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紀念館

諾貝爾紀念館

諾貝爾紀念館原為諾貝爾故居 (Nobel's House) ,坐落在瑞典中部卡爾斯 庫加市的白樺山莊 , 離斯德哥爾摩二百多公里。這是一座乳白色的二層樓 房,樓房的綠草坪和四周的白樺林交相輝映, 環境清幽 。

基本信息

諾貝爾紀念館

諾貝爾紀念館諾貝爾紀念館

瑞典人引以自豪的諾貝爾紀念館位於卡爾斯庫加市,這裡離斯德哥爾摩約200公里,在一個環境幽雅的白樺山莊,碧綠的草坪和清新的白樺森簇擁著一座乳白色的二層樓房,這就是諾貝爾紀念館。

紀念紀念

關於諾貝爾

諾貝爾諾貝爾

姓名:Alfred Bernhard Nobel

別名:諾貝爾

生辰:1833-10-21

忌日:1896-12-10

地區:斯德哥爾摩

國家:瑞典

職業:化學家

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841年至1842年間,他在斯德哥爾摩聖雅可比教會學校學習。1843年至1850年間,在俄國首都彼得堡跟俄羅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師學習。1850年至1852年,諾貝爾先後到歐美諸國進行廣泛的旅遊、學習,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年僅16歲的他已精通英語、德語、法語、瑞士語、瑞典語和俄語,為他今後的創造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諾貝爾獎

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簽署了他死後遺留下來的所有可變賣財產的遺囑:將全部財產作為設立諾貝爾獎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獎給對人類文化科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根據當時估計,他的遺產約有三千三百萬克朗(瑞典幣,約折合920萬美元)。諾貝爾獎金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物理學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由瑞典卡羅琳醫學研究院負責頒發,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負責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當時挪威與瑞典同存於一個一王國)負責頒發。1968年瑞典銀行決定增設經濟學獎,這項獎金由瑞典銀行提供。諾貝爾在遺囑中強調指出“在評選得獎人時必須不分國籍、不分膚色、不問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一視同仁,唯一標準視其實際成就。” 諾貝爾逝世後,有關機構籌建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1901年1月1日開始管理基金,同年舉行了第一次頒獎儀式。有關機構還對諾貝爾獎金做了進一步的規定:每個各項獎金可由兩個獲獎青年均分享(最多不超過三人);如果當年無人得獎,則該獎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項獎金在五年內至少應頒發一次,實際上,從1901年開始授獎以來,都是每年頒發一次,只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1942年),因戰爭關係,才停頓了幾年。由於按規定,每年要從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沒有發出的獎金也併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數目越來越大。在同一年裡,各項獎金的數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獎金數額有所變動,其幅度主要取決於市場行情,因為這些獎金是靠基金資本的年收入來支付的。

諾貝爾獎金每年於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以隆重的儀式在斯德哥爾摩寬敞的音樂廳里頒發,和平獎於同一天在奧斯陸挪威國會所召集的會議儀式上頒發。

諾貝爾獎,現在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最高榮譽,也是威信最高的國際性大獎。

歷史資料

白樺山莊並不是諾貝爾出生的舊居。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個瑞典家庭,9歲時便跟隨家庭移居當時俄國的首都彼得堡,從那以後他在許多國家生活過,最終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世界公民,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瑞典公民權。 1894年,諾貝爾結束了海外漂泊生涯回到祖國定居,買了這座當年瀕於倒閉的軍工廠,並建了一個實驗室,決心為自己國家的國防事業作一番貢獻,但他在這裡只生活了兩年就與世長辭了。選擇這裡作為諾貝爾故居還有一個原因是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的舊居,現在已建起一座座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當年的住宅早已不復存在,白樺山莊就成為現今瑞典惟一保存完整的諾貝爾舊居

紀念館紀念館

1975年,白樺山莊正式建為諾貝爾紀念館。館裡珍藏著諾言貝爾生前的陳設和生活的照片,以及他獲得的各種技術發明專利證書和金質獎章,他的遺囑也保存在這裡,諾貝爾的生活雖然樸素,諾言貝爾的實驗室也舊貌依然,但各種儀器和設備卻是琳琅滿目。諾貝爾一生勤奮工作,刻苦鑽研,發明成果纍纍,是全世界一位罕見的智慧巨擘。然而,這位科學偉人的日常生活並不奢華,簡樸的生活和卓越的貢獻形成鮮明的對照。諾貝爾一生愛好文學,也酷愛詩歌,除此之外,他將全部精力投入科研事業中。在展覽館的諾貝爾臥室中,人們看到的是簡單而樸素的陳設,只有床、桌和衣櫃等幾件不可少的家具。諾貝爾半畢生精力和寶貴的財富都用於造福人類,他說:“我的家就是我工作的場所,而我則到處工作。”諾貝爾不僅以發明了硝化甘油引爆劑、雷管、硝化甘油固體炸藥而榮獲“炸藥大王”的美名,而且對光電學槍炮學機械學生物學生理學都有一定的造詣,一生共取得355項技術發明專利。他沒有結過婚,直至臨終仍孑然一人。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聖雷莫與世長辭,終年63歲。他在遺囑中,決定將折合920萬美元的部分遺產建立一項基金,將其利息分為5份,分別獎給世界上每年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上“為人類利益做出更大貢獻的人”,這也是諾貝爾值得人們紀念的可貴之處。現在,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科學家每年都要匯聚到這裡,在這裡舉行諾貝爾學術討論會,共同探討各門科學的新課題和諾貝爾“造福於人類”的學術思想。當年諾貝爾買下的只有數百人、設備、陳舊、瀕臨倒閉的波福斯軍工廠也重新獲得了生機,今天,波福斯工廠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兩萬人的大型現代化聯合企業,它既是瑞典最大的軍工廠,也是利用其先進技術和設備不斷擴大民用產品生產的工廠,民用生產占該廠總銷售額的一半以上。而白樺山莊更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和諾貝爾學術活動的中心。

緣分

希臘富翁喬治·馬爾庫7日表示,他將在雅典投資建一座諾貝爾紀念館,取名為“希臘諾貝爾收藏博物館”,預計明年與公眾見面。為了這項工程,馬爾庫一家專門捐款設立基金,並在雅典北郊購置館址。馬爾庫自豪地告訴美聯社記者,那塊土地曾經蚊蠅滋生、荒草遍地,現在已經被開墾出來。諾貝爾的名字早已享譽全球,以其名字命名的基金更是影響廣泛。儘管如此,希臘人還是不解,這個瑞典人與自己有什麼關係,以至於要為他在雅典建造一座博物館?這得從諾貝爾與身為歷史學家的馬爾庫的“緣分”說起。20世紀70年代後期,馬爾庫在義大利學習歷史。研究中他發現,諾貝爾有兩個朋友都姓“馬爾庫”,正巧和自己的姓相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巧合,激起了他對諾貝爾生平的強烈好奇。而為諾貝爾建博物館幾乎成了馬爾庫的畢生追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