舉辦各類花展歷史悠久,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活動、元宵節燈會等遊藝活動,平時常舉辦奇石、書畫展和茶道活動等。這些傳統民間活動在日軍占領上海後基本上停辦。1979年以後,花展、燈會、書畫展等活動相繼恢復。

(以上資料來源:   )

花展

豫園的花會(花展)約起於1796~1820年(清嘉慶年間)。花會以菊花為主,其次有蘭花、梅花等,參展的盆花皆由私人提供,並評出優勝者。梅花會多在農曆正月初二舉行,但不是年年舉辦。蘭花會通常每年在東園舉辦一次,時間多在農曆四月下旬,會期三天,會上將公認的最佳品稱為“狀元”。菊花會在每年農曆九十月間舉行,會址通常設在萃秀堂一帶,屆時各室內廊間、徑邊石上均是菊花。所用的盆具也極講究,有的是名貴的瓷盆,每盆菊花標明藝菊者姓名,請行家品評,凡被評為“新巧”、“高貴”、“珍異”的都屬上品。

從1988年開始,豫園又逐漸恢復舉辦花展,1991年豫園與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花卉養鳥盆景協會共同舉辦菊花盆景展覽,有10大類100多個品種5000餘盆菊花參展。1992年舉辦的上海菊花藝術展,10家工廠提供了4500盆菊花,還有一些盆景及根雕參展。

(以上資料來源:   )

燈會

道光二十九年,豫園周圍大街小巷有群燈,一些大戶人家出燈有多至二三百盞的。

民國以後,燈會逐漸衰落。

1979年豫園重新舉辦元宵燈會,至1992年,舉辦8屆,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88年集觀燈、品曲、賞畫等娛樂為一體的龍年遊園會;1989 年與江蘇鎮江俗藝燈彩公司聯合舉辦的燈會;1990年為迎亞運會和國慶,由南市區政府和上海市文化局、旅遊局、廣播電視局、《解放日報》社、《文匯報》社、《新民晚報》社聯合舉辦的燈會;1992年為迎接‘92中日友好觀光年和江、浙、滬旅遊年,由蘇州姑蘇燈彩廠創作布置的燈會。

(以上資料來源:   )

書畫展

1821~1851年(清道光年間),吳家麟在豫園創辦萍花書畫會。在得月樓又有一個題襟館金石書畫會,首任會長汪洵,繼任會長為吳昌碩。1875~1908年(光緒年間),任伯年、蒲竹英、虛谷和尚等都以豫園為點創作書畫。

1909年(宣統元年),由姚鴻、黃俊、汪琨等人發起,高邕逸等人創辦了豫園書畫善會,會址設在得月樓。

1909年(宣統元年),又由陳石痴、徐竹賢、沈墨仙、袁天祥等書畫家發起,在豫園中成立宛米山房書畫會。

1930年(民國19年)6月15~25日,上海市教育局在內園及得月樓舉辦民眾藝術展覽會。

從1960年起,市、區文化部門先後邀請沈尹默、郭紹虞、豐子愷、吳湖帆、謝稚柳、王個簃、賀天健、唐雲、程十髮、張大壯、朱屺瞻、吳青霞等書畫家30餘人為豫園賦詩作畫,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前,豫園每年都組織兩三次書畫活動,眾多書畫家陸續為豫園創作了上百幅作品。

1977~1978年間,50多位書畫家被邀集來園,特別是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劉海粟、謝稚柳、唐雲、應野平、田恆等50多名畫家參加豫園雅集,當場作畫18幅。

1979年,得月樓再次成為書畫樓,綺藻堂中陳列著只供鑑賞的名家作品與可以出售的書畫,有時還聘請知名書畫家來現場揮毫,向中外賓客交流書畫藝術或出售書畫作品。

1990年9月20日在點春堂的東西廂房及後走道舉辦了“上海豫園書畫藏品展”,展出的書畫作品是從近千件藏品中挑選出的40餘幅精品,除明、清畫作外,有任伯年、齊白石、虛谷、沈宗敏、倪墨耕、王震、張大千、江寒汀、豐子愷、關良、翁同、吳大、沈尹默等的書畫。

1991年,豫園先後舉辦“實物浮塑展”、“書畫精品義賣展”、“紀念上海建城700周年保護老城廂文物古蹟書畫義賣展”、“南浦書畫精品展”、“今秋畫展”等活動,1992年,以書畫為主題的展覽共舉行6次。

(以上資料來源:   )

其他活動

農曆六月初六日內園有曬袍會,名為曬袍,實質是展示各種款式的服飾。

1990年9月舉辦南京收藏家的“雨花石精品展”,展出了被譽為“天賜國寶”、“中國一絕”的200餘枚雨花石。

1991年9~10月在綺藻堂舉辦了“柳州紅河奇石展覽會”。

1992年9月28~29日在綺藻堂舉辦92豫園商城遊園購物節茶藝表演。

1977年在老君殿下開設飲料室為遊客服務,供應茶水、飲料。

1979年初,市文物商店,友誼商店古玩分店,古籍書店,工藝美術品服務部等單位,先後在豫園藏書樓設立營業點,向外賓供應各種古玩、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豫園也請書畫家當場揮毫作畫、寫字出售。

1980年起,豫園與綠波廊餐廳聯合在綺藻堂、得月樓等處舉辦宴請業務,外賓可在園內品嘗上海老城隍廟的特色點心和海派風味菜餚。

1983年在會景樓開設了旅遊紀念品賣品部,出售品種逐步增加到有玉器、紫砂陶、景泰蘭、紅木擺件、文房四寶、薄胎瓷器、稀金飾品、仿古青銅器等十個大類,五六百個品種。

(以上資料來源:   )

2012年豫園老上海里弄風情夜市活動7月5日在豫園商城中心廣場上舉辦。

旅遊信息

門票

旺季(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9月1日至11月30日)成人每位40元。

淡季成人每位30元。  

開放時間

8:30-17:30(3月1日至10月31日),8:30-17:00(11月1日至2月28日)。  

交通

捷運十號線、公交11、26、64、71、145、581、715、730、736、801、926、929、932、969、980、方川線等公交線到豫園站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