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納赫特韋

詹姆斯·納赫特韋

詹姆斯·納赫特韋,男,194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畢業於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由於獨特的視角以及發人深省的感悟,他成為當今世界最有聲譽的攝影家。

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1948年-)是當今世界最廣為人知也是最受讚譽的戰地攝影師之一,他的鏡頭指向二十年來人類的每一次野蠻衝突,足跡踏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戰場。從盧安達科索沃到美國的911事件,納赫特韋記錄著歷史,講述著血的教訓與人類自省的歷程。

生平

求學階段

納赫特韋於194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錫拉丘茲市,而後在麻塞諸塞州長大,就讀於萊姆斯特高中。1966年1970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研讀藝術史學和社會科學。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商船船員,在航海的日子裡,深受越戰和一系列美國政治事件中新聞圖片影響,壯志與靈感使他決心成為一名攝影師。

攝影學習

青年時代的納赫特韋自學攝影,閱讀書籍並租用暗房以便掌握紮實的沖印技術,幾年裡孜孜不倦地向前輩學習積累。隨著個人畫廊的建立和攝影專題論文的發表,他對攝影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初他以學徒圖片編輯為業,而後成為一名卡車司機。每一項工作都潛移默化地增長著他的閱歷。

1976年,納赫特韋已有能力承擔他的第一份攝影工作。在新墨西哥州一家報紙的攝影師。在這家報紙的第四年,納赫特韋離開新墨西哥州,前往紐約尋找屬於他的自由攝影師之路。

這是一份沉默的決定,貫穿了納赫特韋的攝影夢想“去遠方工作”,學習知識技術、領略人文現實,進而從地方報紙的學徒工到大型媒體的攝影師。回看納赫特韋的攝影之路,與大學的藝術史和社會科學課程相比,實踐無疑給予他更多。多樣化的工作為他帶來更多與尋常人接觸的機會,更提高了它的圖片編輯技能。

學習的最好方法是教會自己。納赫特韋以其固有的天分與汗水,為當代報導攝影立了下新的標桿。

風格

對平常人來講,戰地攝影師充滿了太多戲劇性的元素,納赫特韋的平實與簡約超出人們的想像。白襯衫、牛仔褲加雙肩攝影包這就是納赫特韋的全部裝備,沒有頭盔,也沒有防彈衣。他更不會鑽進裝甲車之類,而是靜靜伏進戰壕,聽流彈從耳邊飛過,等待快門時機,仿佛天佑其命。他從不說話,也從不輕易按下快門,其他記者飛快地拍攝時,納赫特韋往往只是等待,因為他明白需要的影像何時到來。

納赫特韋多年使用佳能膠片單眼相機,大多搭配廣角變焦鏡頭,主機備機各一台,近年開始使用佳能數碼單眼相機。膠片主要以彩色反轉片和Tri-X等黑白膠片為主,拍攝完成的膠捲被直接寄至《時代》雜誌或帶回他在紐約的工作室沖印。納赫特韋的彩色攝影以誇張而又不失真的色彩對比來表達戰爭的慘烈、環境的蕭條或人的精神狀態。他善於在複雜的光線下迅速按經驗和心算確定曝光,使反轉片曝光精準,明暗獨到,具有極強的視覺張力與場景縱深,使影像主體與背景環境緊密融合。黑白片則不拘於前輩的套路,各種誇張視角和獨特構圖,再如陰影和景深等元素極大地充實和活躍了畫面,使信息量擴大,感染力增強。而這一切正是報導圖片的制勝所在。

對於圖片而言,完美的思與路結構都不因其本身的存在而愈顯重要,更大的優勢在於這些幫助表現了圖片的主題。想要放棄精心設計的預想構圖轉而抓住一個直白表達的瞬間,對每一個攝影師而言,恐怕都是一場心理的惡戰。然而納赫特韋清楚,觀者更關心圖片的主人公,而不會浪費更多的時間誇耀拍攝者的技巧與構思。因此他定位於明朗的信息表達,以至於我們常為他的拍攝對象所吸引,而忽略他精湛的技術積澱其中。

納赫特韋的作品風格,成型於他對待人與事物的獨特觀點與方式。如他所述,他在拍攝中安靜而緩慢,以敬意對待他人,以尊重接觸他人。他以語言和手勢與人交流,人們因而參與到拍攝中來。他的作品不應被歸類於所謂“抓拍”,而是並非突如其來的,充滿關注與精確判斷的具有預見性的人性化拍攝。納赫特韋的大多數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說,“都拍攝於被攝人最熟悉的居住場所”。他的拍攝接近被攝人,同樣把這種近距離的感受傳遞給觀看者。用廣角鏡頭近距離拍攝,以此營造身臨其境並與環境互動的感覺,從而打破長焦鏡頭產生的距離感和帶給觀看人的冷漠態度。這種透視效果截取並再現了真實的感受,以獨特的視角讓人不僅是簡單的知曉畫面信息,而是進一步深入領會拍攝者與被攝者的所處環境。

攝影師大衛圖爾恩里的作品為我們展示了工作中的納赫特韋。三位攝影記者在拍攝一位手持機槍的民兵,其中兩位臥在二十英尺外的地面上,以長焦鏡頭拍攝;而納赫特韋的舉動如其所言:“我離他只有槍托長短的距離,直立坐著,他的手指幾乎指到我的快門。”

攝影經歷

憑藉超人的勇氣、不凡的預見力和精湛的技術,納赫特韋踏遍了世界的各大戰場,報導或各類衝突與社會問題。他所到國家和地區包括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瓜地馬拉黎巴嫩加沙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印度斯里蘭卡阿富汗菲律賓韓國索馬里蘇丹盧安達南非俄羅斯波士尼亞車臣羅馬尼亞巴西,直至911後的美國。

當納赫特韋去拍攝某些圖片故事時,並不總有雜誌社感興趣,這時他只能自費出行拍攝諸如羅馬尼亞孤兒和索馬里饑荒之類。但此類圖片一經面世,各大媒體總是爭相解囊。從此全球各大圖片機構都為納赫特韋的作品而折服。

納赫特韋1984年成為《時代 (雜誌)》簽約攝影師,1989年被吸納為馬格南正式成員。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畫廊和展覽館展出,由德國黑星和美國考比斯圖片社代理。2001年,他成為第七圖片社的創始人之一。
2001年9月11日,世貿中心遭到恐怖攻擊,納赫特韋就在現場並拍攝了大量著名的照片。他還製作了關於蘇丹衝突對平民影響的圖片故事。

2009年,納赫特韋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起前往阿富汗和衝突肆虐的菲律賓中棉蘭老地區執行拍攝任務。他此次拍攝的戰地照片與其他四位知名戰地攝影師的作品一起構成了名為“戰爭中的世界”攝影展。自2009年5月8日起,該展覽在紐約、日內瓦以及全球40多個國家巡迴展出。
如今他已贏得了報導攝影界幾乎全部大獎,馬格南為他列出的榮譽包括:

五次“羅伯特.卡帕金獎”
兩次“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
兩次“國際攝影中心最高獎”
六次“年度雜誌攝影師”
兩次“徠卡獎”
“佳能攝影師獎”
“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紀實攝影基金”

“這項工作需要有人來做……來闡述正確的事實。來喚醒人們!”詹姆斯納赫特韋無數次用圖片向人們這樣闡述著他攝影的最終意圖,並感化著人們付之於行動。通過他的工作,納赫特韋正在創建一種公眾透明度和輿論壓力,以求改變世界上那些讓人振聾發聵的血腥事實。憑藉他對真相的執著追求,鮮明正義的觀點充實了他的每一幅影像。

今天的納赫特韋,已經習慣了媒體的採訪,臉上偶爾也會流露出疲憊的神情。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喜歡把自己推向極限。或許那樣一個時刻應該來到,結束納赫特韋那極限的戰火生活,在經歷了二十年的危險與衝突、痛苦與絕望、暴力與混亂之後,大多數人都已聲嘶力竭。但納赫特韋不是,至少現在不是。

誠然,攝影是敘事的手段,就像詞句與觀點被人們用來講述不同的故事。詹姆斯.納赫特韋工作在世界上每一片戰火紛飛的土地,年復一年,就如一個堅持與承諾的故事,延續不斷。他為世人展示那些應為人知的事實並以此震撼著每一個心靈,讓人類感動著,恥辱著。煙消雲散,光影尤在,面對著影像中的殘垣斷壁,戰爭之眼納赫特韋,二十年浮光掠影,讓人難以輕易翻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