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

象山港

象山港位於寧波市東南部,穿山半島與象山半島之間,東臨太平洋,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深入內陸的狹長型半封閉型海灣,理想的深水避風港。全港縱深60多千米,港深水清,一般水深在10~15米。 象山港區域將成為長三角高端休閒度假港灣。象山港水域漁業資源品種多、蘊藏量豐富、漁期長,主要經濟魚類有大小黃魚、帶魚、鯧魚、鰳魚、馬鮫魚、鰻魚等;港內生態類型繁多,既有典型的海洋魚類,又有定居性魚類。象山港大橋及接線工程是我國“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中同江——三亞國道主幹線甬台溫複線寧波市段,本項目是浙江省規劃2015年前建成的沿海高速公路的起始段;是連線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溫州灣四大海灣和舟山港、北侖港、象山港、石浦港、健跳港、海門港、大麥嶼港、溫州港的交通紐帶;是溫州、台州地區到長三角地區的新通道。

概況

象山港象山港

象山港位於浙江北部沿海,距離北倫和舟山56海里,距離上海179海里。北面緊鄰杭州灣,南鄰三門灣,東側為舟山群島,通過青龍門、雙嶼門和牛鼻山水道與外海相連,是一個東北至西南向內陸深入的狹長形半封閉的海灣,是著名的避風良港。港灣內寬窄不等,一般在1.5-4.2海里,港灣入口寬10.8海里,灣水深一般在10-20米,最深處達60米。長期以來是我海軍的軍事基地,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浙江省於2003年開始在象山港灣內建設兩座大型火力發電廠,2006年底前全部完工正式投入發電生產。象山港區域將成為長三角高端休閒度假港灣

地圖

象山港象山港

圖例:

象山港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鄞州區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

象山縣。

特點

海岸線曲折,港中有港 象山港海港岸線全長406千米,其中大陸岸線297千米。港灣內有西滬港、黃墩港和鐵港三個支港。

水域寬闊 象山港水域總面積563、3平方千米,港域橫貫象山、寧海、奉化、鄞州、北侖五縣市)、區。

避風性能良好 象山港西、南、北三面群山環繞,口外有六橫等島嶼掩護,港內風平浪靜。海域水產資源豐富 象山港內海產品種類達320餘種,是浙江省主要水產養殖基地。

港內交通工業有新的發展 象山西澤——鄞州橫山建有汽車渡輪,奉化湖頭渡建有浙江船廠,寧海強蛟正在興建240萬千瓦火力發電廠。寧波市十二屆人大通過決定,將儘快啟動象山港大橋工程。屆時一橋飛架南北,海港變通途,象山港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區域規劃

旅遊度假

規劃形成北侖梅山—穿山濱海風情區、鄞州鹹祥海塘漁樂區、奉化蓴湖—松岙曲岸濱海度假區、強蛟—大佳何海島休閒運動區、象山黃金海岸度假區等5處休閒度假旅遊區。發展休閒度假、海島探險、海鮮品嘗、海塗觀光、海島運動等項目。

海洋漁業

象山港橋象山港橋

在象山港內的海洋漁業主要以圍塘養殖、灘涂養殖和網箱養殖為主。海洋漁業作為沿港城鎮居民的主要經

濟支柱,應當加以規範和引導,控制網箱養殖量在4萬箱以下,網箱養殖布局根據《象山港網箱布局規劃》,確定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集中區域有西滬港、鴻嶼雙山港、西店、鹹祥大嵩江、橫里等養殖區,萬礁東、南沙、銅山、白石山等準養區和鐵港、黃墩港等海域。象山港水域漁業資源品種多、蘊藏量豐富、漁期長,主要經濟魚類有大小黃魚、帶魚、鯧魚、鰳魚、馬鮫魚、鰻魚等;港內生態類型繁多,既有典型的海洋魚類,又有定居性魚類。游泳生物210餘種,其中魚類約124種、蝦類30種、蟹類49種、潮間帶生物190餘種……

岸線物流

象山港象山港

根據象山港的特殊自然屬性,岸線資源主要功能是海水養殖、生態環境、旅遊休閒、港口,在保證主要功能

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港口岸線。規劃將岸線分為生產岸線、生活岸線和原生態岸線三種用途管制類型。

區域內主要有穿山南、梅山和象山港區等三大港區。穿山南港區主要作為大宗散貨和中級泊位發展區;梅山港區位於梅山島東南,作為貨櫃泊位區;象山港區總體定位為生態型港區,其中大橋以東的岸線適度利用作為生產岸線,建設大中型散雜貨碼頭;大橋以西的岸線主要作為旅遊、生活、生態、養殖岸線及港口儲備岸線,根據需要建設旅遊碼頭和漁業碼頭。

物流園區主要集中在東片,包括象山港大橋南岸大橋物流園區、北侖郭巨物流區塊,梅山島保稅貿易物流區。

工業

在適當區域,新建一類清潔工業,嚴格控制項目門類。工業區塊有:北侖春曉濱海工業區塊;象山賢庠物流配套加工區塊;鄞州瞻岐綜合功能區塊;奉化紅勝海塘綜合功能區塊、寧海強蛟循環經濟區塊;象山西周循環經濟區塊。對現有工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做到達標排放。對於污染大、能耗高的工業應逐步搬遷,控制增加新的能源工業。

居民布局

規劃形成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四級城鄉居民點網路,通過鹹祥、蓴湖、西店、西周四個中心鎮的發展建設,帶動推進區域城鎮化進程。

大橋

象山港大橋象山港大橋

象山港大橋及接線工程位於寧波市鄞州區、象山縣境內,北起始於鄞州雲龍鎮,向南經鄞州櫟斜,穿櫟斜隧

道後與71省道平行至管江,經里蔡互通,跨越象山港,接小蔚莊橋位,經前山,穿大斜橋隧道、黃避岙隧道、黃避岙互通及安基山隧道,跨白墩港,止於牆頭鎮戴港。

象山港大橋及接線工程是我國“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中同江——三亞國道主幹線甬台溫複線寧波市段,本項目是浙江省規劃2015年前建成的沿海高速公路的起始段;是連線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溫州灣四大海灣和舟山港、北侖港、象山港、石浦港、健跳港、海門港、大麥嶼港、溫州港的交通紐帶;是溫州、台州地區到長三角地區的新通道。大橋建成後,象山至寧波路程將從原來的120公里縮短到49公里,車程為35分鐘。

中國開漁節

浙江象山是一個中國著名的濱海城市。每年一屆在此舉行的“開漁節”開創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海洋慶典活動,具有濃郁的漁鄉風情和海濱旅遊特色,是中國著名民間節日之一。

東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開捕祭海的民俗。當地政府和有識之士將漁民的自發儀式上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集文化、旅遊、經貿活動於一體,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漁鄉特色。傳統的祭海儀式表達了漁民出海平安的祝願;“藍色保護志願者”行動體現了人們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而鑼鼓齊鳴、千帆競發的開漁盛況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十萬遊客。

同時舉辦的中國—石浦漁業博覽會已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漁業博覽會,東海漁場的豐富資源吸引來海內外的眾多客商。“中國漁村”使內地旅遊者獲得海洋文化的直接體驗。在“漁鄉狂歡節”的熱鬧氣氛中,象山人開展積極的經貿活動,“開漁節”已成為一棵招商引資的“梧桐樹”。

寧波的象山半島擁有800公里的海岸線,象山縣是全國漁業大縣,捕撈業在當地海洋漁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喚起漁民對海洋資源日趨衰減的憂患意識,教育漁民自覺保護海洋資源,自1998年始,象山縣委、縣府首創中國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的活動內容,在改革傳統習俗的基礎上,賦予體現當代漁民精神風貌和社會文化特色的積極成份。以祭海、放海(放魚苗和海)、開船等儀式表達政府和社會各界歡送漁民出海,祝願他們出海平安,滿載而歸;引導廣大漁民熱愛海洋,保護和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開漁節以“開漁”為號召,請來四方客人,舉行帶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利用開漁節這一文藝舞台,演奏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經貿洽談、濱海旅遊、學術交流等推動發展經濟的交響曲。

象山港旅遊發展規劃

《象山港旅遊發展規劃》由寧波東方旅遊規劃研究院編制,規劃範圍涉及北侖、鄞州、奉化、寧海和象山五個縣(市)區,包括梅山、白峰、春曉、瞻岐、鹹祥、塘溪、裘村、松岙、蓴湖、西店、寧海城區、強蛟、大佳何、西周、牆頭、大徐、賢庠、黃避岙、象山城區、塗茨等鄉鎮(街道),陸域面積1958.36平方米,海域面積920.87平方米。規劃首次在長三角地區提出了“國家海岸公園”的發展目標,以“象山港,翡翠灣”為旅遊總體形象,打造與國際流行的“黃金海岸”相對應的高品質生態型“翡翠港灣”,把象山港區域建設成為以生態休閒、濱海度假為特色,擁有大片自然海岸棲息保護地和新興旅遊產品的國家海岸公園、我國著名休閒海灣和長江三角洲濱海度假基地,成為寧波旅遊產業新一輪發展的增長極。

為打造成為國家海岸公園,象山港區域將依託原生態海岸、山海景觀、特色漁鄉、灘涂濕地,以海岸生態保護為前提,形成國家海岸的層繫結構的基底空間,即自外向內的淺山生態廊道圈層、山前平原鄉土遺產圈層、臨海休閒人居景觀圈層、親水海塗濕地圈層。

主題小鎮是象山港區域旅遊規劃中的一個新亮點,即以特色小鎮模式培育特色度假主題社區,構建象山港休閒度假的品牌吸引力,形成區域旅遊的主要集散基地。“十一五”期間,規劃重點培育春曉、蓴湖、強蛟、西周、黃避岙、塗茨等鄉鎮向主題旅遊小鎮方向發展。規劃同時提出了“打造浙江省重要的遊艇基地”的目標,形成以點帶面的遊艇港灣,推進海上巡遊娛樂項目開展。

在整體空間結構上,根據資源的組合條件與發展趨勢,象山港區域確定“兩廊五區(帶)”旅遊空間結構。兩廊即由北侖白峰至象山塗茨沿海岸形成的環象山港的濱海觀光遊憩廊,由象山港整個水域組成的自西向東的象山港海灣生態景觀廊。五區(帶)包括隔海相對的兩條功能產業帶,即北部的風情水岸休閒帶、南部生態海岸休閒帶,以及大橋觀光遊樂區、曲岸濱海度假區、西南灣底的動感水域遊憩區。

在建設時序上,象山港區域近期優先開發效益、資源組合條件較好的曲岸濱海度假區、動感水域遊憩區;適度開發風情水岸休閒帶。近期重點開發建設的旅遊岸線包括:蓴湖鎮濱海療養岸線,奉化懸山島旅遊資源開發,強蛟、大佳何濱海旅遊岸線,春曉鎮洋沙山旅遊休閒區等。

發展目標

1、近期目標(2006-2010)

立足於“港、漁、塗、島、景”五大資源優勢,整合水域生態、山體植被、生態城鎮等主體功能區,統籌陸海產業聯動發展、基礎設施聯動建設、生態環境聯動整治,促進區域資源開發利用上檔次、上規模。到2010年,把象山港區域初步發展成為集國家級海洋產業基地、綜合性濱海旅遊度假區等功能為一體的我國著名的生態經濟型港灣,初步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1)經濟發展質量逐步提高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到2010年,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區域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從目前的2.3萬元增加到4.5萬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13:42:45。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

——循環經濟全面推進。萬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萬元GDP水耗下降到60噸左右,單位土地產出率明顯提高,通過ISO14000認證企業所占比重超過50%。

(2)優勢產業培育初見成效

——海洋旅遊。到2010年,“港、漁、塗、島、景”等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建成一批旅遊開發項目,海洋旅遊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海洋漁業。海洋養殖等穩步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等現代漁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漁業總產值年均遞增8%。

——現代物流。以象山港大橋建設為契機,依託區域產業物流和大橋的過往物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到2010年寧海和梅山島物流園區初具規模,水陸物流運輸配套完善,物流企業快速發展。

——海洋高新技術。加快建設海洋高科技園區,大力引進海洋科研機構,加快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到2010年,海洋高科技園區建設初具規模,海洋產業的研發和轉化基地初步形成。

(3)區域生態環境保持良好

——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網箱養殖數量減少到4萬箱,近岸海域水質指標(除氮、磷外)達到相應功能區划水質指標(GB3097-1997)要求。岸線資源按照功能布局的要求得到有效開發和保護。大氣質量達一、二級標準。工業廢氣、廢水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95%,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超過95%,有害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7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60%。

——生態系統得到良好維護和修復。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5%,植被復蓋率超過95%,森林復蓋率穩定在53%;區域綠化率達95%,建城區綠地率達30%;水面能見度達7米以上;資源開發型生態破壞的恢復治理率達100%。

(4)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比較完善

——基礎設施體系明顯改善。到2010年,基本形成象山港區域“一環十聯三通道”交通格局,即象山港跨海大橋及其接線工程和環港公路;建設3-5座污水處理廠,通訊、供水、電網、燃氣等基本適應區域保護和利用的需要。

——區域城鎮體系比較完善。以寧海城關和象山丹城為中心城,以奉化蓴湖、鄞州鹹祥、寧海西店和象山西周為中心鎮的區域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蓴湖鎮、鹹祥鎮、西店鎮和西周鎮常住人口均達3萬以上,寧海城關和象山丹城常住人口均超過15萬。

2、遠期目標(2010-2020)

充分發揮“港、漁、塗、島、景”五大資源優勢,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加大區域環境整治力度,到2020年,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得到最佳化,以海洋旅遊、現代漁業、現代物流等特色產業形成規模,主導功能區培育成效顯著,社會主義新農村順利推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基本實現把象山港區域發展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國家級生態經濟型港灣和海洋產業基地的目標。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區環境達標率100%以上;工業污水處理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80%和100%,基本實現海洋生態良性循環。植被復蓋率達100%以上,森林復蓋率穩定在60%;區域綠化率達1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