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勞孜節

諾勞孜節

諾勞孜節,是生活在新疆天山山區、帕米爾高原上的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

概述

諾勞孜節諾勞孜節

每年3月,在我國農曆春分前後,當牡羊星第一次在天空正南方升起時,山區、高原冰雪初融,沉寂了一冬的柯爾克孜牧村就開始歡騰起來,共慶自己的節日—— 諾勞孜節。這一天正值柯爾克孜歷的一月十日,被視為新年之始,所以諾勞孜節也就成為他們辭舊迎新的節日。它有如漢族同胞的春節,寄託了高原民族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幸福生活的憧憬。諾勞孜節
關於諾勞孜節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有一種說法是,在柯爾克孜族人心中,牡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它能使大地解凍、萬物復甦、草木發芽、羊群產羔;而雙魚星則是草原上的災難之源。所以,柯爾克孜人選擇雙魚星降落、牡羊星升起的時刻歡慶,是希望一切災難都能隨著雙魚星的降落而去,幸福和吉祥能伴著牡羊星的升起來到人間事實上,諾勞孜節的產生,與草原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繫。時值春雨紛飛,草場青青,畜群歡騰,是放牧的最佳時節。在柯爾克孜歷中,一月稱小月,又叫“羊羔月”。每年的諾勞孜節之後,羊群就進入產羔季節,新一輪的勞作又開始了。辭舊迎新,自然值得慶賀。由此可見,諾勞孜節的產生,與節氣、與農牧業生產有著必然的聯繫。
諾勞孜節起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史書記載,隋唐時,諾勞孜節便成為漠北草原和廣大西域地區各遊牧民族的盛大節日。在葉尼塞河流域遼闊的大草原上,柯爾克孜族人歡度諾勞孜節時,人人衣著艷麗、頭插紙花,女子登高遠眺;男子在鼓樂聲中馳馬射箭、舞獅弄駝,歡唱痛飲。整個部落沸騰了。
如今的諾勞孜節,內容在變,慶祝形式也在變,但有兩樣活動仍流傳至今。
火,在柯爾克孜族人的諾勞孜節慶祝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火的意義

節日前夜,在帕米爾高原的柯爾克孜牧村里,家家戶戶氈房前都要點燃一堆篝火,一家老小和牧歸的牛羊依次從火堆上跳過;全家人黎明即起,一家之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樹枝點燃一個火把,在人、畜頭上各繞三圈,還要舉著火把在畜 圈外走三圈。火光熊熊,燃燒著的是柯爾克孜族人的美好心 願——盼望著驅走黑暗,帶來快樂和健康。
在諾勞孜節的早晨,柯爾克孜族人合家吃一頓“克缺飯”是必不可少的。勤勞的主婦用去皮的小麥、大麥等七種以上的原糧、牛羊肉以及各種野生調味作料煮成粥,作為新年的早餐。有的甚至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百家飯、祈萬家福。“克缺飯” 里記錄著一段艱辛的歲月,也包含著柯爾克孜族人苦盡甘來的 感恩之情。傳說在古時候一個寒冷的冬季,山川雪封、河水冰 凍,柯爾克孜族人無法磨糧,只好煮食原糧度日,一直持續到諾 勞孜節。沒想到來年冰消雪融後,水草肥美、五穀豐登、六畜興 旺,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年景。在今天的柯爾克孜族人心中, 吃“克缺飯”是不忘歷史、矢志奮發的最好的傳統教育。不同的 是,現在的“克缺飯”里不僅有原糧,更有美味的肉食。
在諾勞孜節的夜晚,舉行盛大的篝火狂歡是免不了的。在奧孜庫木孜(口弦)、卻譜卻爾的悠悠迴響中,在庫木孜、克雅克奔放的鏇律里,一村老少盡情歡舞,唱著代代流傳的《諾勞孜歌》,新的希望。 “舊的一年過去了, 歡樂的新年來到了。 祝願我們歲歲平安, 祝願我們人畜兩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