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京師翠微山

[12]離立:並立。 [14]渟:水停不動。 [16]禮:禮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說京師翠微山作品年代:清代作者:龔自珍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說京師[1]翠微山翠微山者,有籍於朝[2],有聞於朝[3],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隱者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為高矣。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居西北,為傘蓋,不為枕障[4]也。出阜城門三十五里,不敢遠京師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構其半,臚其趾[5],不使人無攀躋之階,無喘息之憩;不孤巉[6],近人情也。與香山靜宜園[7],相絡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於三山為懟也[8]。與西山亦離亦合[9],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草木有江東之玉蘭,有蘋婆[10],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芬腴[11]。石皆黝潤,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諧於俗,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最高處曰寶珠洞山趾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12]。山之盩有泉[13],曰龍泉,澄澄然渟其間[14],其甃之也中矩[15]。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為僧廬焉,名之曰龍泉寺。名與京師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經一分,禮經以禮文佛[16],不則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辶只]焉[17]。余皆顯露,無龍泉,則不得為隱矣。余極不忘龍泉也。不忘龍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飛[18],白晝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畝。平生至是,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19],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

作品注釋

[1]京師:清王朝首都,今北京市。翠微山:在北京市西北約三十里。[2]籍:書冊,此指登記註冊。[3]聞:名譽、名聲。[4]枕障:枕頭和屏風。[5]臚(lú):陳列。趾:山腳。[6]孤巉(chán):獨立高險。[7]靜宜園:香山寺故址。乾隆十年秋重修後改名靜宜園。[8]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懟(duì):怨恨。[9]西山:在北京市西北郊。[10]蘋婆:亦稱鳳眼果,常綠喬木。[11]靡靡:草伏相依的樣子。芬腴:眾多豐滿。[12]離立:並立。[13]盩(zhōu):山的曲折處。[14]渟:水停不動。[15]甃:此處指砌磚的水泥。中矩:合乎尺度。[16]禮:禮拜。文佛:佛經是文字組成的佛。[17][辶只](qì):彎曲。[18]形偃:形態下臥。[19]古之逸:像古代隱逸之士。

作品簡析

這篇文章選自《龔自珍全集》第一輯。文章詳細描繪了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徵和自然人文景觀,表面處處說山,實際處處擬人,賦予翠微山一種人格特徵。文中形象地刻畫出清朝一類士大夫為官不高不低、與人不觸不背、為文亦典亦俗、處世既仕又隱的形象,可以說是四面圓通、沒有稜角的形象。最後作者強調翠微山令人不忘的四松,並將其與鄧尉山的四松加以對比。鄧尉山因相傳漢時鄧尉隱居於此而得名。鄧尉山的四松也似乎具有古代隱士的風範,放逸不羈、神氣飛揚、敢於藐視天地;翠微山的四松則顯得莊重正直,雖缺少生氣,卻也是天地間不可缺少的。作者通過對比松樹,刻畫了隱於朝的士大夫形象和居遠山的隱士形象,雖讚許生機勃勃的鄧尉之松,也認為翠微之松不可缺少。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字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他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在經學上,又是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思想激進,敢於揭露和批判黑暗現實,富有愛國熱情。散文奧博縱橫,思致深刻,自成一家。後人輯有《龔自珍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