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駹

本文主要介紹了冉駹的由來。

漢語文詞

冉駹,最早見於《史記》的記載,後來也用作作為邊境少數族群的代稱。漢語拼音為 rǎn máng ,注音字母為 ㄖㄢˇ ㄇㄤˊ。傳統的解釋為:
(1). 漢代西南的兩個少數民族,亦指其國名。冉,亦作“ 冄 ”。《史記·西南夷列傳》“自 筰 以東北,君長以什數, 冄 駹 最大”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 蜀 西徼外 羌 , 茂州 、 冄州 ,本 冄 、 駹國 地也。” 漢 桓寬 《鹽鐵論·結和》:“先帝興義兵以誅暴強,東滅 朝鮮 ,西定 冉 駹 。”
(2).泛指我國古代邊境少數民族。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戢干戈,櫜弓矢,萬方偃武以修文;役 邛 筰 ,朝 冉 駹 ,億載宅中而圖大。”
《中國文化史詞典》則解釋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茂汶地區。遊牧為生。產氂牛,出名馬。有羚羊,能解毒。又有食藥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其地置汶山郡。

巴蜀古國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蹟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三國時(公元221年),冉駹羌分布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

史書記載

《史記》載:“漢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諸羌……。冉駹夷者,武帝所開,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後漢書》八十六卷載:“冉駹夷……法嚴,貴母黨”。據《華陽國志》載:公元前314年即東周末年,冉駹國尚領縣十,“東接蜀郡(今成都)、南接嘉州(今樂山)、西接涼州酒泉(今甘肅酒泉)、北接陰平(今甘肅武都)。”
《四川古史》載:“氐羌系秦、漢由甘、青、河湟遷居汶山之表。《太平寰宇記》載:“冉駹本羌國,蠶叢後裔,秦時冉駹分布於岷上,領十縣。”建國於公元前21世紀,國都茂縣鳳儀鎮。轄地陝、甘、青海南,部貴婦人,婦人任王侯(母系遺風),嚴刑罰。農、牧兼營。以卭籠為室。公元前140年,武帝征服冉駹,冉駹稱臣,置吏。”汶山郡、縣由此出。(古汶、岷通賈字)《史記》載:漢景帝(公元前156年)發起逐西羌,渡河湟築嶺居塞,初開河西。列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交往。使南北不得交關,於是障塞,逐出長城外數千里。
《明·汶川縣誌》載:冉駹羌叛,蜀將姜維命馬忠討伐羌叛,後築成於桑山,故稱“姜維城”。
《宋史·西域傳》載:“冉駹,今茂州蠻,汶川夷地是也,白馬氐,在漢為武威郡,今階州、文州蓋羌類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