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

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

《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是2004年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繼洲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金融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3月1日)

叢書名: 現代商業銀行創新發展論叢
平裝: 300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7504929689
條形碼: 9787504929686

內容簡介

《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體制再造的目標模式和路徑選擇。《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首先對成熟市場經濟體中現代商業銀行的體制及其特徵作了深入分析,得出商業銀行成長最終收斂於現代公司制度這一重要命題。在此基礎上,《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運用現代公司理論,從產權委託-代理關係和組織制度三個基本層面上研究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體制再造問題以及國際上可供借鑑的經驗,並指出: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根本出路在於體制再造,而不僅僅是“技術模仿”,需要將其再造為多元產權主體的現代股份有限公司,使之具備市場化的公司治理和層級組織。
《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可供政府研究決策部門相關人員,銀行系統從業人員,高等學校金融專業師生閱讀。

編輯推薦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兩低一高”(資本充足率低、資源配置效率低、不良資產占比高)問題,一方面影響著進入貨幣經濟時代中國的GDP增長,使通過金融深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願望難以順利實現;另一方面,民族銀行業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7年後外資銀行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帶來的巨大衝擊。對主要依託間接融資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中國而言,國有商業銀行可謂任重道遠。為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先後採取“放權讓利”、注資、剝離不良資產等方式,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結果不甚理想。“放權讓利”後短期行為凸現;補充資本金後資本充足率又不斷下降;債轉股後不良資產又開始積累,而且是大面積的,二次剝離呼聲又起。這就讓人們不得不從體制的源頭來考慮,必須從體制再造上來防範和控制這些弊端,而不僅僅是“技術模仿”。
在研究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的時候,我遵循的是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的分析方法,並輔以歷史和一般均衡分析。為了深刻剖析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弊端之根源,我首先對成熟市場經濟體中的現代商業銀行體制及其特徵作了深入探討,得出商業銀行成長最終收斂於現代公司制度這一重要命題,並將此作為貫穿全書的一條邏輯主線。正因為現代商業銀行體制特徵集中體現在現代公司制度上,所以需要用現代公司理論來研究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問題。

書評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有幸在一家省級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從事管理工作。幾年中,除了處理大量的日常經營業務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提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問題。然而,因陷於繁忙的經營事務,沒有時間和精力使之系統化。兩年前,復旦大學成立金融研究院,我由學校引進做了一名從事金融學研究和教學的老師。近兩年中,我對過去多年思考的問題又作了許多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書便是思考和研究的心得。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兩低一高”(資本充足率低、資源配置效率低、不良資產占比高)問題,一方面影響著進入貨幣經濟時代中國的GDP增長,使通過金融深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願望難以順利實現;另一方面,民族銀行業面臨加人世界貿易組織,2007年後外資銀行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帶來的巨大衝擊。對主要依託間接融資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中國而言,國有商業銀行可謂任重道遠。為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先後採取“放權讓利”、注資、剝離不良資產等方式,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結果不甚理想。“放權讓利”後短期行為凸現;補充資本金後資本充足率又不斷下降;債轉股後不良資產又開始積累,而且是大面積的,二次剝離呼聲又起。這就讓人們不得不從體制的源頭來考慮,必須從體制再造上來防範和控制這些弊端,而不僅僅是“技術模仿”。
在研究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的時候,我遵循的是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的分析方法,並輔以歷史和一般均衡分析。為了深刻剖析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弊端之根源,我首先對成熟市場經濟體中的現代商業銀行體制及其特徵作了深入探討,得出商業銀行成長最終收斂於現代公司制度這一重要命題,並將此作為貫穿全書的一條邏輯主線。正因為現代商業銀行體制特徵集中體現在現代公司制度上,所以需要用現代公司理論來研究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問題。
在第3~5章,我分別從產權、委託一代理關係、組織制度這三個現代公司理論的基本層面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現有體制進行深入分析。產權主體的虛置和單一是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弊端之根源,產權對效率的促進處於極度不完全狀態,並由此導致委託一代理關係之扭曲:銀行家缺位和長期激勵失效;組織結構與政府行政管理體制高度耦合,不具備真正金融企業之特質。欲使國有商業銀行真正成為現代金融企業,前提是需要切實推行產權制度變革,通過將其再造為多元產權主體的現代股份有限公司,使得股東變成“真”股東,真正承擔投資風險,關心銀行收益和未來成長,有積極性去選擇能幹的經理人(銀行家),並採取措施激勵、約束經理人,使之幹得更好。同時,還需要建立起與之相配套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使股東、董事會和經理人權責明確,各司其職,分別運作,有效制衡;發揮好外部人的控制作用。需要以客戶為中心,構建市場化的公司層級制度,充分提升組織在最佳化系統內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
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還受到諸多外部條件的制約。在第6章中我重點探討了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與政府、與金融市場結構、與國有企業的關係。現代商業銀行體制的最終確立,需要政府、中央銀行監管、金融市場結構和國有企業改革等諸多因素的規範、建立和配合。對中國這樣一個轉型經濟體而言,這些外部條件的改善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
……

作者簡介

熊繼洲,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秘書長、金融學教授;曾長期從事財政、金融方面的實際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金融研究》、《財政研究》、《金融時報》(理論版)等重要報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著作多部。

目錄

前言
1 問題的提出
1.1 引言
1.2 文獻回顧
1.3 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 本書研究的一些主要概念
2 現代商業銀行體制述
2.1 現代商業銀行體制的歷史形成
2.2 “英美模式”與“德日模式”的商業銀行體制
2.3 商業銀行成長收斂於現代公司制度
2.4 本章小結
3 公司產權理論與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
3.1 現代公司產權理論
3.2 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缺陷分析
3.3 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再造
3.4 本章小結
4 公司委託-代理理論與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
5 公司組織理論與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
6 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外部條件分析
7 國有商業銀行體制再造的國際經驗借鑑
結語
參考文獻

序言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有幸在一家省級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從事管理工作。幾年中,除了處理大量的日常經營業務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提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問題。然而,因陷於繁忙的經營事務,沒有時間和精力使之系統化。兩年前,復旦大學成立金融研究院,我由學校引進做了一名從事金融學研究和教學的老師。近兩年中,我對過去多年思考的問題又作了許多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書便是思考和研究的心得。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兩低一高”(資本充足率低、資源配置效率低、不良資產占比高)問題,一方面影響著進入貨幣經濟時代中國的GDP增長,使通過金融深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願望難以順利實現;另一方面,民族銀行業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7年後外資銀行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帶來的巨大衝擊。對主要依託間接融資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中國而言,國有商業銀行可謂任重道遠。為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先後採取“放權讓利”、注資、剝離不良資產等方式,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結果不甚理想。“放權讓利”後短期行為凸現。

文摘

本節首先對公司成為現代企業的主要形態進行分析考察,隨後以現代商業銀行這類金融企業為例,對商業銀行成長為什麼最終將收斂於現代公司制度做一些必要的理論推演。
2.3.1 公司已成為最重要的企業形態
科斯(Coase,1937)提示了企業替代市場而存在的深刻原因在於:付出所有權關係成本以節約市場交易成本,成本的節約即是企業這種交易形式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公司怎么會成為最廣泛、最重要的企業形態呢?
(一)企業發展簡史
1.家庭作為生產單位。家庭式的生產組織主要以謀生為主,是一種沒有市場的經濟。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生產的產品供自己消費,偶爾有剩餘,也只是與鄰居或在較小的範圍內交換。ll世紀以前的世界基本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2.手工工場作為生產單位。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後,城市中開始集中有新興的工業和手工工匠,以及他們的作坊。手工工場在16~17世紀的英國已占有很大優勢,保爾·芒圖(Panl Mantowx)稱之為家長制工業的古典形式。手工工場發展後期,出現了充當交換中間人的“坐商”。
3.工廠作為生產單位。18世紀工業革命後,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工場,大規模生產制度得以確立,資本僱傭勞動制度隨之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