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中的多話現象

諮詢中的多話現象:使心理諮詢中產生阻抗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諮詢中求助者或諮詢師大量敘述與諮詢沒有關係的內容,從而影響諮詢效果、阻礙諮詢進行的現象。

概念

諮詢中的多話現象是諮詢中求助者或諮詢師大量敘述與諮詢沒有關係的內容,從而影響諮詢效果、阻礙諮詢進行的現象。

多話現象的表現

求助者或諮詢師是否多話受諮詢師角色定位、諮詢內容的難易、諮詢時間的長短因素影響,不同的諮詢師對多話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有些諮詢師喜歡求助者簡明扼要地說明情況,然後由諮詢師給予解釋、勸告、指導、訓練,等等。此類諮詢師把自己放在主動的、指導者的位置上,因而對求助者超出自己所希望的敘述,就感到不耐煩,視為多話。反過來,在一個非常重視傾聽、以求助者為中心的諮詢師那裡,這個求助者的敘述不但不屬多話,還會受到鼓勵。

有些諮詢師若認為求助者的問題比較嚴重,原因比較複雜,需要詳細了解時,就希望求助者多談些,反之,若認為問題一目了然,原因較簡單,容易處理,就不希望求助者講得太多,不然,就認為是多話。

有些諮詢師喜歡短期諮詢,而有些諮詢則採用長時程諮詢。對前者,由於時間短,次數少,目標明確,故不希望求助者過多地敘述,而是希望緊扣主題,敘述重點突出、層次清楚,甚至最好是事先準備好敘述提綱或書面材料,以節省時間。而在準備多次詢問的諮詢師那裡,由於時間相對多些,所以有可能讓求助者多述說,涉及的範圍亦可以廣些,以便更多地掌握材料,作更大範圍的調整。因而這兩種諮詢師對同一求助者是否多話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

一般而言,判斷多話應考慮是否大量及是否與諮詢有直接密切的聯繫。例如,諮詢師提問:“您今年多大年紀了?”一般對於封閉式提問,只需封閉式回答,如回答“48歲”即可。若求助者回答、“我今年48歲,1962年生的,屬虎的”,雖然諮詢師的提問中並沒有哪年出生,屬相如何的內容,但求助者回答的哪年出生、屬相等有助於說明年齡,也不存在大量無關的內容,一般不判定為多話,不必進行干涉。但求助者一旦回答“我今年48歲,1962年出生,屬虎的,1962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從自然災害的產生原因,到產生的嚴重後果,從國內的政治形勢,講到原蘇聯的對華政策,等等,則完全應該判定為多話,因為求助者陳述的大量內容與諮詢無關。

多話的原因

與諮詢師有關的原因

多話也可能來源於諮詢師,諮詢師沒有正確的諮詢理念,或不按諮詢的職業要求進行,則可能多話。第一,諮詢師有感而發的宣洩。例如,求助者為外來打工者,因無力買房子前來諮詢。諮詢師自己也被房價所困擾,此時就對求助者講了自己的困惑和煩惱。大量的內容與諮詢無關,屬於多話。第二,諮詢師的評價,求助者存在婚外感情,諮詢師對此很反感,對人們的道德水平、社會風氣、法律制度等進行了大量的評價,這與諮詢無關,屬於多話。第三,諮詢師的邏輯能力欠缺,或解釋過多等,也可能造成多話。

與求助者有關的原因

(1)宣洩型:這類求助者只是為了宣洩一時的劇烈情緒,他們急需一個宣洩的對象,在傾訴時往往猶如傾盆大雨、排山倒海,喜怒哀樂都會表現出來。對此類求助者,諮詢師只需認真、關切地傾聽即可。待求助者宣洩後,一般都會雨過天晴,心平氣和下來。

(2)傾吐型:此類求助者與宣洩者有些相仿,日常生活中他們多有不快而又缺乏傾吐的對象。由於諮詢師的熱情、耐心、尊重,使其備受感動,傾吐的閘門一開,便一發不可收拾,把多年來積壓的大大小小的不滿、煩惱、傷心都通通講了出來。

(3)癔症型:此類求助者在講話時眉飛色舞,表情豐富,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所述內容多有曲折的故事情節,但仔細分析,卻都富有誇大色彩,而且並無多少急迫或困擾的問題,求助者似乎也沒有什麼需要諮詢師予以幫助的,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求注意和讚賞。

(4)表現型:與癔症型有些類似,此類求助者總是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乃至對心理諮詢及心理諮詢師品頭論足,但很少談論自己,即使談論自己也是講些自己的特長沒有得到欣賞或重用等方面。他們喜歡錶現自己,並不在意諮詢師說什麼,他們諮詢的目的往往是發表意見,進行評論。

(5)表白型:此類求助者知道自己正面臨某方面的問題,然而,面談時,他們一味地談論別人的不是:人際關係不和是因為別人太霸道、太小氣、太不夠朋友;考試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教得太差,考題出得太偏,老師評分不公正,等等。總之全是別人的過錯。他們來諮詢,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沒問題,有問題也是別人的問題。

(6)掩飾型:這類情況需要諮詢師細心觀察。有些求助者不停地講話只是為了掩蓋他們被人真正了解的恐懼:他們一直在搶占講話的機會,為了說話而說話,內心卻害怕與諮詢隳正匾交鋒,害怕諮詢師的發閥,害怕沉默繪自己帶來的壓迫及可髓泄露自己內心的恐慌不安。他們健談正是內心焦慮的反映。

(7)外向型:有些求助者性格外向,活潑健談,好交朋友,尤其是在遇到一位比較喜歡的、注意傾聽的諮詢師時,更是天南海北,無所不談。倘若諮詢師不善把握或亦喜歡這樣時,往往使諮詢事倍功半。

多話現象的處理

諮詢師遇到健談、多話的求助者時,應看到它的兩重性:一方面,可能會影響諮詢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也是充分認識求助者的一個機會。對此,諮詢師應根據諮詢目標、諮詢安排以及多話的類型作相應的調整。

比如對宣洩型、傾吐型的求助者,應充分尊重他們的需要,耐心地傾聽,給他們以安全感、理解和愛護,必要時給予指導。不可粗暴地打斷,顯得不耐煩或不屑一顧。尋求注意型的健談者,可能有癔症的性格,他們的言談舉止富有戲劇性。這種人前來諮詢可能並沒有大的問題,如果要改變的話則是他們的人格,但這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們求助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注意,那么諮詢師只要給予注意就能滿足他的要求。對好表現型的求助者,也可採用相似的對策。

表白型的求助者沒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他們往往缺乏自知,對此,諮詢師一方面一定要認真傾聽,不能對其指責或評論:“你怎么總說別人不對?”“這件事明明是你自己有錯!”另一方面,要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要善於運用他們的話、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擺事實講道理,多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引導。語言上要緩和,多用“你看這件事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 “如果當時你不是這樣……而是那樣……事情是否會好些呢?”如果諮詢師口氣很硬,過於肯定,求助者可能會拒不接受,更要尋找別人的不是來保護自己,會談就會變成爭論或陷入僵局。

掩飾型的健談一般不會出現在開場,而是在將要涉及或已涉及某一敏感問題時出現。求助者有意或無意地談論別的話題進行轉移、掩飾,其講話速度會加快,忙不擇詞,句與句之間、一個主題與另一個主題之間停頓短促,似乎是怕人插話。對這種情況,諮詢師應考慮為求助者創造一個寬鬆、安全的氛圍,可以請求助者慢慢講,可以作出反應:“我似乎覺得你有些不安。”或“我覺得你似乎有什麼話要說。”或者更直截了當請求助者回答敏感、想要掩飾的問題:“你能否談一下?”出現掩飾型的健談時,往往是發現某些重要問題的時候,諮詢師應善於抓住時機。有時求助者談小問題而掩蓋大問題,丟卒保車,諮詢師要明察秋毫。

與外向型的求助者面談,比較容易有氣氛,但若不善引導,則形同聊天。為此,諮詢師要善於及時把會談引入正題。

無論哪種類型的多話,均可利用內容反應技術加提出新問題的方式處理。例如,諮詢師的問題是“請你談談你們夫妻感情如何?”求助者的回答應該沿著夫妻感情的主線回答。但由於各種原因,求助者會多話,求助者回答:“我們夫妻感情原來很好”,但話鋒一轉,變成“但自從我婆婆來了以後,矛盾就產生了,我婆婆也是的,明明有5個孩子,別人家不去,偏偏到我們家來”,內容已經轉到婆婆身上。求助者還可能轉到其他方面,如“其實,我婆婆儘管有5個孩子,但實際上其他孩子家都沒法去,他們家老大……他們家老二……他們家老三……他們家老五……”此時求助者所陳述的是與諮詢完全沒有關係的內容,數量很大,應該判定為多話。諮詢師對此必須處理,妥當的處理的方式是在求助者講話的間隙,進行內容反應,並提出新問題,以此控制談話的方向和內容。如諮詢師說:“你剛剛講的是你婆婆的一些情況,我想了解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請你重點談談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吧。”則將多話轉到夫妻感情的內容上來。有時求助者講話速度很快,諮詢師一時沒有機會作內容反應,此時也不必著急,可以再進行傾聽,在求助者談話出現間隙時進行內容反應,如“你剛剛講的是你丈夫家老三的一些情況,我想了解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請你來談談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吧”,可以實現對談話方向和內容的調整、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