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春(1586~1637?)

譚元春(1586~1637?)

"與同里鍾惺共選《詩歸》,一時名聲甚赫,世稱“鍾譚”。 主張“吾輩論詩,止有同志,原無同調”(《萬茂先詩序》)。 與鍾惺共編《詩歸》51卷

譚元春(1586~1637?)

正文

明代文學家。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天啟七年(1627)鄉試第一。與同里鍾惺共選《詩歸》,一時名聲甚赫,世稱“鍾譚”。他們創立的文學流派竟陵派
譚元春受鍾惺影響,兩人文學創作主張一致。他提倡詩文抒寫性靈,反對擬古文風,提出:“法不前定,以筆所至為譚元春(1586~1637?)法”,“詞不準古,以情所迫為詞。”認為摹擬古人詞句是“得其滯者、熟者、木者、陋者”(譚元春《詩歸序》)。主張“吾輩論詩,止有同志,原無同調”(《萬茂先詩序》)。他所提倡的“性靈”是學習古人詩詞中的精神,是“專其力壹其思,以達於古人,覺古人亦有炯炯雙眸,從紙上還矚人”。但他強調的“古人精神”只是“幽情單緒”和“孤行靜寄”,只著眼於湖光、花草及“孤懷”、“孤意”等,致使他創作的題材極為狹窄。加之又提倡一種“幽深孤峭”的風格,使文風艱澀,往往雕飾字句而忘及篇章,致使後人有字啞句謎、幾無完篇之詬。
然而譚元春的山水五言詩卻時有佳品,如《夜次陽邏同夏平尋山》、《游九峰山》等,迥然孤秀,有幽冷峭拔風範。其六言絕句《得蜀中故人書》亦朗秀清新,較有情趣。其他一些詩作,雖有一些雋句,但多用奇字押險韻,語句詰屈,令人費解,如:“魚出聲中立,花開影外吹”(《太和庵前坐泉》)等。其《夏夜》詩等,此類弊病更為突出。譚元春的寫景散文亦有出色作品,如《游南嶽記》寫登祝融峰頂所見雲海奇觀:“晴漾其里,雲縫其外,上如海,下如天,幻冥一色,心目無主;覺萬丈之下漠漠送聲。……久之,雲動。有頃,後雲追前雲,不及,遂失隊,萬雲乘其罅,繞山左飛;飛盡日現,天地定位,下界山爭以春翠供奉;四峰皆莫能自起,遠湖近江,皆作一縷白……”氣勢雄偉,景界壯觀。三篇《游烏龍潭記》將三次游賞的不同時令特徵及特異景色描繪得恰到好處,意境毫不雷同。受酈道元影響,語言表現力甚強。其書牘銘序如《求母氏五十文說》、《端石硯銘》、《宋繡觀世音贊》等亦潔清雋永,頗有意致。
著作收入《譚友夏合集》23卷。包括《岳歸堂新詩》5卷,《鵠灣文草》9卷,《岳歸堂已刻詩選》8卷及《諸稿自序》(附諸名家序)1 卷。與鍾惺共編《詩歸》51卷,《明詩歸》10卷,補遺1卷。共評《詩刪》10卷。另有《譚子詩歸》10卷(此集乃其選本,前有自序);《莊子南華真經評》3卷;《四六金聲》10卷(附補遺);選編《東坡詩選》12卷;評點《想當然傳奇》2卷。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