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勳爵島竹節蟲

豪勳爵島竹節蟲

豪勳爵島竹節蟲是昆蟲綱(Insecta) 、竹節蟲目(Phasmida) 、竹節蟲科(Phasmatidae) 動物。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大型竹節蟲,於1930年一度被視為已滅絕,於2001年卻被重新發現(這現象稱為拉撒路現象)。此蟲實際上已在其最大的棲息地——豪勳爵島上滅絕,目前僅在鄰近的一個火山岩——波爾斯金字塔(Ball's Pyramid)上發現一個小於30個個體的種群,此蟲也因此被稱為“世上最罕有的昆蟲”。

基本信息

行為及解剖學

豪勳爵島竹節蟲豪勳爵島竹節蟲

豪勳爵島竹節蟲成蟲長達15厘米,重達25克,一般雌蟲比雄蟲大。基於它們的體格及色彩,有“地上的龍蝦”(land lobsters)及“步行的香腸”(walking sausages)等別名。它們具有橢圓形的軀體及結實的足部,雄性更有一對不合比例的粗壯股節。與大部分竹節蟲不同,它們沒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卻很快。

這種竹節蟲的行為對昆蟲類來說極為罕見。雄性和雌性形成了某種紐帶關係。雄性遵循雌性,並且它們的活動取決於雌性。在夜間,雄性的三根腿包裹著雌性,竹節蟲夫婦相擁入眠。

雌性竹節蟲在倒懸於樹枝時產卵。9個月之後便能孵化。蛹起初是鮮綠色,並且在晝間活動,但當其成熟之後便會變為黑色並改為夜間活動。

保育歷史及現狀

豪勳爵島竹節蟲豪勳爵島竹節蟲

豪勳爵竹節蟲在豪勳爵島上曾經非常普遍,一度被當成魚餌使用。但自從1918年,擱淺的“Makambo”號運輸船將黑鼠帶進島內後,因為外來優勢物種的入侵,這種昆蟲很快就在當地滅絕。最後一次在島上看到這種昆蟲是1920年,之後人們便認為它已經絕種。

1960年一組登山隊造訪位於豪勳爵島東南方23公里處的波爾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獨立的海蝕柱,從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沒有植被的絕壁)。在這裡發現一隻已死的豪勳爵島竹節蟲,其後數年陸續有零星的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存活的個體。

2001年,一群昆蟲學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爾斯金字塔調查當地的動植物群落,意外的在獨立的千層樹叢下發現一個十分小的豪勳爵竹節蟲聚落,數目約有20至30隻。

2003年來自新南威爾斯國家公園暨野生動物復育的人員,為了復育物種,在波爾斯金字塔採集了兩對成蟲,一對送往位於雪梨的私人飼育中心,另一對送至墨爾本動物園。雖然起步艱難,但經過努力已經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終的目標是培養足夠復育的野放數量,並在豪勳爵島消滅入侵物種黑鼠計畫成功後,將它們野放復育。

至2006年,豢養的數量已達到50隻個體及上千顆待孵化的卵。

發現歷程

豪勳爵島竹節蟲豪勳爵島竹節蟲

1918年6月14日,“馬卡姆伯”號補給船在離豪勳爵島不遠處觸礁沉沒。人們打撈出這艘貨船並把它拖到豪勳爵島的海邊。這個島位於亞熱帶,是一個真正的人間樂園:島上草木叢生、古木參天,植物種類繁多,各種動物隨處可見。

不幸的是,船的到來,也把老鼠帶到了島上。老鼠在這個小島上迅速繁衍生息,很快吃光了島上的幾種特有物種,其中包括巨型無翼竹節蟲(又被稱作竹節蟲科昆蟲)。到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認定,豪勳爵島上的竹節蟲滅絕了。

竹節蟲稱得上是這個島上的奇觀,它們是如此巨大,島上居民把它們稱作“陸地龍蝦”。雌蟲能長到15厘米長,身體跟人的手指一般粗,長而結實的腿上長有特別的“鉤子”。身長稍短的雄蟲的大腿特別粗壯,上面還武裝有凶相畢露的刺。他們雖然不能飛行,但爬行速度快得驚人。

澳大利亞昆蟲學家亞瑟?利亞保留了惟一一份關於這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的介紹。

他把這種竹節蟲描述成“夜行者”,因為它們喜歡晝伏夜出,晚上出來覓食,白天撤回到樹中潮濕的洞穴里。據利亞描述,一個洞穴中可能住著很多竹節蟲,根據樹根部位堆積的糞便,人們能很容易確定它們藏身的地點。

20世紀20年代,人們發現了最後一隻巨型竹節蟲,儘管此後科研人員不斷進行勘查,但從此這個島嶼上再也沒發現過這種昆蟲的蹤影。

發現巨型蟲屍體

豪勳爵島竹節蟲豪勳爵島竹節蟲

然而,1964年,一名攀岩愛好者在攀岩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一隻死了的巨型竹節蟲,但地點不是在豪勳爵島,而是在澳大利亞悉尼的鮑爾斯金字塔島上。1969年,另一名攀岩愛好者又在此發現兩隻已死的巨型竹節蟲。

巨型竹節蟲還活著嗎?生活得好嗎?是不是生活在鮑爾斯金字塔島上的某個地方?這種情況似乎不可能發生。因為這是一種居住在溫暖、潮濕森林中的生物,它們需要在相當大的活樹的樹洞裡藏身。

而鮑爾斯金字塔島是一座經常遭受疾風襲擊的孤島,也沒有明顯的水源補給,島上植被很少,沒有一棵樹木。每一個來到這個島上尋找巨型竹節蟲的探險隊,都是一無所獲。

2001年2月,由4名昆蟲學家和環保者組成的科考隊,再度登入鮑爾斯金字塔島,對島上的動植物進行考察。南威爾斯環保局的大衛?普里德利領導了這次遠征。已有60年沒有人看見過這種生物了,普里德利說:“我們懷著開拓眼界的想法來到這裡,但我們也做好了通過考察證明這裡沒有竹節蟲的準備。”

夜探巨型竹節蟲

這座小島上最大的植物,是一種名叫“豪娜白千層屬喬木”的灌木,這是原產自豪勳爵島上的茶樹。科考組攀爬到65米高處時,偶然遇到了這個特別大的白千層屬灌木叢,他們仔細勘查了灌木叢下面的地面,驚奇地發現一些散落在地上的動物糞便,有些還潮潮的泛著綠色。很明顯,一隻巨大的昆蟲生活在岩脊上!如果它是竹節蟲,它就不會在白天出現。因此科考組決定天黑後再回到這裡。

在靠近岩石基部的宿營地,兩名最有經驗、最善攀爬的隊員迪安?黑斯克斯和尼克拉斯?卡爾利,已為午夜攀登做好了一切準備。

兩人一路藉助火把的微光攀登。到達那個岩脊後,他們打著火把仔細搜尋那片灌木叢。幾分鐘後,他們驚喜地發現兩隻雌性巨型竹節蟲,正吃著植物枝條末端的新鮮紅葉!進一步搜尋,他們又發現另一隻雌性巨型竹節蟲幼蟲,真是太令人興奮了!

巨蟲如何來到島上

這個發現立刻成為頭條新聞——這種陸地龍蝦沒有滅絕!它們既是最珍貴最稀有的昆蟲,可能還是地球上最珍貴稀有的無脊椎動物,它們能在鮑爾斯金字塔島倖存下來真是一大奇蹟。

這種龐大且不會飛的生物,如何才能來到鮑爾斯金字塔島?普里德利說:“有一點可以確定,它們不是步行來到島上的。”有史以來,這兩個小島從沒被陸地連線在一起。這些竹節蟲可能是被漂浮的植物碎片,或海鳥選擇築巢材料時帶到了這裡。事實上,它們不一定非得活著來到這裡,因為死亡的竹節蟲體內,可以有1~2個仍可以發育成幼蟲的卵。

普里德利認為,它們也可能是被漁民當作魚餌帶到這裡的。他說:“然而,它們倖存下來的事實還是讓人驚訝。這個島上的環境與竹節蟲的天然棲息地,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到現在為止,它們肯定已在島上待了70年或者更長時間。”

人工繁殖成功

2002年3月,黑斯克斯和來自豪勳爵島的兩名同事一起,重返此地清點竹節蟲的數量。這次他們在幾個灌木叢中發現了24隻巨型竹節蟲,其中包括少數雄性。竹節蟲滅絕的風險很高:一次小小的滑坡,就會讓它們全部葬身海中。惟一能讓它們幸免於難的方法,就是通過圈養繁殖。

可是,圈養繁殖難度太大了,因為研究人員對這種巨型昆蟲的繁殖情況幾乎一無所知。但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已繁殖出50隻豪勳爵島竹節蟲科昆蟲、10隻成蟲和40個蟲蛹,還有1000多個卵。

這樣看來,這種特別的生物已從滅絕邊緣被拯救了回來,然而,它是否還能被重新引入出生地豪勳爵島呢?

如果想讓它們重歸故里,就意味著必須消滅島上的所有老鼠。用毒藥毒死老鼠很容易。但棘手的問題是:必須保證其他動物不受傷害,如瀕臨滅絕的豪勳爵島的伍德鳥。為了確保不傷害任何一種生物,自然資源保護者只好採用圍捕幾種生物,再把它們圈養起來的方法。

普里德利說:“我計算了一下,全部殺死島上的老鼠需要6周時間。需要5年的時間做準備”,他們的工作進程會因此受到阻礙。但是與一種花費70年時間適應岩石生活的生物相比,這看起來或許就不那么漫長了。

外部連結

生命世界 http://www.lifeworld.com.cn/Item/2766.aspx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