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細菌性葉斑病

豌豆細菌性葉斑病

豌豆細菌性葉斑病,葉斑乾枯,變成紙質狀,有菌膿,直徑3~5毫米,病原細菌在豌豆、蠶豆種子裡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反季節栽培時易發病。

病症簡介

中文名: 豌豆細菌性葉斑病
英文名: Pea bacterial leaf blight
別名: 假單胞蔓枯病或莖枯病
病原中文名: 假單胞桿菌丁香假單胞菌豌豆致病變種
病原拉丁學名: Pseudomonas syringae
病原分類地位:
病害類型: 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 豌豆
主要為害部位: 為害莖莢和葉片

為害症狀

豌豆細菌性葉斑病豌豆細菌性葉斑病
苗期染病種子帶菌的幼苗即染病;較老植株葉片染病病部水漬狀,圓形至多角形紫色斑、半透明,濕度大時,葉背現白至奶油色菌膿,乾燥條件下產生髮亮薄膜,葉斑乾枯,變成紙質狀;莖部染病 初生褐色條斑;花梗染病可從花梗蔓延到花器上,致花萎蔫、幼莢乾縮腐敗;莢染病病斑近圓形稍凹陷,初為暗綠色,後變成黃褐色,有菌膿,直徑3~5毫米。

病原形態特徵

菌體桿狀,極生一根至多根鞭毛,無芽孢,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大小0.58~0.82×1.11~3.28微米。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灰白色,圓形稍凸,邊緣波紋狀。細菌生長適溫28~30℃,最高35~36℃,最低0℃,50℃10分鐘致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原細菌在豌豆、蠶豆種子裡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植株徒長、雨後排水不及時、施肥過多易發病,生產上遇有低溫障礙,尤其是受凍害後突然發病,迅速擴展。反季節栽培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從無病株上採種。
(2)種子消毒。用種子重量0.3%的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也可進行溫湯浸種,先把種子放入冷水中預浸4~5小時,移入50℃溫水中浸5分鐘,後移入涼水中冷卻,晾乾後播種。
(3)避免在低濕地種植豌豆,採用高畦或起壠栽培,注意通風透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4)發病初期噴灑72%農用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或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