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品第九

《護法品第九》出自唐代惠能的《六祖壇經》。護法品第九主要介紹了武則天派薛簡問法,六祖稱病拒絕上京,為薛簡開示煩惱與菩提的關係。

作品原文

神龍元年(1)上元日(2),則天中宗(3)(4)云:“請安秀二師(5)宮中供養,萬機之暇(6),每究一乘(7)。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8)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9),願終林麓(10)。薛簡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11),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12),明明無盡(13)。”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14),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15),宿種善根(16),值師出世(17),頓悟上乘(18)。感荷師恩(19),頂戴無已(20)。並奉磨衲袈裟(21)及水晶缽(22),敕韶州刺史(23),修飾寺宇(24),賜師舊居為國恩寺(25)焉。”

作品注釋

(1)神龍元年:神龍是武則天年號,唐中宗沿用,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2)上元日:陰曆正月十五。(3)中宗:唐中宗李顯,武則天之子,683年即帝位,684年被武則天廢黜,705年復辟。(4)詔,就是詔書,皇帝的一封信。可是這封信和普通的信不同,接到這封信的時候,普通的人就要向這封信叩頭頂禮,表示恭敬皇帝。至於出家人,當時因為她信佛,當然不須要了。(5)安秀二師:安;指嵩山少林寺慧安;秀,指玉泉寺神秀。(6)萬幾之暇:這個“幾”,也可以用機會的“機”,就是萬種的事。就是一天我要理萬種事。之暇,把國家的事情辦理完了之後,我有時間,(7)每究一乘:常常就是研究唯一佛乘,就是頓教法門。(8)內侍:皇宮內庭的侍衛,當指太監。(9)師上表辭疾:六祖大師就自己做了一道表章。表章,就是一封信(10)願終林麓:願意死到山林裡邊。林麓就是山底下有樹木的地方(11)傳奏兩宮:我回去把你所說的道理,向皇帝說。兩宮,就是武則天和中宗兩個。(12)冥者皆明:黑暗的地方,都得到光明,(13)明明無盡:使光明無盡無盡,總也沒有窮盡。(14)禮辭歸闕:他開了悟之後,就頂禮辭別六祖大師。歸闕,就歸回去到皇帝所住的宮裡。(15)朕積善餘慶:說朕躬我啊!是在多劫做的善事很多,所以現在有這種的幸福,有這種的慶幸(16)宿種善根:前生種了很多菩提善根(17)值師出世:我才能遇著祖師您出世(18)頓悟上乘:令我也即刻明白上乘的妙理。(19)感荷師恩:我很感謝。荷,就是用肩挑著東西;就是說我蒙你的教化,我也開悟了。(20)頂戴無已:我天天為你所說的道理,向你頂禮叩頭,沒有完的時候。(21)磨衲袈裟:一種名貴的袈裟,據說是高麗國(朝鮮)所出產。(22)水晶缽:用水晶做的缽。水晶,是名貴的東西,好像玻璃似的,裡邊可以看見外邊,外邊可以看見裡邊。(23)敕韶州刺史:我敕令韶州刺史(24)修飾寺宇:修飾你新州所造的寺宇(25)賜師舊居為國恩寺:賜給六祖大師在出生的地方(新州)造一個寺院,叫國恩寺。

作品譯文

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武則天和唐中宗下詔書說:“朕已經迎請慧安大師和神秀大師到皇宮中供養,在日理萬機的空閒時間,每天鑽研學習一點佛法。兩位大師推讓說:‘南方有一位惠能大師,受弘忍大師密傳的衣缽佛法,得到以心傳心的法門,可以向他請教。’現在派遣內侍薛簡馳馬捧詔旨去迎請您,希望大師能大發慈悲,趕快來京城。”惠能大師向來使呈交了一封稱病辭謝的表章,表示願意在山林里終老。薛簡說:“京城的禪師大德們都說,要想得到佛道的真諦,必須打坐學習禪定,不經過禪定的功夫而獲得覺悟解脫的,還從來沒有過。不知道大師您所講說的佛法宗旨是什麼?”大師說:“佛道是從內心得到覺悟,哪裡是靠打坐呢。佛經上說,如果說如來佛是從坐、臥中得道,那是邪門歪道。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無處可來,也無處可去,沒有生也沒有滅,這就是如來真正的清淨禪意。一切法門本質上都是空寂,這就是如來真正的清淨打坐禪修。其深奧的境界無法作有形的證明,豈是打坐所能包括的?”薛簡說:“弟子回到京城,主上必然要問我,請大師大發慈悲,指示佛法的要旨,我好稟報兩宮的聖上,並告知京城裡修學佛道的人。這就像一盞燈又點亮了千百盞燈,讓黑暗都變成了光明,光明普照無有窮盡。”大師說:“佛道無所謂光明和黑暗,明暗是代謝變化的意思。所謂光明普照無有窮盡,其實也是有盡頭的,因為光明和黑暗是相對而存在的兩個名稱。所以《淨名經》上說:佛法是不能比喻的,因為佛法不是相對而存在的。”薛簡說:“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煩惱,修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照耀破除煩惱,那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又怎么能解脫呢?”大師說:“煩惱就是菩提,它們並不是兩個東西,二者並沒有區別。如果想用智慧來照破煩惱,這是聲聞、緣覺二乘初級的看法,是坐羊車鹿車的階段,真正的大慧根大智慧,都不是這樣看的。”薛簡問:“大乘境界的見解是什麼?”大師說:“明和無明,凡夫俗子們看做兩個東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們沒有區別。沒有區別的本性就是真實的本性。真實的本性,在凡俗的地位不會減少,在聖賢的地位也不會增加,停留在煩惱中不會因此而迷亂,到了禪定的境界中也不會因此而空寂。它是不會中斷也不會永恆的,不來也不去的,不在中間,也不在內部或外部,不生也不滅,它的性質和表相如一,總是存在而沒有變化,它的名字叫道。”薛簡問:“大師說不生也不滅,這和外道的說法有什麼區別?”大師說:“外道所說的不生也不滅,是用滅來停止生,用生來顯示滅,這樣的滅等於不滅,這樣的生等於不生。我所說的不生也不滅,是本來就沒有生,現在也就無所謂滅,這和外道的說法是不同的。你如果要想獲得佛法要領,只要對一切善和惡都不思考,自然就進入清淨的心之本體了,那時你就清湛寧靜,妙用像恆河裡的沙粒一樣無窮無盡。”薛簡受了大師指教,豁然開朗,大徹大悟,行禮告別大師,返回皇宮,把大師說的話上奏。還餉資糧那一年九月三日,朝廷有詔旨下發對大師給予表揚:“惠能大師因年老多病而辭謝進宮召請,他留在民間為朕修行佛道,這是在為國家種福田修功德。大師就像《淨名經》里的維摩居士一樣,託病在毗耶城,闡揚大乘教法,傳授各位佛的教義,宣講不二的法門。薛簡帶回了大師傳授的如來智慧,朕多年行善積德,種下善根,才有這樣的果報,幸遇大師出世,讓朕頓悟了上乘的智慧。感謝大師的恩惠,感激無限。奉上磨衲袈裟和水晶缽盂,敕命韶州刺史重新裝修佛寺,並賜大師舊居寺廟為國恩寺。”

作品評析

本來第九品,在丁福保那個版本上,說是“護法”。其實那是錯誤了,應該是宣詔品。宣,是皇帝來宣,就是請他到皇帝那兒去。詔,是詔書,就是到他那兒,宣讀她的詔書,請他到京都去,所以不能算是〈護法品〉。學習過中國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幾十位皇帝中,武則天是以敬佛聞名的。唐代皇帝大多信佛,但因政治需要,更加尊信道教,因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姓李,唐代皇帝自稱是李老君的後人,所以往往把道教列在佛教之前。但武則天不姓李,她當上皇帝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加上她曾一度出家當過尼姑,對佛教有相當的感情,所以她對佛教特別尊信。武則天與華嚴宗、禪宗有特殊的關係,她把華嚴祖師法藏迎入宮中講《華嚴》,親自為《華嚴經》寫序,敕封法藏為“賢首大師”。同時,她還把禪宗北宗大師神秀、老安,智洗等迎入宮內供養。由於她幾十年不斷地宣傳佛教,使唐代佛教在她的時代中發展到了頂峰。武則天對禪宗很感興趣,經常向神秀等問法,可能也向神秀等詢問世外高人,這時神秀就向武則天介紹了六祖,談到了五祖傳法的事情。從這裡可以看出神秀是一位有道德、有修養的大師,他對五祖是尊敬的,對五祖傳衣缽給六祖是沒有什麼意見的,對六祖也是推重的。不然,他為什麼會向武則天推薦六祖,並明言五祖的衣缽傳給六祖而沒有傳給他這一事實呢!對於達摩傳下來的袈裟,歷來有種種傳聞,神秀、老安等向武則天推薦六祖後,武則天馬上就派人去迎請六祖到京城,但六祖推辭有病沒有去。武則天於是向六祖要達摩的衣缽瞻仰和供養,六祖只好交出來,武則天另外贈送一套僧伽摩衲衣和水晶缽致謝。書歸正傳,六祖為什麼要推辭武則天的禮請而不到京城去呢?一般人可能要說,到了京城,見了皇上,就可以弘揚禪宗啊!這是庸俗和簡單的看法。現在有的人得少為足,唯恐不為人知,如果有個大人物看上他了,再與什麼海外關係拉上了鉤,覺都睡不著,到大地方逛逛,到海外走走,開開眼界,增點見識有什麼不好呢?作為世間知識,或者搞點經濟和名望,當然可以,如果是見道,那就大可不必了。道並不在長安,不在紐約、巴黎、倫敦,也不在香港,要開悟,要修行,那裡也未見得適合於你。如果你自認為開悟了,見道了,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了,你那個心是不會動的。六祖不到京城,不見武則天,沒有他的道理嗎?這裡就可看到六祖的定力和功夫了。其中表現了六祖多大的智慧啊!你想,神秀在那裡地位是那么高,勢力是那么大,除了禪宗的心印衣缽這一點外,神秀無論學問、相貌、口辯、年紀、地位都比六祖強。六祖是南方人,政治上也沒有本錢;而且他傳的法與神秀有差別,到了洛陽一定會引起意想不到的矛盾和紛爭。正如《壇經》所談到的情況“二宗主雖亡彼我”,六祖與神秀本人之間雖不會有什麼衝突,但“徒侶竟起愛憎”,下面的弟子們則早就劍拔弩張了。六祖在廣東,北宗弟子尚敢多次來找麻煩,甚至派人行刺,那六祖到了他們的地盤上,會有什麼後果呢?如果說六祖為法忘軀,必須到中原傳法,那就必然會引起爭鬥,從大處講,對佛法不好,畢竟都是佛教嘛,都是五祖的傳人啊。從小處講,六祖未見得必勝,很可能失敗,所以他不去,這是需要受大的智慧才能抉擇啊,稍有一點利祿的私心,能這樣做嗎?六祖對薛簡的回答也很有趣,通過前面的學習,現在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如薛簡對坐禪所提出問題。對於坐禪,佛教中歷來認為,若想學道,必須坐禪習定,這是印度傳來的一貫主張,神秀的北宗,就是講究坐禪的。他們認為要解脫,要了生死,不坐禪習定是不可能的。而六祖的主張不同,六祖主張是:“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什麼呢?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耶。”沒有智慧;沒有明心見性,你坐上千秋萬載又有什麼意義呢?六祖又引《金剛經》的道理說:“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以故呢?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啊!從形式來看佛,從外表上來認識,那就不是正道,佛的道理不在坐,不在臥,不在行,也不在住;不在生,不在死,不在這種種的一切相上,你若在外在的形象上見佛,那就錯了,你若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你看懷讓接引馬祖那一套手段,不是現身說法嗎?佛、佛性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你在那兒坐禪習定,一方面執著於相,另一方面是企圖有所來去,這當然不能說不是禪,但是凡夫禪,那怕你四禪八定都坐到了家,還是凡夫,智慧沒有開嘛。你要想從坐禪中得到佛的知見,沒有般若怎么行。所以要牢記六祖這句話:“道由心悟”。在禪宗里,真正見性了,才知道過去用功都是白費,本來就是佛嘛,用了那么多的工夫,得到的不外是“今日方知我是我”。五代時有個比丘尼的證道詩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卻把桃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無生無滅,並不是離開了生滅,世間的一切都是在生,都是在滅。深入佛教後,見了道後,你就可見到生滅之中的那個不生不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為中道義”。這是佛法的心要,千萬要記住。一切東西都是有條件構成的,條件消失了它就不存在了。有個“假名”就有它的作用。若離開“假名”另外還可以找個什麼是找不到的。這個謁語把三藏十二部都包括在其中了。最後證悟了什麼呢?“春在枝頭已十分,”現成得很啊,用不著你去追求,用不著你去製造,春天本來就是在這兒嘛。六祖關於明暗的開示也很精到,一般人總是對明暗對立起來,把煩惱菩提對立起來。但是“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你如果在明暗之中去尋道就錯了。還是那一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明也是它,暗也是它。洞山的《寶鏡三昧》有兩句可以作為六祖這裡的註解: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天黑了,萬物都暗了,你的自性並沒有暗,它正光明著哩!天亮了,陽光普照,你的自性也不會而之而明顯了。為什麼呢?這些明暗都是客塵,都是外境,都在自性中生滅,而這個自性動都未動。修道的人以智慧照破煩惱,這是教下傳統的說法,也沒有什麼不對,但禪宗卻在這裡向上提持。六祖認為,智慧與煩惱是二,不是不二,從體上來講,煩惱即菩提,所以禪宗從高一層的意義上講,是不斷煩惱的,斷煩惱等於斷了菩提。所以既不重於菩提,也不畏於煩惱,而只重明心見性,這個問題談得多了,這裡就不多講了。見了道的人是有氣象、有力量的。檢驗一個人修行的標準是什麼呢?俗語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修行人來說,我們就要聽其言,觀其行。有的人著書立說,你一看裡面的道理高得很,頭頭是道。但看他的行為呢?卻不那么象,總覺得說是說得極好,行為上總不是那么回事,要注意這個差距,所以六祖一再強調“心行”,要把學到的理論用在實踐中,要把佛說的道理放在身語意三業的修待上。六祖是見了道的,而且是祖師,在當時就是法王,他是有力量的。武則天是了不起的皇帝,是人王,可以主宰國內的一切,但卻支配不了六祖,大家要體會見道的力量。所以說:“既為法王,何慕人王”,佛法的力量,是超越世間的。這一品,主要介紹了武則天派薛簡問法,六祖稱病拒絕上京,為薛簡開示煩惱與菩提的關係,薛簡說: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這種說法,有沒有錯呢?大家還記得嗎?在壇經般若品第二裡面,六祖說: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又說: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回過頭來,大家再參悟一下上面六祖親自說過的兩段話,與薛簡所問,是不是一樣的?回答說:是一樣的,那么,為什麼六祖說就是對的,薛簡反過來再用同樣的道理來問六祖,就被否定了呢?只有一個答案:就是為了破執。

出處簡介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作者簡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