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葉斑病

〔病原菌學名〕CercosporacanescensEll.etMart.
〔寄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扁豆等豆科作物。
〔病害診斷〕主要為害葉片。葉片發病,初時產生水浸狀褐色斑點,擴展後形成大小5~15毫米,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病斑邊緣紅褐色至棕褐色,中央淡褐色,淺灰色。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狀物。發病嚴重時,葉片上密布病斑,或病斑相互連成大片,致使葉片局部或全葉黃枯。致病菌為豆類灰星尾孢。病菌分生孢子梗束生生,直立,有3~8個隔膜,偶有分枝,褐色,孢痕明顯。分生孢子鞭形,基部平切,頂端尖,直或稍彎曲,無色,有7~12個隔膜。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初分侵染源。生長季節為害葉片引起田間發病,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反覆進行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積累,遇有適宜條件即流行。病菌喜高溫高濕條件,發病適溫28℃、多雨、重霧利於發病。連作地,偏施氮肥,植株郁蔽地塊發病重。
〔防治措施〕(1)精細整地,高畦或高壟栽培。(2)施足糞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合理灌水,灌後及時中耕鬆土。(3)注意密度適宜,防止莖葉郁蔽,增加株間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4)重病地與非豆科作物進行2年輪作。(5)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集中燒毀或深埋,隨之深翻土壤。(6)發病初期及時噴布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47%加瑞濕性粉劑8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