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姓

姓氏名。

基本介紹

豈[豈,讀音作qǐ(ㄑㄧ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後,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據史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謂之八愷。”在遠古之時曾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其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又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顓頊帝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無不時序,地平天成;又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此謂之八元、八愷,齊聚華夏之庭。至是臣下民眾皆服。八愷,亦作八凱,相傳是古代顓頊帝高陽氏的八個才子,他們幫助帝君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同時由於他們和樂穩秩,平易近人,世人稱之為“八愷”。
八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愷氏。在古代,“愷”與“凱”二字通假,因以有“凱”代“愷”為姓氏者,改稱凱氏。凱(愷)氏後裔子孫,有因改朝換代的時候遭到禍滅九族之難,滿門被抄斬時逃出五個兄弟,五個兄弟在逃難中約定以後分別姓東、南、西、北、豈,五姓是一家,見面是兄弟,以後的子孫只準念書,不準當官。此後遂有豈氏。
此支豈氏另有一說,其祖先曾經是某朝掌管國庫的大臣,後因銀庫被盜,朝廷大怒,禍及九族,滿門被抄斬時逃出五個兄弟,五個兄弟在逃難中約定以後分別姓東、南、西、北、豈。此後遂有豈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古西南夷,出自古代羌族句豈種羌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氐羌族,實際上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個民族系統,是許多民族的通稱,而不是單一民族之稱,包括的族屬十分複雜。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地區的原始文化與甘青地區的氐羌原始文化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氐羌民族最早居於甘肅、青海地區,約從夏、商之際起,開始陸續東遷漢地,並逐漸漢化;同時還曾南移西南地區。羌族,在秦、漢兩朝以後,便已經是中國西部許多民族的泛稱,如見於史籍《漢書》、《後漢書》的“諸羌”就有研種羌、留何種羌、先零羌、封養牢姐羌、罕開羌、燒當羌、當煎羌燒何羌勒姐羌、鍾羌(鍾存羌)、當闐種羌、旦凍羌、傅難種羌、鞏唐羌、句就種羌、豈羌、鳥吾種羌、零吾種羌、滇那種羌、長離諸羌、黃羝(石)羌、發羌、唐旄羌、參狼羌、白馬羌、旄牛羌、虔人種羌、全無種羌、沈氏種羌、岸尾羌、武都羌、越巂羌、廣漢羌等等。
從歷史學的角度而言,古代羌族人是藏民族先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者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而從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生物基因學等幾方面也可看到二者有深厚的淵源關係。氐族,在史籍《北史·氐傳》中記載:“氐者,西夷之別種,秦漢以來世居歧、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這個記載實際上是沿襲《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結合其他記載,可知白龍、白水流域是氐族分布的中心地區。這些地區與今川甘藏區相吻合。唐朝以後,這些地區的氐族,或“同化於漢人”,或“同化於藏”,成為藏民族的來源之一。氐羌族與藏民族都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二者在歷史上形成了密切的關係,但二者又是不同的,因此,既不能說吐蕃的世系出於羌,亦等於不能說羌族的淵源始於藏一樣。在氐羌族中,有句豈種羌,是羌族中的一個民族集聚部落,由於史料稀缺,本書認為其可能為句就種羌與嶵豈羌融合而成,後與燒當羌、鳥吾種羌、零吾種羌等匯合,在漢史中統稱燒當王朝,是羌族祖先無戈愛劍的後裔滇吾建立的部落聯盟。無戈愛劍原名為袁劍,為句豈種羌,因曾在秦朝時期為奴,羌語稱奴隸為“無戈”。句豈種羌原居於騰格里沙漠邊緣(今甘肅武威、民勤一帶),漢朝時期稱涼州,其首領世稱滇吾。
東漢中平年間(公元184~189年),漢武威太守倚恃權貴,恣行貪暴,涼州從事武都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與武威太守害怕了,便欲殺蘇正和以免其責,自己又不好下手,就托於漢陽長史敦煌蓋勛。而蓋勛素與蘇正和有世仇,梁鵠就拉攏蓋勛就此報仇。蓋勛卻說:“搞陰謀殺良臣,對朝廷不忠;乘人之危,為人非仁。”並且警告梁鵠說:“夫紲食鷹隼,欲其鷙也。鷙而亨之,將何用哉!”於是梁鵠便放棄了謀殺正和的計畫。蘇正和知道了以後去蓋勛家致謝,蓋勛不見,放出話說:“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怨之如初。後來,刺史左昌盜占軍糧數萬,私求巨利。蓋勛勸諫他,左昌因此惱怒,支派蓋勛與從事辛曾、孔常駐紮倒邊遠的阿陽以抵抗羌族句豈部落的攻襲,想藉機以軍事罪之。不料,蓋勛數有戰功,左昌處置無由。
東漢靈帝劉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西涼軍反叛,叛軍中出了兩個大帥,漢兵聽邊章的,羌兵聽北宮伯玉的。北宮伯玉攻金川(今甘肅金昌)時,蓋勛勸左昌出兵營救,但左昌懼怕羌兵,不敢出援。結果鎮守金川的陳懿戰死。而邊章等去除了金川的威脅後,進一步圍攻左昌於冀城(今甘肅甘谷)。左昌連忙召集蓋勛等來救,辛曾等疑不肯赴,蓋勛怒道:“昔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於古之監軍乎!”辛曾等人震服於蓋勛的正勇,從之。蓋勛率兵至冀城,擊潰羌兵,指責邊章等以背叛之罪。兵對左昌說:“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圍而去。後來,句豈部落又圍攻校尉夏育於畜官(漢軍集中飼養戰馬之處),蓋勛與州郡合兵救夏育,至狐盤(今甘肅甘谷新興鎮姚謝家坪)時,寡不敵眾,部隊為句豈部所敗。當時蓋勛余兵不及百人,身受三處創傷,卻堅坐於陣地不動,指著木表(漢朝時期用於測日影計時的木製標桿)對兵士們說:“我死了,就埋我於此!”句豈部首領滇吾以手中的長槍轟開兵眾,讚嘆道:“蓋長史是賢人,誰要是殺他,就是得罪上天!”蓋勛仰聲大喝:“死反虜,汝何如,促來殺我!”羌兵眾相視而驚。滇吾深感蓋勛忠勇,跳下馬來,將自己的戰馬送與蓋勛。蓋勛卻堅不肯上,羌兵們只好把他抬起來走。因為羌族兵將們皆敬佩蓋勛,認為殺義勇之士不吉,因此不敢加害。滇吾後來反而將蓋勛送還至漢陽。後來刺史楊雍上表蓋勛功績,漢朝廷晉升其為漢陽太守。
滇吾的後裔子孫,有以原部落名稱為姓氏者,稱句豈氏。在魏、晉、十六國時期逐漸融合於漢族,後隨北魏王朝遷入中原,漸遷北海地區(今河北秦皇島),省文簡化為單姓豈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苗族,出自遠古三苗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凱氏先祖原為苗族,源於殷、周時期的鬃人,在歷史上曾自稱為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有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秦、漢時期,苗族先人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蠻、武陵蠻”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有學者認為苗族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的民族,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作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五千餘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衝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二世紀以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今海南地區的苗族則是在公元十六世紀從廣西遷徙去的士兵後代。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主要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東部)方言、黔東(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方言中相同部分在60%以上。許多苗族同時通用漢語。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很早就失傳了。公元二十世紀初,英國傳教士與苗族、漢族的文人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俗稱“老苗文”,現在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自1956年起,中央人民政府與苗族一起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三套文字方案,目前一直在推廣使用,效果很好。苗族人古先無姓氏,後在與漢族的不斷融合過程中開始採用漢姓,其中有因居住地為貴州凱里地區,遂為凱氏。
清朝初期,滿清政府從湖廣地區大舉遷民於四川,貴州凱里的一支凱氏苗族被遷徙至重慶府,後凱氏中又有人被徵兵到安徽,自此逐漸分播各地。該支凱氏,在後來因姓氏讀音拗口,有去“刂”偏旁改為豈氏者。

遷徙分布

1930年左右,豈氏家族在黑龍江省呼蘭城很有名氣,開有很多家藥鋪。太祖父醫德和醫術享有盛譽!目前,豈氏後代沒有從醫,很多中醫藥方劑均已經失傳,僅存留有幾本藥書。該支豈氏祖圖和家譜在文化大革命中已被毀壞,其太祖父一代只有哥倆用字“大”,育有七子,用字為“維”,孫輩用字“興”。
今吉林省的洮南市、雙遼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伊春市、雙鴨山市、哈爾濱市呼蘭區康金井鎮陽美大隊,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撫寧、盧龍兩縣,以盧龍縣燕海營鎮(燕河營)居多,山西省的晉中市左權縣、榆次市東陽鎮豈家莊,遼寧省的丹東市、瀋陽市等地,均有豈氏族人分布。

字輩排行

秦皇島豈氏字輩:“……老宏樹自連夢(興)福”。
呼蘭豈氏字輩:“…大…德維興鳳建亞”。
榆次六合堂豈氏字輩:“……泰慧天立步德克維建世業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