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拔

象拔,指大象的鼻子,古代八珍之一,在清代八珍中,山八珍:熊掌、鹿茸、犀鼻(或象拔、犴鼻)、駝峰、果子狸、豹胎、獅乳、猴腦;。象拔蚌,是蚌類的一種,因為形狀像大象的鼻子,所以才叫象拔蚌。水八珍:魚翅、鮑魚、魚唇、海參、裙邊(鱉的甲殼外圍裙狀軟肉)、干貝、魚脆、蛤士蟆。本詞條指的是水產。

象拔蚌

太平洋潛泥蛤(學名:Panopea generosa),俗名象拔蚌,又名皇帝蚌、女神蛤、極大哈(極大這兩個字是太平洋西北海岸尼斯科里印第安土語Geoduck的諧音,Geoduck的意思是深挖、深掘)。是一種可食用蛤蜊,受華人及日本人崇尚食用的高級海鮮。主要食用部位是一條巨大多肉的虹吸管,味道鮮甜,肉質脆嫩,備受珍愛。原產地在北美洲西海岸北太平洋沿海,尤以華盛頓州及溫哥華海岸盛產。

象拔蚌的殼一般長15-20厘米,但是其虹管可長達一米,形似象鼻,因此被稱為“象拔蚌”。象拔蚌在蛤蜊中體積是相當大的,成年期之後其天敵很少,因此也是自然界的長壽物種。北美當地人並不吃象拔蚌,所以當地的象拔蚌生長狀況良好。象拔蚌從1970年代開始商業捕撈,在亞洲食品市場很受歡迎,野生數量快速下降。現在已有很多來自人工養殖。人工養殖過程是否會破壞環境還有待觀察。

物種

外表美觀並不是鮮活蝦貝類產品成功貿易的關鍵。象拔蚌雖然外觀獨特,但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蚌類產品。

象拔蚌只產自太平洋西北部和阿拉斯加。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對象拔蚌需求量極大。從香港至大連的眾多海鮮餐館,放養在鮮活水櫃中的象拔蚌是一道景觀。

直至1970年華盛頓州首次開放商業捕撈,象拔蚌才逐漸為世人所知(加拿大於1976年開放了不列顛哥倫比亞捕撈區)。在日本壽司店,象拔蚌的長吸管被切成薄片放在飯糰上供顧客食用。由於這種需求才推動了象拔蚌捕撈業的迅速發展。

象拔蚌的頸肉和胸肉味道和質地差異極大,以至於會被認為是來自兩種不同的動物。象拔蚌頸肉(即虹吸管)具有獨特的新鮮口感和韌而脆的質地。象拔蚌胸肉具有細膩的蛤蜊風味和出色的柔軟質地。頸肉通常用於生食,而胸肉極適合炒、嫩煎或做湯。

與其他雙殼貝相似,象拔蚌通過過濾水中浮游生物為食。象拔蚌身體埋入數英尺深的沙中,體重可達5公斤,壽命可長達150歲。正常情況下,象拔蚌長成市場常見的1公斤大小需要6年時間。

象拔蚌可在5至20米深風浪較小的海域全年捕撈。潛水員們使用連線在捕撈船高壓水龍的噴水管將象拔蚌周圍的砂礫衝散,輕輕牽拉象拔蚌頸將其從沙中拔出放入袋中。

95%以上美國出產的象拔蚌產自華盛頓州普捷灣內海水域。在華盛頓州,象拔蚌可全年捕撈。大約半數產品來自租賃廣闊低潮地區的公司,這些海灘需從州政府競買而得到。競買得主可以自行決定捕撈時間。美國土著印第安人合法擁有50%象拔蚌捕撈權,他們捕撈另外一半象拔蚌。

在阿拉斯加,象拔蚌是由數量有限且擁有合法執照的潛水員在該州東南部水域捕撈的。阿拉斯加象拔蚌捕撈期在每年第四季度中進行,約持續一個月。幾乎所有美國出產的象拔蚌均鮮活出口。

習性特徵

象拔蚌一般生活在水溫為3-23℃的海域,以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為食,也可濾食沉積物和有機碎屑。象拔蚌首4年生長較快,1齡貝殼長5-6厘米,重36-40克;2齡貝殼長8-10厘米,重200-250克;3齡貝殼長10-12厘米,重400-500克;4齡貝殼長12-15厘米,重500-800克。隨著年齡增長,貝殼生長漸變緩慢,但軟體生長仍能繼續,壽命可達100多年。

象拔蚌的主要敵害是蟹、海星、蝸牛及鰈魚等魚類以及食用象拔蚌的人士,成貝棲居于海底,有較強的保護能力。

生長繁殖

象拔蚌每年繁殖季節是在4-7月。個體產卵量達1000-2000萬粒,產卵水溫為14-17℃。卵徑為82微米,受精卵經4-5天,發育成D形幼蟲(120-130微米);10-12天發育成殼頂幼蟲(160-180微米);30天左右幼蟲下沉,隨著變態,殼長達350-400微米。

營養價值

1、富含蛋白質,具有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提高免疫力。調低血壓,緩衝貧血,有利於生長發育。

2、其他功效:肺虛咳嗽,腎虛作喘,虛勞喘咳。腎虛陽痿。本品質潤不燥,補腎助陽兼能益精養血,有固本培元之功。

功效作用

1、提高免疫力:蛋白質是維持免疫機能最重要的營養素,為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份。

2、壯陽壯腰:促進性功能、生精助育。強精益氣,提高精液質量,增強精子活力。適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陽痿、腰痛、小便頻數及補五臟之氣不足。適用於男子性功能障礙、遺精、陽痿。

3、利尿消腫:能清除體內毒素和多餘的水分,促進血液和水分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作用。含利尿成分,能消除體內水鈉瀦留,利尿消腫。可治療全身水腫,小便不利等。

4、補腎虛:症狀為“寒”,腰酸、四肢發冷、畏寒,水腫的腎陽虛。

5、祛脂降壓:使血壓更易控制,並使毛細管擴張,血黏度降低,微循環改善。能軟化和保護血管,有降低人體中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

人工養殖

象拔蚌原產於加拿大和美國的北太平洋沿岸,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1998年引進種蚌,翌年獲得了人工育苗成功,並於1999—2002年延續4年在遼寧、山東沿海的10多個單位進行了養殖。幾年來省科委組織專家,多次進行了現場驗收和鑑定,全面、超額完成了盤算指標,現總結如下:

耐乾露能力

在氣溫18.6—21.4℃下,殼長6—8mm的貝苗,陰乾24小時成活率為52%;用浸透海水的脫脂棉維持濕潤,陰乾24小時成活率為86%,48小時才全體死亡。此外,我們還察看了種苗的耐氧能力,氣溫20—24℃下,在400ml海水中放人殼長2cm、重3.2g左右的貝苗50個,32小時內水管伸長正常,存活良好;48小時水管異常伸長變成扁平狀,並且不能縮回,呈麻痹狀,此時延續換水2次,又能正常生活;64小時貝苗全體死亡,苗體變黑,水管呈線狀。

運輸方法

在生產中貝苗能夠乾運,也能夠濕運。殼長5—10mm的苗種,乾運時泡沫箱底部鋪1層浸透海水的毛巾或泡沫塑膠(厚0。5cm左右),上放苗種,可裝苗3—5層,每箱運苗約5萬粒;濕運時在泡沫箱內放聚乙烯薄膜袋,內裝乾淨海水4—5L,每袋放苗5萬粒左右,此後充氧、加冰,密封運輸。採取這2種方法運輸苗種,經歷20—24小時,成活率都可達到95%以上,但濕運苗種的潛沙速度快,約5—10分鐘可全體埋穴生活。乾運的苗種潛沙速度稍慢約需10—20分鐘。

養殖海區

養殖海區要選擇在風浪較小,餌料豐盛,以沙為主的內灣。養殖水深從低潮線以下到水深10m左右均可,冬季水溫不低於O℃,夏季水溫不高於25℃。養殖海區的底質組成(表2)對其成活和生長有很大影響。

大連長海縣塞里島、獐子島養殖海區底質中沙的含量占85%—90%,象拔蚌生長正常,養殖2年的存活率分別達到27%和16%。山東省榮成市的馬欄灣底質中沙含量占91%,生長也正常,2年成活率達15%,但桑溝灣中沙的含量為74%,泥的含量占26%,象拔蚌苗不能正常生長,存活率不到2%。其次,底質中泥的含量高,生長的象拔蚌貝殼和水管呈黑褐色,產品的品質差;沙含量高,則呈乳黃色或白色,產品的品質好。

苗種規格及播苗時間

不同的苗種其潛沙能力不同,貝苗殼長3—15mm都具備下潛穴居能力,個體大下潛速度慢,但埋棲較深;個體小下潛快,但埋棲較淺。殼長4—8mm苗種潛沙能力最強,僅需3—5分鐘,潛沙率能達到100%;殼長20mm以上的苗種,因為足退化,失去穴居能力。苗種在不同水溫下的潛沙能力也不同,在水溫1l—17℃潛沙能力最強,水溫小於9—C,大於23—C潛沙能力差。此外,鹽度對象拔蚌的潛沙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鹽度在27—32潛沙能力正常,鹽度低於26時,潛沙能力急劇下降。由此可見,象拔蚌養殖時,苗種規格以殼長4—8mm為宜,播苗的時間應在春、夏季節的5—7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