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舞

《詠舞》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縮寫的五言古詩。用比喻和借代等方式寫了音樂的繁複和舞蹈動作的妖嬈,詩中形容兩位舞者的動作合乎音律且整齊劃一,像鏡子中看的影子一樣。

作品原文

詠舞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
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注釋

淥水:古曲名。
回鸞:古代舞曲名。 南朝・梁・沉約《侍皇太子釋奠宴》詩:“《回鸞》獻爵,�金委奠。” 北周・庾信《春賦》:“《陽春》《綠水》之曲,《對鳳》《回鸞》之舞。”
應節:應合節拍。《列子・湯問》:“巧夫,�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 晉・乾寶 《搜神記》卷一:“又指蝦蟆及諸行蟲燕雀之屬,使舞,應節如人。”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作者簡介

虞世南生於公元558年(南朝陳武帝二年),卒於公元63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終年81歲。越州餘姚(今浙江)人。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書法家,文學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辭藻,五曰書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