謫仙怨

謫仙怨

《謫仙怨》描述的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斜陽低掛在天邊,一葉孤舟載著友人離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悵!鳥兒在平曠的原野上遠近地飛翔,好似人隨流水各奔東西。《填詞名解》卷一毛先舒云:《謫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馬嵬事,索長笛制新聲,樂工一時競習。案此調即唐人六言律,蓋權輿於《回波樂》詞而衍之,郭茂倩《樂府》稱《回波樂》為商調曲,疑此調亦商調。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卿由隨州左遷睦州司馬;於祖筵之上,依江南所傳曲調,撰詞以被之管弦。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劉長卿 (709~約786)中國唐代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以五言律詩擅長,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濕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集10卷。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劉隨州詩集》(10卷詩,1卷文),《全唐詩》編錄其詩5卷。

原文

謫仙怨謫仙怨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②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獨恨長沙③謫去,江潭春草萋萋④。

注釋

①晴川:指在陽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蕪: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長沙:這裡用漢代賈誼謫遷長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譯文

願白雲將自己的思念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願那一輪明月載著我的愁思隨著溪水帶到友人的身邊。友人貶謫去的苦恨讓人難以言狀,就如那江邊繁茂的春草一樣雜亂而無際。

詞牌律格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八齊;可"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押。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

歷史評價

《填詞名解》卷一毛先舒云:《謫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馬嵬事,索長笛制新聲,樂工一時競習。其調六言八句,後劉長卿、竇弘余多制詞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時,第有調無詞也。說詳康駢《劇談錄》。案此調即唐人六言律,蓋權輿於《回波樂》詞而衍之,郭茂倩《樂府》稱《回波樂》為商調曲,疑此調亦商調。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卿由隨州左遷睦州司馬;於祖筵之上,依江南所傳曲調,撰詞以被之管弦。“白雲千里”,悵君門之遠隔;“流水東西”,感謫宦之無依,猶之昌黎南去,擁風雪於藍關;白傅東來,泣琵琶於潯浦,同此感也。

賞析

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反,陷洛陽,王師敗績,關門不守,車駕幸蜀。途次馬嵬驛,六軍不發,賜貴妃自盡,然後駕行。次駱谷,上登高下馬,望秦川,謠辭陵廟,再拜嗚咽流涕,左右皆泣。謂力士曰:“吾聽九齡之言,不到於此。”乃命中使往韶州以太牢祭之。因上馬索長笛,吹笛曲成,潸然流涕,佇立久之。時有司鏇錄成譜,及鑾駕至成都,乃進此譜,請名曲,帝謂吾因思九齡,亦別有意,可名此曲為《謫仙怨》。其旨屬馬嵬之事。厥後以亂離隔絕,有人自西川傳得者無由知,但呼為《劍南神曲》。其音怨切,諸曲莫比。大曆中,江南人盛為此曲。隨州刺史劉長卿左遷睦州司馬,祖筵之內,長卿遂撰其詞,吹之為曲,意頗自得,蓋亦不知本事。余既備知,聊因暇日撰其詞,復命樂工唱之,用廣其不知者

歷來解此詩者,都認為這是劉長卿回憶當日為梁耿餞行之作,“清川永路何極,落日孤舟解攜”云云,皆指梁耿而言,此說大謬。梁耿,生平無考,未見有受貶的記載。詩中解舟而行的遷客,應是劉長卿本人。理由有三:①如果梁耿也是貶謫之身,劉長卿很可能發一番同病相憐的感慨,但詩中並無此意。②長卿常以賈誼自況,如:“舊遊憐我長沙謫,載酒沙頭送遷客”(《聽笛歌》)、“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新年作》)、“絳老更能經幾歲,賈生何事又三年”(《歲日見新曆因寄都官裴郎中》),且有著名的《長沙過賈誼宅》詩。③此詩既酬梁耿見寄六言,又答秦征君徐少府見集苕溪,則斷無僅言梁耿、不及秦徐的道理,“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云云,正感其餞別之情也。

劉征先生曾有小文,提到他在長沙一家博物館裡見到一個唐代青瓷彩盤,盤上題詩:“鳥飛平無(蕪)近遠,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顯然這是截取劉詩的中間兩聯,由此約可想見劉詩流傳之廣。這裡有一處異文“近遠”值得注意。見於載籍的各種版本,均作“遠近”。常心而論,“遠近”不至訛為“近遠”,而“近遠”卻很可能誤為“遠近”。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說劉長卿“甚能煉飾”,劉熙載《藝概》也說其“以研鍊字句見長”。可以說鍊字鍊句是大曆詩風的一大特點,而在其代表人物劉長卿的詩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鳥向平蕪近遠”,飛鳥向平蕪飛去,由近而遠,正可起興“人隨流水東西”。“東西”即“自東而西”,即獨孤及序言所說“將涉江而西”。這樣的措辭,在初盛唐詩中殆不可見,允稱“以新雋開中晚之風”。為什麼這裡的“東西”須理解為“自東而西”而不是杜甫“世亂各東西”式的“各自東西”呢?我們且往下看。“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前文已稍及,這是有感於秦征君徐少府送別之情而云然。“白雲”意象為劉長卿所偏愛,甚於秋風夕陽。在長卿500多首詩中,出現“白雲”一詞的,至少在50首以上,而以“雲”為意象的,更不知凡幾。“白雲”在劉詩中有多種用法,或為荒遠之地,或為方士隱修處,或為漂泊的化身。此處以後者為是,但又不囿於這一理解。以“白雲”為孤舟遠謫的劉長卿固無不可,以其為秦征君徐少府送別之情,則似更合。有句為證:“白雲如有意,萬里望孤舟”(《上湖田館南樓憶朱宴》)、“空餘白雲在,容與隨孤舟”(《杪秋洞庭中懷亡道士謝太虛》)、“白雲翻送客,庭樹自辭風”(《禪智寺上方懷演和尚》)。“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蓋謂秦徐諸君眷念之情如白雲明月,伴我千里萬里、溪前溪後。注家或以“前溪後溪”為苕溪之東苕溪西苕溪,或以為另有其地,或是,但盡可不必拘泥。既與“千里萬里”對舉,極言行遠,則“前溪後溪”,似不可捉置一處。以為“溪前溪後”,狀船行之久、友眷之深可也。“千里萬里”猶“近遠”,“前溪後溪”猶“東西”。措辭方式,如出一轍。和“近遠”“東西”一樣,我們初讀“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也隱約覺得這裡面有某種為前代所無的新的元素。比較明顯的是“白雲”和“千里萬里”、“明月”和“前溪後溪”之間都沒有動詞連線,而在上文引以為證的幾首“白雲”詩中都用了動詞,白雲或“望”,或“隨”,或“送”,這些動詞都適合本詩語境,但它沒有用,反而意蘊更深,境界更闊。誠然,單純省略動詞不是什麼新鮮的手法。但如果我們將其與“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一類的詩句對讀,還是覺得劉詩用語尖新而與後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句式相近。用語如此,用意也就有相似的特點。王維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到了劉長卿的手裡,可能被壓縮成“春色江南江北”。要之,劉長卿之詩,新在能約能斂。

相關小說

《歲歲年年之謫仙怨》梨灼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