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大沙河

1948年11月7日,大沙河地區解放,當時隸屬山東省華山縣。 1953年,大沙河地區劃歸江蘇省豐縣。 1958年10月1日,豐縣大沙河果園公社成立。

簡介

豐縣大沙河鎮是江蘇省豐縣建制鎮。位於豐縣城南18公里處的蘇皖兩省三縣結合部,南接歐亞大陸橋,著名的大沙河貫穿全境。總面積128平方公里,擁有耕地 5.3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04畝。全鎮共下轄19個行政村,163個自然村,194個村民小組。至2004年未全鎮計有12819戶,總人口 5.8萬人,有回族、壯族3個少數民族。其中農業人口 5.1萬人,非農業人口0.7萬人。鎮區位於鎮域的西北部,面積2.6平方公里,鎮區常住人口1.2萬人。

大沙河鎮因著名的大沙河貫穿全境而得名。大沙河是1851年黃河從安徽省的蟠龍集決口沖積而成。茫茫沙灘,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整整延續了100多年。1948年11月7日,大沙河地區解放,當時隸屬山東省華山縣。1953年,大沙河地區劃歸江蘇省豐縣。1958年10月1日,豐縣大沙河果園公社成立。1959年5月1日,國營豐縣大沙河果園正式成立,果園實行園社合一,兩個機構並存,分別經營核算。1963年,江蘇省林業特產廳接管了大沙河果園,並給予了基建投資。1970年,果園由省下放到徐州地區管理。1979年,果園劃歸豐縣。1993年更名為大沙河鎮。2000年4月份,鄉鎮行政區劃合併,原李寨鄉併入大沙河鎮。

大沙河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源遠流長,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資源豐富,以盛產果品而馳名全國。現有果樹8萬多畝,是江蘇省最大的果品生產基地,年出產“大沙河牌”紅富士蘋果和白酥梨等優質水果1.6億公斤。“大沙河牌”水果現已獲國家、省、市大獎238項;紅富士蘋果連續三次蟬聯部優稱號,白酥梨被評為全國第一名,雙雙獲“中華名果”稱號,被‘99昆明世博會唯一指定無公害水果’。大沙河鎮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富士蘋果之鄉”和“中國白酥梨之鄉”。1992年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原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來大沙河果園視察時,分別題寫了“果都”和“果海”,“中華果都”由此而得名。2006年“果都大觀園”被命名為國家級觀光農業旅遊示範點。

大沙河鎮是徐州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核心區,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優越的投資環境,帶動了果蔬加工業、果品包裝生產業、木材加工業、釀酒業、農產品行銷業、飲食服務業的迅猛發展。該鎮目前擁有以瑞豐食品工業有限公司、華元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天舜罐頭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果蔬農產品加工外向型龍頭企業8家。產品全部出口,為國家和政府創造了大量的外匯和稅收。以天正包裝有限公司、四通紙箱廠為代表的大中小型的從事網套、托盤、紙箱等果品包裝材料生產的民營企業達30多家,中、小型的木材加工業達20多家。從事果品、蔬菜等農副產品行銷的經紀人達500多人,從事大貨車運輸的個體戶200多家,個體私營戶達480多戶。形成了規模工業建設與個體私營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推動了全鎮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

該鎮以果為媒,廣交朋友,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1999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來豐縣大沙河鎮視察,對大沙河鎮人民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回良玉、許嘉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先後到大沙河視察指導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