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饒祭社

谷饒祭社

谷饒的宋朝大元帥信仰(祭社),祭拜的是為抗擊外來侵略,保家衛國,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陣亡部下,作為無名英雄,他們的忠心護國,其精神可嘉,浩氣長存。對宋軍陣亡將士的祭拜、紀念,也是對文天祥愛國主義精神的肯定。自元朝至元期間,鄉民便偷偷私下祭拜,及後,更是利用明朝政府的鄉村祭厲政策,把祭拜合理化,公開化,演變成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張釗蓬 .《潮陽穀饒祭社源流》)

基本信息

背景

的谷饒祭社,是有史可考的民俗,始於洪武三年的祭厲制度。據《明史-禮四》記載,“洪武三年定製,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里社則祭鄉厲。”

據此可見,設壇祭“厲”是國家法定的公祭活動之一。成為官方規定、民眾參與的特別祭祀。但此階段的祭社是一年兩祭,即清明日、十月朔日。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正式頒布新規定“凡各府州縣、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無祀鬼神。”(《明會典》)這時,一年三祭的祭厲才正式確定下來。

明中期,隨著里甲賦役制度的改革,里社制度開始出現荒廢。以谷饒張族為代表的民間公祭宋朝大元帥,正式開始的時間是景泰四年(1453)。此後,輪值制度固定下來,至今約560多年。

發展

明朝的祭厲制度,是朝廷推行禮儀下鄉的重要方式,也是朝廷試圖以社區而非宗族管理、建設基層社會的目的。雖然由於後來制度的改變,各地出現了各種改革,但其關於鄉村遵紀守法、慈善互助、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卻一直為後代的統治者所採納。

在明中期的村社改革中,谷饒及周邊部分村居的社壇是設在抗元陣亡將士的孤冢上,村民感念以文天祥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愛國精神,一直延續祭拜。因而,明朝這一獨特的祭厲制度,反而以民俗的形式保留了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